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 | 专家访谈——何星星老师

文摘   2024-08-30 10:40   湖北  


今年,WHU-China iGEM团队设计了定植于肠道内生产短肽的工程菌——Intestide。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为了更好了解这一项目的前景,与未来可以开展研究的方向,WHU-iGEMer联系了中南医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院研究生导师何星星老师。7月19日,两位成员与何星星老师进行了线下的交流与讨论,以进一步了解在肠道内消化背景下项目的可行性。





专家介绍

何星星老师,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基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基地教学主任。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科研课题1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主持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1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 余篇。参入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肝脏病学》和第二版研究生教材《消化内科学》。





何星星老师在了解项目整体设计后提出,我们项目的设想是一个未来也许可行的方向,但做到那一步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星星老师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1

关于短肽的局限性

何星星老师认为,短肽作为一个小型的分子,在肠道复杂环境当中的吸收难以预测和控制。同时,对于短肽的研究目前属于新领域,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其药用或其它价值。何老师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项目之前,深入研究短肽是有必要的。

2

关于工程菌的局限性

何老师提到,工程菌递送药物在目前并非一个可靠的技术。药物的量往往需要精确控制,然而,肠道内菌群的密度往往容易受到肠道复杂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药物的释放量也随之变得难以预测。

此外,对于不同的病人,肠道环境往往不同,菌群适应能力也随之不同。同样的工程菌,一般不能给不同的人群使用。

最后,工程菌有时会影响病人原有肠道菌群,造成其它消化系统以及相关疾病。

何老师认为,尽管我们的设计当中包含控制菌群密度的模块,但离实施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实现菌群密度、短肽释放浓度的精确控制,如何针对不同人群使菌做出相应改变,如何确保菌的安全性等等问题,是必须研究的命题。

3

关于作为补剂提供的必要性

我们提到,短肽类除作为辅助治疗的补充药物外,还可作为补剂,补充特定必须氨基酸以促进发育或预防疾病。何老师认为,在各种合成工业发展的当下,各类补剂生产工业十分发达,价格已经十分亲民。而工程菌作为基因编辑产物,价格大概率比现有产品更高。同时,大众更倾向于避免使用基因工程产品,因此多数人不会选择服用工程菌作为营养来源。何老师认为,我们的项目需要更进一步设计,使其成本更低廉,价格更易接受,并寻找更多替代现有补剂的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何老师反复强调,本科生队伍的优势是敢于天马行空。本科生的思想没有被束缚住,能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和设计;但提出观点之后,一定要脚踏实地,认清这一想法离落地之间的距离,并为之不断补充研究和付出努力。

通过与何老师的交流,我们对项目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未来的改进方向和补充设计产生了新的思考。WHU-iGEM将继续不断探索与尝试,为打造能真正治疗疾病的短肽合成工程菌做出努力。




TwitterWHU-iGEM

Instagram|whu-igem


文字 | 廖艺恒

排版 | 贺葳

审核 | 彭子晏


WHU iGEM
与武汉大学iGEM团队一同展望合成生物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