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总有一些古老而珍贵的技艺,默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干漆夹苎”的世界,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匠心魅力。
1999年初秋,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尊特别的木雕“千手观音”像。这尊观音像仪态端庄,神情娴静,纤手生动鲜活,仿佛赋予了生命。而这尊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正是出自天台山工艺美术大师汤春甫之手。或许你会好奇,为何这座中国最大的古物瑰宝荟萃之地,会收藏一件当今的作品?答案,就藏在它那古老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手工技艺之中。
“干漆夹苎”,从字面上看,漆、苎是材料,干、夹则是工序。然而,这背后的技艺远不止于此。它需要13种天然原料,经过夹苎、包粘、打磨、上漆、贴金、彩绘等40多道工序精心打造。这项技艺历经千年仍完好如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追溯其源,公元三世纪,艺术大师戴逵及其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工匠处得知“干漆夹苎”之法,从而解决了佛像开裂变形的问题,并创制了中国第一尊木雕“干漆夹苎”佛像。从此,这门技艺不仅走进了佛教殿堂,更推动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飞跃。戴逵也因此被冠为中国晋朝“百工之范”的大艺术家。
在木雕佛像的髹饰上,“干漆夹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神韵。它高贵的技艺与至高无上的佛像相结合,仿佛是天作之合,和谐而亲切。没有“干漆夹苎”的出现,中国的木雕佛像艺术或许难以拥有今天这般光彩照人的风采。
唐宋期间,“干漆夹苎”技艺更是漂洋过海,影响了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公元763年,东渡到日本的鉴真大师在弥留之际,其随从弟子用“干漆夹苎”为其制作了一尊写真的彩色坐像,这是日本第一尊“干漆夹苎”雕塑作品。而公元984年,一尊用“干漆夹苎”制成的佛像又从宋朝运回日本,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和清凉寺。
时光荏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天台山很多寺院开始整修,佛像重塑。一些在民间蛰伏多年的工匠,背着行囊,走进了寺院的山门,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出一尊尊光彩夺目的佛像。如今,“干漆夹苎”技艺传人汤春甫更是创办了天台山佛教城,并建立了一座宏大的“干漆夹苎技艺”传承基地。这些充满东方神秘美感的佛像,正逐渐走出天台山,飘洋过海,向世界展示着这份古老技艺的魅力。
2006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干漆夹苎”,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技艺,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匠人的执着与追求。它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一同致敬这份穿越时空的匠心,期待“干漆夹苎”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内容整理 陈翥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