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提升金山银山的成色,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近年来,银川市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全力守好生态底线,持续拓宽“生态美”向“旅游旺”“经济兴”“百姓富”转化路径。
价值转化+产业培育
蹚出“两山”转化新路径
立冬时节已过,皑皑白雪轻罩贺兰山顶,在缥缈云海映衬下,巍巍贺兰山更加秀丽多姿。贺兰山下的酒庄在“贺兰晴雪”美景的衬托下显得生机勃勃。
从空中俯瞰,西夏区镇北堡镇掩映在参天树木中。近年来,银川市扎实开展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贺兰山浅山区绿化工程、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旅游线路景观提升工程等植树绿化项目,在贺兰山浅山区旅游线路区域、居民房前屋后等共种植各类树木13.8万棵,花灌木20万株,绿化面积1400多亩;深入实施贺兰山沙坑生态修复工程,对贺兰山东麓镇北堡镇段6个沙坑(6000余亩)进行绿化,种植银杏、丝棉木、国槐、海棠、油松等312种树木260万棵,种植酿酒葡萄2000亩,逐步建立贺兰山东麓生态保护屏障,绿色底蕴更加深厚,绿色经济稳步发展。如今,镇北堡镇重现“贺兰山下果园成”的美景,已成为银川市西线旅游黄金带的桥头堡,年游客量达到3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全面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不仅在大地上植绿,还要向生态要效益。围绕“双碳”目标,银川市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数字赋能、项目牵动、企业支撑“五大战略”,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推动解决产业结构偏重问题;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治水、净气、降噪、还绿、护田,统筹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巩固提升贺兰山、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成果,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我市还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为载体,依托乡村独特生态资源、农业、人文优势,探索乡村“两山”转化路径模式,建设一批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不断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银川的名片。
金融赋能+生态信用
拓宽“生态变现”新通道
2024年以来,银川市财政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调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突出财政支持重点,创新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有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依据2024年度黄河宁夏段干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安排,银川市上解自治区3947万元,自治区补偿银川市5671万元。市本级补偿资金安排统筹考虑生态产品贡献、水质改善、节水效率、生态保护治理等因素,将资金用于黄河银川段干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上下游生态保护治理,支持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等领域相关项目和工作。
同时,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兜牢“三保”底线基础上,银川市财政局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目标,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我们还设立‘银川英才’发展基金、‘银川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银川市新型工业化引导基金等,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支持自然资源资产管护及环境权益交易确权、储备、收支管理等配套制度体系,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六权’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银川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银川市还积极落实完善森林、草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牵头出台《银川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落实方案》,聚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落实分类补偿制度,落实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护成效补偿资金,并支持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湿地分级保护管理制度,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加大力度争取黄河湿地、鸣翠湖、阅海等国家及自治区重要湿地的生态保护补偿。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绿就是护发展。“未来,我们将持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在‘生态建设’上示范引领,积极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鲍淑玲 闫茜
监制:叶乐凯
编辑: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