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以城之名 厚植追梦沃土
时事
2024-11-05 15:01
宁夏
他们是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企业代表,又或是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技术精英;他们是孜孜不倦、钻研理论的科研工作者,又或是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产业工人。他们是平凡而闪亮的追梦人,向社会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坚信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一直以来,银川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兴市战略,坚持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之路,围绕重点产业、前沿领域大力实施高精尖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培养计划,全力培育让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的发展沃土,人才品牌磁吸效应充分彰显,人才与地方“双向奔赴”。刘海波:让“科技之花”在西北绽放
15年前,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刘海波来到位于西北内陆的宁夏。他的这一选择,让很多人颇为不解,在别人眼中,他这样的“天之骄子”应该留在发达地区,但刘海波却像一粒种子,在宁夏的土壤里发了芽、扎了根。1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刘海波承担了科技部国际合作“热喷涂在煤化工阀门的表面应用”项目和“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让宁夏迅速拥有了超音速火焰喷涂、等离子堆焊、真空熔覆等“硬核”工艺技术,不仅啃下技术“硬骨头”,也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就如当初离开发达城市深耕西北一样,去年,刘海波放弃企业的丰厚待遇,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以六盘山实验室为起点,开启了人生的二次创业。“这些年,各省区不约而同布局省级实验室这一新赛道,不少西北省区已成立竞逐‘国家实验室’预备部队。建设以自治区级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宁夏产业升级未雨绸缪之举,也是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次战略性冲锋。”刘海波说,银川乃至宁夏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但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仍然受制于西方国家,依托实验室,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是科研人员需要扛起的新责任。2024年,对于刘海波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年。用他的话来说,“好在关关难过关关过”。从实验室的选址、审批、建设,到科研目标的明确、项目选择和可行性论证,再到人才引进,为了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刘海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少传统实验室停留在论文、专利申请阶段,具有产业化“造血功能”的实验室少之又少,而高精尖人才也多集中在高校、研发机构,只有少部分“塔尖人才”投身企业对接市场,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市场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走从研发、试制到产业化的路子,并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既有自主招聘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有柔性引进的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目的就是让成果进一步转化并形成规模化发展,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刘海波说。六盘山实验室的高效建设,离不开银川市快马加鞭的推进,也离不开身怀绝技的专家们脚踏实地的刻苦钻研。“双核联动”必将为银川高端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升级提供“向新力”。随着工业4.0的兴起,柔性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少人化制造方式,让不少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也成为当下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银川,黄维斌带领团队率先为工业母机高端装备行业提供云智造信息化管控平台服务,也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黄维斌是华新智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银川市高精尖紧缺人才。2004年,大学刚毕业的黄维斌入职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信息部,当时企业引用了世界领先的生产装备和软件管理系统,是中国第一座智能化机床生产工厂。“一次去总部学习的机会,让我见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装备和技术,真的十分震撼。”黄维斌说,在小巨人工作的8年时间,黄维斌不断钻研学习专业技术,掌握相关技术和制造理念后,决定自己创业为本地智能化工厂建设出一份力,也为银川培育更多科技人才。几年前,黄维斌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预测柔性制造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于是他将公司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转向“柔性制造”。“作为企业家,我思考的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机遇,作为一名政府给予荣誉的高精尖紧缺人才,我思考的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向新力。”黄维斌说。经过不懈努力,华新智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制造系统,客户也不断增多。湖州冠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针织装配刺绣设备精密部件制造源头厂家,2023年起,黄维斌帮助其完成了针织装配零部件柔性制造生产线、柔性制造管控系统的研发和落地应用,车间内生产设备有效利用率提升1倍,产品合格率由92%左右提升到99.8%,现场人员配置降低80%,生产过程更干净、更绿色。浙江黄岩被称为中国模具之乡,模具制造具有“单品、单样、个别生产”的特点,如何实现模具领域的柔性制造是一个难题。黄维斌和浙江亿涨模具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探索,成功落地了模具制造领域的精加工柔性制造产线,解决了订单自动获取、工艺自动关联、程序自动修改、刀具自动测量与更换、工件自动测量等在其他制造领域易实现而在模具制造领域难实现的问题。截至目前,黄维斌带领团队,为全国200多家制造企业定制了全套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并先后获得自主研发专利,为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企业科研团队不断扩大。从刚刚创业的3人队伍,发展到如今上百人,业务拓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作为华新智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精尖人才领头人,黄维斌实现了从创业者到行业探路者的身份蜕变,企业也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飞跃之路。“创新尖兵”是他的个人标签,“醉心研发”是他最大的兴趣,他就是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杜银学。2012年,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集团”)提出“数字化(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制造、效率倍增”转型升级方针,将目光聚焦到铸造3D打印技术上,希望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绿色智能转型。由于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各项工作都面临不少困难。2013年,杜银学通过面试进入企业,自此他和铸造3D打印结下不解之缘。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非凡技术能力的他,自入职后,就深耕铸造3D打印设备自主研发,他始终以“精益求精苦钻研,艺高胆大为实业”的匠心,把实业报国之志和人生理想融入推进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助推行业绿色智能转型的璀璨事业中。在没有现成参数、理论和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付出诸多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接到任务后,杜银学就带领团队扎进“秘密厂房”,过上了“工作无白昼,双休不下线”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6个月。“系统的研发,相当于为冷冰冰的机器注入智慧和思维,我们将纸上的数据和工匠师傅的经验结合起来,集成在自己研发的设备系统里,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杜银学说。最终,在杜银学和其他团队的共同配合下,企业突破铸造3D打印材料、工艺、软件、关键零部件及集成等产业化应用技术难题,取得260多项专利授权,让铸造与3D打印完美结合,从此铸造业离不开“手工操作”的时代一去不返,成功实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的国内首创,正式向全世界宣告铸造行业进入3D时代!杜银学时常与他的技术团队讲:“传统铸造车间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白脸进去,黑脸出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将会引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将会改变传统铸造生产环境、将会让现场工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于是,进一步推动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推动行业绿色智能转型,助推中国由“铸造大国”迈向“铸造强国”,成为了他和团队的“铸造梦”。如今,共享集团坚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已经做到了三个一流: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世界一流,铸造3D打印及其产业化应用世界领跑,黏结剂喷射3D打印世界一流,将“银川制造”名片越擦越亮。而杜银学也从最初的软件工程师,成长为企业的首席专家,为传统产业智能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青春韶华构筑起的“铸造梦”依旧让他脚踏实地并热血沸腾。11月3日,宁夏国斌亚琦纺织有限公司机织车间里,彩色纱线在纱管上飞速退绕,随后滑进电脑横机。236台机器同时运行,衣服的前片、后片等组成部分快速完工,被送至缝挑车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兆国从中挑选产品,仔细查看这些半成品,以此判断当天机器的运行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让织机达到最佳状态。“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行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过去主要靠人工织布,现在通过现代化的纺织机械,能够实现更加复杂的工艺、织出更加精巧的产品。”王兆国说,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加快建设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才能更好地为银川市发展作贡献。2020年,王兆国(横机工)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填补了宁夏纺织领域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空白。工作室成立后勇挑公司技能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重任,对公司多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攻关,充分发挥了大师在创新工艺技术、新产品试制研发、总结创新成果等各个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公司产品提档升级、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主持研发电脑横机机头滑动装置、节约纱线装置等专利10多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3项,受理实用新型7项。为公司解决技术、工艺、生产等方面难题百余次,为公司提速增效30%,降耗减材30%,排除机器故障率90%,减少经济损失300万余元,切实将纺织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作为宁夏国斌亚琦纺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技术总监、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深耕纺织行业15年的全国技术能手,王兆国“学到更好的技术,实现更大价值”的匠心从未改变。他身上有一股刻苦钻研学习的韧劲,十几岁进入纺织行业成为一名技术员,随后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行业技术带头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兆国利用工作室平台,发挥“传、帮、带”作用,一年来,共为国斌亚琦培养技术型人才16人、技能型人才64人、初级工171人。目前,王兆国指导培养的纺织技工已遍布宁夏多家纺织企业。“今后,我会利用好工作室这一平台,通过开展‘理论+实践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为企业和纺织行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为行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人才力量。”王兆国说。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闫茜 鲍淑玲 李鲲鹏
编辑: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