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估值640亿,黄仁勋和孙正义都投了

财富   2025-01-03 22:18   浙江  

被誉为“谷歌杀手”的AI搜索初创公司Perplexity,近日完成了今年的第四轮融资,其估值较年初的5.2亿美元暴增约17倍,达到了90亿美元!

不仅如此,本轮5亿美元融资由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领投,英伟达、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B Capital、TRowe Price等机构也纷纷参与其中。

此前的投资者还包括软银的愿景基金2、英伟达、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多位领军人物,如OpenAI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和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

黄仁勋曾公开表示,他几乎每天都在使用Perplexity这一产品,展现了业内对其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

成立还不到三年的Perplexity,员工却只有不到50人。跟着估值一起爆发式增长还有用户数。2024年,Perplexity的用户数突破了500万,并荣获《Fast Company》颁发的“最具创新力公司”称号。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家的公司是如何利用AI坐上“增长火箭”的。

Perplexity总部位于美国,公司刚成立时,创始人和初始团队规模只有10-20人。其中核心创始人就占了四位。他们都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精英:

Aravind Srinivas (首席执行官)在电气工程领域拥有硕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在OpenAI、DeepMind和Google等公司工作,专注于人工智能研究。

Denis Yarats(首席技术官)在微软、Facebook等公司担任AI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他的技术背景使他在Perplexity的技术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Johnny Ho(首席战略官)是一位华裔程序员,曾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他在Quora工作过,拥有强大的编程能力和对大数据的敏锐洞察力。

Andy Konwinski(联合创始人)具有丰富的后端系统和AI背景。他在团队中负责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推动了Perplexity的市场定位。Konwinski同时也是数据分析公司Databricks的联合创始人。

Perplexity能够在谷歌几乎垄断的搜索引擎市场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AI时代的差异化打法

当市场被大公司主导时,创业公司需要找到独特的市场切入点,利用差异化策略来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而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地位。

Aravind Srinivas创立Perplexity的动力,来源于他对传统搜索引擎效率不足的深刻挫败感。每次使用搜索引擎,他都被成千上万的链接和冗长的信息淹没,真正需要的答案却难以获得。这种低效的搜索体验,让他决定去做一些改变。

Aravind想要打造一个不仅仅是展示链接,而是直接提供准确答案的搜索工具,以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Perplexity 的搜索引擎不单纯依赖传统的网页爬虫,而是通过生成式 AI 来为用户提供答案。与传统搜索引擎相比,Perplexity AI擅长处理复杂问题并提供准确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一个搜索工具,更像是一个知识引擎,敢于表达观点并提供多个视角。

而谷歌搜索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用户往往需要自行筛选和验证信息。它通常避免直接给出观点或主观意见。

大型语言模型(如OpenAI, Gemini) 更侧重于文本生成,但由于缺乏外部信息检索能力,生成的答案可能不够准确,且缺少来源验证。

perplexity的应用

用AI构建AI

Perplexity的创始人坦言,刚开始他们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很多事情,比如产品管理、项目管理、财务和人力资源。

早期,他们是用GPT-3来帮忙,用AI构建AI

比如,他们会问“如何发布产品?” AI给出的步骤虽然粗略,但对他们这种初创公司来说,已经足够用了。虽然这些步骤通常需要不断调整,但这也是人类和AI一样,都是从失败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他们说,借助AI和一些提示,他们能在五分钟内开始做一些原本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不过,尽管AI在编写脚本方面挺有帮助,但它在构建稳定的代码和平台方面还是不够强大,尤其是涉及设计长期可持续的系统时,AI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去中心化管理模式

Perplexity保持着小规模团队的运作方式。典型项目通常由一到两个人负责,最复杂的项目也仅有三到四人。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层级管理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信息的隐瞒和沟通效率的下降。

Perplexity管理层的目标是减少“协调阻力”,以提高团队的效率。

他们明确了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通过列出“谁做什么”的清单,成员能够直接找到负责的同事。即便团队没有正式的产品经理(PM),成员也会自发承担起PM的职责,包括调整项目范围和做出面向用户的决策。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避免复杂的报告层级,确保团队成员的优先事项是基于对顶层目标的承诺,而不是传统的上下级汇报。通过并行处理项目,最大化地减少协调成本

AI在Perplexity的运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降低协调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方面。团队成员在与他人沟通之前,通过AI进行“橡皮鸭调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问题或思路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来理清自己的思路并获得反馈。

Perplexity通过保持小而精的团队,采用去中心化决策、精简的组织结构来实现高效运作。相较于谷歌这样的传统大公司,Perplexity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避免了大型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拖延和低效。

先套壳,再迭代

尽可能快速行动,尤其是刚开始时。我认为这是关键。

部分初创公司,一开始会使用开源的AI模型(比如GPT、Llama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包裹”上一层独特的外壳,加入特定的功能、优化用户体验或者专注于某个垂直领域。

这种做法可以在不需要从头开始研发模型的情况下,迅速推出产品并测试市场反应。

Perplexity就属于这种。他们的创始团队认为,对于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来说,最初应该集中精力开发能够吸引用户并确保其持续使用的产品,而不是过多依赖自研AI模型。突破“用户基础”这一门槛是创业初期的关键,也就是说,先积累足够的用户。

Perplexity的核心策略之一是保持模型无关性,即不局限于使用某一个特定的AI模型,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这种灵活性使得它能够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快速采用最前沿的技术,而不被单一的技术束缚。相比之下,谷歌作为传统的搜索巨头,虽然技术深厚,但在新兴AI技术的整合上,可能未必能如此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创始人快速问答

  1. 今天在 AI 领域,什么是被过度炒作的,什么是被低估的?


  2. 被过度炒作的绝对是“护城河”,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个,特别是垂直化的战略。我认为这真的被过度炒作了,我还是没看到有一个 AI 原生的东西能在一个垂直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被低估的应该是更多人应该专注于打造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很多人没有关注这一点。我们在这方面受到尊重,但我没有看到太多产品在这方面做得好。


  3. 在 Perplexity 的发展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个想法本来以为能成功,但却没能马上奏效?


  4. 我们运气很好,很多东西都取得了成功。一个没有立刻成功的是我们的“收藏”功能。并不是说它没有被使用,实际上很多人在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收藏被创建。但它还没有成为下一个协作研究的工具。我觉得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推出更多功能,因为人们不想手动创建收藏,或者手动移动内容,所有这些必须是自动化的,这需要更强的魔力和更流畅的操作。


  5. 关于开放源代码模型的未来,你怎么看?


  6. 我的感觉是,今天通过 GPT-4 能做到的事情,未来也会通过没有 GPT-4 的方式做到,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但当那时发生时,会有一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比如 Copilot,未来我们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 GPT-4,根本无法做到。


  7. 你认为 AI 是否应该被监管,如何监管?


  8. 我认为现在的监管可能为时过早,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广泛的经济效益,人们却在恐慌,仿佛如果不早做行动就会像社交媒体一样出现问题。要对未来进行深思熟虑很重要,没有人在说不要讨论 AI 安全性,但也不要过度反应。如果我们没有东西可做,就无法进行安全性的建设。真正的 AI 安全需要先构建一些东西。


  9. 如果你不在 Perplexity 工作,想去其他公司或领域构建生成型 AI 产品,你会选择哪里?


  10. 我非常喜欢 LE Labs 和 P 公司所做的工作,我自己也投资了这些公司。不是说因为我有股份,而是因为它们真的很酷。


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热烈追捧下,很多公司获得了空前的估值和投资。

资本退潮后,最重要的不是明星创始人的光环,也不是短期的收入增长,而是是否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健全的商业模式以及与用户需求深度契合的产品。

投资经纬
投资——未来从今天开始。靠谱的投资人群体,汇聚私募、风投、投行、并购、创投、上市公司、产业集团等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