【乡愁印迹·村史村事】晴隆县安谷村

文摘   2024-11-04 17:41   贵州  

概 况

安谷村坐落于晴隆县南部,是安谷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6公里,东部与紫马乡相邻,南面与兴仁市接壤,西部毗邻大厂镇,北面连接四合村与五星村。国土面积29640亩,其中耕地面积5899亩,林地面积7860亩。有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公办、民办各1所)。全村安全饮用水全覆盖,有水窖和集中供水。村内组组通柏油路和水泥路,生产道路达7.1公里,生活道路20.3公里。

俯瞰安谷村

全村辖沙氽和安谷2个自然村寨,有安谷街上6个组、7组(羊昌)、8至10组(鹅猫坪)、11组(长房子)、桐木树、沙氽、马家洞、洒交雨、鲁处孔共16个村民组,共有1119户4578人。居住着布依族、黎族、彝族、汉族等民族。羊昌组为布依族,有66户328人。安谷8、9、10组(此前称“丰收坪”现称“鹅猫坪”)主要为汉族,有黎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共计117户543人。桐木树组有彝族52户245人,黎族17户82人。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都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了安谷村独特的魅力所在。

安谷村党员活动室

全村设有党支部2个,有中共党员87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村指挥所干部14人,其中包村领导1人、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3人、包组乡干部3人、村常务干部5人,驻村选调生1人、公益性岗位1人。

【村 史】

明、清时期,安谷村属淳德里,古老的石板路和传统的民居建筑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时光的变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设安谷乡,有了安谷这一地名。

1949年,改设安苏镇;1950年4月,改设安谷乡;1953年,全县区划为57个乡镇时,分为安谷和塘上两个小乡,安谷村隶属于安谷小乡;1956年,安谷小乡与塘上小乡合并为安谷乡,该村隶属于安谷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安谷乡与紫马乡、达南乡合并成立为三跃人民公社,该村隶属于三跃人民公社;1961年,该村寨隶属于安谷公社;1994年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调查时,该村寨隶属于安谷乡;2007年9月,根据《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安谷乡村级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晴府函〔2007〕118号)文件,沙氽村和安谷村整合得名安谷村,村委会住址安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安谷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这里的村民传承着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

【村 事】

安谷村16至60周岁人口共3158人,其中劳动力人口2816人,脱贫户劳动力人口815人。截至2023年底,就业人数达2440人,其中县外就业1550人、县内就业889人;脱贫户就业人数675人。村民们借助外出务工、在本地就业创业以及在家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家庭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村民们高度重视教育,全村适龄入学人数达717人,无辍学学生。县、乡政府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教育资助,受助人数达223人,这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全村初中及以下学历2362人、高中(中职)学历64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71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5.68%。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持续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安谷村高粱

收割小麦

2014年以来,安谷村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470万元。2023年,申报项目资金360万元,其中种植业与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260万元,供水管网改造项目资金100万元。脱贫攻坚期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种植高粱500亩、花椒1400亩、茶叶2000亩、食用菌1800亩,发展生态养羊养牛1250头,当前花椒及茶叶处于增收过渡期。茶叶2700亩乃是村主导产业,其中沙汆集中种植1000亩,农户个人种植约700亩,有15户种植户。部分农户种植玉米、小麦、油菜。尽管目前安谷村尚未形成显著的特色产业,但安谷乡党委、乡政府以及安谷村支“两委”正积极致力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必将为安谷村民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移秧忙

安谷村有安谷乡安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启力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村民经济组织,入社村民达291户,占全村村民总数的26.38%,全覆盖脱贫户。2022年,村集体经济结余19.46万元。到2023年,村级积累资金余额为5.64万元。此类经济组织的成立,给村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发展机遇与平台,为村民公益事业尤其是补齐基层设施短板功不可没,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安谷村盛产诸多特色产品,其中包含品质优良的面条、清香四溢的茶叶、营养丰富的薏仁米以及各类精致的精品水果。这些特色产品不仅是安谷村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其地域特色与农业发展成就的生动体现。

安谷油菜花

安谷8、9、10组,合称“鹅猫坪”,又称“丰收坪”,是晴隆县少有的500亩以上坝区,是农作物调整种植重要区域。

安谷村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煤炭、锑等储量颇为可观。尤其是黄金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从1996年至2002年,晴隆县连续七年保持全省“黄金万两县”的称号,其中连续四年名列全省黄金产量榜首,安谷村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黄金产业所提供的税费占地方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助力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实力,目前正在按照“富矿精开”原则,立足资源禀赋谋划开采黄金。

安谷村,交通呈现出日趋便利的态势。村内组组通柏油路和水泥路,生产道路达7.1公里,生活道路20.3公里,均已全面硬化。良好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优化了村民的出行体验,使得农产品能够及时、顺畅地运往各地市场,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安谷村一角

村里电力供应稳定,配备有变压器7台,总功率达200千瓦。稳定充足的电力,有力地支撑了村里的发展。

示范点宣传标语

“乡村振兴”州级示范点桐木树组。桐木树作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其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整洁的道路、美观的房屋、完善的公共设施,无不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在2022年晴隆县乡村振兴示范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桐木树荣获第一名的佳绩;2023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合考评中,桐木树又被评为先进集体,这些荣誉激励着干部和村民们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不懈奋斗。

【其 他】

基层治理

全村设有党支部2个,有正式党员87人,其中流动党员13人,女性党员1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10人,本乡本土大学生党员10人。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有副书记,支委5人。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村党组织在乡党委领导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尤其是基层民主方面,探索适合安谷村发展的好方法。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推动全村全面形成崇德、向善、文明、节俭、科学的良好风尚。

教育医疗文化设施

全村教育和医疗有保障。境内有幼儿园2所(公办、民办各1所)。

安谷小学历史悠久,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2004年中小学分办,占地4248平方米,建筑3490.77平方米。教师18人,开设8个教学班,学生396人。

安谷中学于2004年8月由原安谷学校分离出来,设为独立初级中学,主要服务于本乡及鸡场镇、紫马乡等周边适龄学生,占地面积31366平方米,建筑面积5785㎡,有专任教师41人,临时从业人员10人。开设3级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7人,全部为寄宿生。2012年9月,在贵州省第二届(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图书馆(室)评选表彰活动中曾荣获“先进集体奖”。

安谷乡卫生院于1993年12月建成使用,建设资金62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中医、门诊、住院部,可满足全乡基本医疗卫生综合服务需求。

全村业余文化生活有保障。党员活动室外为休闲文体广场,设置有村务公开栏、体育健身设施等;桐木树组设有图书室1个,藏书890余册。

民族文化

小打音乐

布依小打音乐小打音乐是布依族聚居村寨中的一种丝竹乐,意译是“弹月琴,拉胡琴”。主要乐器有箫筒、月琴及胡琴等,曲调婉转,旋律优美,犹如一曲携带古夜郎音乐遗风的天籁之音,是历代布依族艺人传承下来的一笔厚重宝贵财富,被评为民间习俗类3级旅游资源。

安谷砖牌坊

安谷砖牌坊在安谷村境内,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安谷砖牌坊,是安谷乃至晴隆的珍贵文化遗产。1985年12月14日获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获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0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晴隆县志》亦有记载。牌坊以青砖砌筑,这在黔西南岩溶地区实属罕见,为贵州境内独一无二的清代砖瓷建筑,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极高。2023年得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文物局)项目支持,目前正在修复中。安谷牌坊是安谷乡的标志性建筑,是安谷村的骄傲,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安谷村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甘家崖洞

“甘家崖洞”,是桐木树组甘家老前辈最先居住的地方,据当地人说是因当时为躲避土匪,甘家老先辈带亲人躲进此洞避难,由此而得名“甘家崖洞”。该景点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

秋收的喜悦

作者手记:安谷村村史村事的编纂工作于2024年8月初启动,目的在于记载安谷村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为后人留下安谷村村民生活艰苦辛勤劳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不懈努力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艰辛历程,为今后的地方志编纂提供安谷村资料。(撰稿:张 明 易柏丞 梅书贵 整理:杨 浩)

来       源:县文联

编       辑:陈维维
校       审:戴    毅
审       发:杨    浩
投稿邮箱:ql7613310@126.com


翠华晴隆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断奋进的晴隆,正沿着“建设生态文明县,实现晴隆新跨越”的发展道路一路高歌猛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