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有这么一个人。
从小生活在南非,遭遇过最悲苦的童年。
被同学霸凌,受父亲打压,日复一日在贫穷与孤独中煎熬。
可几十年后,这人却逆天改命,打造起了无与伦比的商业帝国,身价超千亿美元。
可再生资源、私人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几乎所有的前沿领域,都有他的身影。
这个传奇人物,正是埃隆·马斯克。
他曾对记者说,成就他的,是一种叫“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式。
这个源自物理学的原理,意思是做事要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唯有如此,人才能成为《教父》中所说的 “一秒钟看透本质”的牛人。
我也曾活得很盲目,干什么都非常急躁,结果就是事倍功半,走了很多弯路。
直到我开始尝试着使用“第一性原理”,才忽然发现日子顺多了。
找到生活最根本的支点,不必费很大力气,人就能撬动命运的齿轮。
前阵子看访谈,看到了导演赖声川与妻子的故事。
结婚那年,他们夫妻决定去留学深造。
二人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些钱,才凑齐了学费。
眼看缴费时间没到,妻子为了赚点利息,便将这笔钱交由一位朋友打理。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后,这位朋友竟带着他们的钱跑路了。
赖声川火冒三丈,冲着妻子吼道:“你真是要害死我啊!现在全完了!”
妻子听罢,满心委屈,又无可辩驳,只能蹲在一旁抹眼泪。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谁对谁错争论不休,生活一片愁云惨淡。
后来,赖声川实在受不了了,就仔细复盘了整件事,觉得自己也有问题。
于是他推心置腹地对妻子说:“我想了想,我也有不对,没有提前做好风险管理。”
妻子听了这话,也赶忙道歉:“不,是我的错,是我交错了朋友。”
把话说开后,两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齐心协力解决了钱的事。
作家王海鸰说:“世上最难经营的公司,是家庭。”
家,不是对错分明的辩论场,家人之间也不能只讲理。
家,本质上是人的避风港,是讲情讲爱讲温暖的地方。
想要生活幸福,我们就不能拿在外闯荡的那一套对付家人。
少一点抱怨,多一些反思,家才会成为我们的坚实后盾。
这世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和家人争论不休。
最不该搞反了的事,就是在家里当那个赢家。
最近,公司发生了一件事,令我感触良多。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公司效益锐减,也开始裁员降本。
人力老总挨个谈话,找到王哥时,没几分钟就听见他们吵了起来。
只听见王哥义愤填膺地说:我在公司15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裁我,太没人情味了。
随后王哥冲了出来,在办公室喊道:“大家评评理,公司这么做是不是不应该!”
他本以为有人会站出来替他说话,可实际上,大伙心里都明白,王哥这些年全是混下来的。
一碰上加班,他就推说家里有事,被安排出差,也催三阻四,偶尔接个单子,还总是搞砸。
月月全勤,但月月考核倒数第一,一年到头,除了工龄在涨,能力却是原地踏步。
曾经,我也常听职场前辈说“功劳苦劳”的话,但现在想想,不是这么一回事。
职场如战场,没有看家的本事,拿不出核心竞争力,就很容易成为炮灰被淘汰掉。
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不是拼努力,拼时间,拼同情。
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多的是“表演努力”的人。
一边抱着过去的“功劳簿”当免死金牌,一边又很难安下心来精进自己。
如此本末倒置,到最后只能成为边角料,被随意处置。
明白了这点,就不要再埋头苦干,要带着脑子上班。
每天精进一点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使暗劲。
先学到本事,积累资源,打造竞争力,再去争取不被轻易取代的位置。
如此,我们才能跳出日复一日的重复,令自己高枕无忧。
年底大扫除,收拾房间时偶然翻到大学的毕业照。
扫了一眼,竟然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我都叫不上名字来。
甚至同宿舍住了四年的上下铺,看上去都特别陌生。
回想当时,散伙饭上大家都指天发誓说苟富贵莫相忘。
关系好一些的,还约定每周一联系,每月一小聚。
然而,七八年过去了,还留着联系方式的也不过两三个人。
我分析了下,这两三个人还是因为工作上有业务往来。
要么是同行,互通业内消息,要么是客户,能帮我完成绩效。
总之一句话,同学里还有联络的,大都和利益脱不开干系。
这着实令我有点心寒。
年轻时,我认为感情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不具有任何企图。
可有了一定的阅历后,才慢慢看清,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利益匹配的游戏。
我们各取所需,拿自己有的,去别人那里换来想要的。
看清了这一社交本质,就会理解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交往。
经济学中,有个“科斯定律”:任何事物,最终都会流向与它匹配的人。
你想打入某个圈层,就先要让自己凭本事拿到入场券。
你想与某人产生链接,也总要给对方一个联系你的理由。
作家连岳曾说:
与任何人社交,最后都要回归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增长,你就会有长期陪伴的朋友;个人价值趋近于无,别说新朋友,旧友的身影也看不到。
当你拥有可供交换的价值,自然能吸引有价值的人。
有个网络超话#你干过最傻的事是什么#。
几千条留言中,一位网友的分享,令我很是共鸣。
他说,他做过最傻的事,就是装模作样地学习。
几年前,为了打造知识博主的人设,网友开始做读书分享。
他一口气买来几百本书,又把书房重新装饰了一番。
然后每天就是各种摆拍,修图,发圈,时刻关注着网上的点赞和留言。
几个月后,粉丝涨了不少,书却一本都没有读完。
而他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也是毫无长进。
渐渐地,他对摆拍这一套心生厌恶,加上流量时好时坏,就想着换份工作试试。
但在做简历时,他发现自己这一年什么新技能都没掌握,就非常沮丧。
网友说,他最后悔的,就是为了什么人设啦、面子啦而学习,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关于这点,我太有感触了。
小时候,为了考高分,一宿一宿地背题,根本不去理解和实践题目背后的原理;
长大后,为了拿职称,也是研究各种应试技巧,完全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结果就是,我成了高分低能的伪学霸,只会考试,不会生活,吃了不少亏。
马斯克谈起过学习这个事,也说:
即便是读大学,为的也不是那张文凭,而是大学的这段经历带给我们的成长。
学习的本质,是突破自己的局限,打破认知壁垒,实现能力的迭代。
而不是为了高分、为了证书,或是其他浮于表面的东西。
明白了这点,学习就不会以考试为结束,而会成为终身坚持的事。
具体过程中,也不会装样子、搞形式,而是像钉钉子一样,扎扎实实地钻进去。
就像我学习写作,完全抛开名利的思量,就是一门心思地练笔,投稿。
几年下来,我发现自己思路更清晰,做事的逻辑性更强,很多生活难题都迎刃而解。
眼下的时代,变幻万千,充满了不确定性。
必须有实打实的积累,才不会在浪潮退去后,成为那个不幸的裸泳的人。
看直播时,认识了一位博主,完全称得上“跨行业高手”。
他不仅是学术专家,畅销书作者,还是有名的思维教练。
这位博主,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可越教授。
有人曾问他,怎么做到生活工作样样好的。
王教授说,我的秘诀,在于洞察力,在于摸透了生活的底层逻辑。
社会学家瑞·达利欧也说过:
世界所有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理。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奥秘,就掌握了打开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将这种直击本质的第一性原理用于生活,我们就能顺着规律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活出通透又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