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美国海淀区的白日畅想

体娱   2024-04-08 04:36   西班牙  

来西班牙的前两年,每年都在三四月份去美国,今年是我在巴塞罗那的第三年,却是我第一次在西班牙度过圣周(复活节假期),才知道原来3月的巴塞罗那竟是如此阴冷多雨,面目陌生。

按理来说,我是应该写上个月回国的行记感受了,没曾想今天收到一篇推送写了跟波士顿道别的30种方式。想来我跟波士顿还是有些缘分,不仅很多朋友都在波士顿要么生活,要么学习过,正好去年的3月我就在波士顿。又想起从未写文跟大家分享过这段旅程,觉得确实应该写下来美美与共。


1. 我的咖啡创业项目,有一半的努力,来自波士顿

从我开始认真做咖啡这件事开始,xinyan就是团队的一份子了。她是我在上一家公司的实习生,能力超强,英文又好,和她一起工作,我自己也学到很多。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听说我在做咖啡的项目,她自告奋勇成了内容团队的主力。从品牌故事到社交媒体的内容搭建,都是她帮忙在做。

后来她快毕业了,邀请我到波士顿去玩,我觉得刚好也没有去过,也有几家咖啡烘焙商在那边,去看看也无妨,就这样,我定了去美国的机票。

落地波士顿还是非常顺利,海关没有像旧金山那样为难我,但是没收了我带的西班牙火腿,那一刻,我似乎更希望是被盘问。(bushi

波士顿比我想象中干净和安全。很难想象在美国,我敢在晚上十一点多拖着箱子在市中心走并且还觉得很心安。

波士顿也比我想象中还要更中国人友好,市政设施比如地铁一类的都是三种语言,英文中文和西语,刚好我三种都会一点,很开心。在街上也能看到更多的牙医面孔,这让我这个从巴塞罗那去的人适应了好一阵。

后来想想,波士顿毕竟是美国海淀,这么多高校,光是来来往往的留学生就数量很庞大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波士顿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人生中转站,很多人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倒计时离开。


2. 上藤校很好,但没上的话,也没什么

这次去波士顿,恰好赶上了另一个实习生的校园开放日,正好充当她的家长去她的学校看看吧。Michelle是我在上一家公司的第一个实习生,那会我刚入职没多久就招了她,心想怎么美国的大学生大一就开始实习了,好卷。后来没过多久团队又走得只剩下我,那时我俩就每天搞沟通邮件搞的头大,如果那个时候有chat GPT,我就不会写英文沟通信写得想哭。

几年过去了,这位当年的大一新生也到了上研究生的年纪,也没去什么别的学校了,考上了哈佛,所以我就去她们学院帮她听了她的开放日内容。

我们这一代人,谁没有听说过《哈佛女孩刘亦婷》啊,别的不知道,哈佛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没错了。

人到30岁第一次走进哈佛这种世界名校的校园,多少还是有些激动,只是很高兴,我已经没有了上大学时候的那种兴奋、不甘和慕强了。学校当然是好学校,但是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要找工作,要实现自我价值。

哈佛当然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视野,可是精英视角下的视野,谁又能说不局限?

分享的教授说,再次恭喜你们考上了,确实不容易,然后说在哈佛读书能给同学们带来怎样的体验和赋能。

这位教授三代都在哈佛校园长大,明白了,这种精英特权,看来也是可以继承。

精英教育确实不应该大众化,精英也确实应该有他们精英的特权,只是想到其实大部分人的人生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由性别和出生地决定了大部分,不免感叹有些无聊。

那一刻我充分感受到,可以上藤校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去,也没什么,人生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可以做。


3. 关于藤校观察的几件小事

我以前去新的地方旅游,一定会去的是当地博物馆和大学,因为我觉得这两个地方能够非常好地展现这个地方的文化和气质。

现在我发现了一种更直观,更有利于观察的方式,就是下载社交软件。通过大型人类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居民的基本人物画像,包括平均长相,收入情况,教育水平等等。

哈佛大学果然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在某个T开头的知名社交软件上,如果你和一个认证了哈佛大学的人匹配了,那么他的头像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哈佛的枣红色背景的小标记,写着“HARV”

很震撼,尤其我匹配到的还是一位“incoming Phd”,也就是说他都还没有入学,就已经把大标签给自己贴上了。

这跟那种自己的社交媒体昵称要加PKU的,谁更让人觉得你除了这个名号是人生没有其他成就了吗

然后我在哈佛的校园里推销咖啡,就让大家关注我们品牌的Instagram,就可以免费获得一个样品,我再问几个问题这样的。

结果我问了一个坐在台阶上思考的女生愿不愿意关注我们,反被她问住了。她说,可以关注我们,也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也要回答她的问题。

我说,好呀,没问题。

结果她的问题是:你对爱情的定义是什么?你有过真的爱情吗?你觉得人能跟神相爱吗?

我突然觉得浪漫,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还在思考爱与本真,不用担心世俗的压力在探索世界的哲学问题,还挺好的。

这是她个人的幸运,也是作为哈佛学生的幸运,也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的一点幸运吧。

傍晚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爆炸头男生,拿着一个纸板在校园里走,说愿意用5美分交换我的一个烦恼。

有点神奇和可爱的感觉在的。

平时骂骂咧咧觉得生活诸多不如意,但是当他真的这么问我的时候,我还真的就愣住了,生活中确实有些烦心事,但你问我有什么可以跟你交换的烦恼,我还真没有。身体健康,正在探索世界,未来确实不明朗,钱也是一分没有,但我真的挺快乐的。

我问这个男生做这个活动是什么目的和意义呢?他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就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为别人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把这些有烦恼的人集中在一起,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之类的。

哦,在校园里拿个大纸板走来走去,也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想花点钱跟别人交换烦恼,到底这件事做了会有什么成果也不知道,先做了再说。

要我说,这也就是在哈佛,被称作实验,在地铁站的话,多少会有人觉得这孩子脑子有点瓜。所以啊,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放在不同的位置,效果真是完全不一样的。努力找到对的位置,对每一个人都意义非凡。

去年夏天我在新加坡带学生的时候,也有一个学生是哈佛的,努力程度让我汗颜。他基本上每天实习结束回到住的地方就会在大厅里要么学习,要么准备面试。大一的学生完全没有在享受暑假和夏天的,大概从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找工作做准备了。

回想我当年,大二开始实习已经算是同学里面比较早的,如今看这些美国学生,才觉得他们真是聪明又努力,美国人的卷,比我们想象中都要来得更早一些。

说起来,世界名校大抵也都如此,有人为了贴标签,有人为了拿资源,但大多数人,还是在埋头努力学习。世界会对他们宽容一些,但是把人生拉长,未来什么样,谁也说不准的。


4. 波士顿纵有博物馆万千,也是欧洲归来不必再看的

波士顿真的算美国的城市里很像欧洲的,不愧是新英格兰。查尔斯河上看大学生们划船竞赛,画面实在美丽;校园里一幢一幢错落的小洋楼,还蛮原汁原味的。

只是坐落在这城市里的博物馆,去了一个便觉得有些乏味。当年从欧洲坐船过去的人,把他们老祖宗的文化,也带过去了一些,再在祖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但是,时间太短,消费主义盛行,这本地特色的欧洲文化也不怎么样,在欧洲多呆一段时间,阀值变高了。

倒是中国城,很有意思。

在中国城做生意的中老年一辈,看起来还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而穿梭各种门店来消费的年轻人们,已经是新时代的模样了。这种时代的交替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仿佛在看时空交错电影。这些在中国城生活的人,从自己的国家来到了另外的国家,在另外的领地上建起了自己文化圈层和社区,一路并不容易。如今在外生活几年,才更是觉得这种背井离乡里有多少勇气和孤独。


5. 海淀区自然是有海淀区的好处在的

波士顿作为美国的海淀区,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对于这座城市的居民们自然是好处多多的。几十刀就可以去哈佛麻省理工上一节课;每年来看学校的游客不计其数带来的商机以及相对干净安全的环境,想必那些留下来,长久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开心幸福的。

有一天我路过市中心的波士顿芭蕾舞剧院,心中那个遥远的舞蹈梦想突然跳了出来。想着如果我生活在这个城市,肯定也是有很多亲民的芭蕾舞课可以上吧,即便不是站上舞台做演员,曾经这么喜欢的爱好可以重拾也会是快乐的。

波士顿有跟国内很像的共享单车,操作方法也非常容易,贵是贵了点,但好在方便。我骑着那个小蓝车穿过了整个剑桥,跑到卫斯理学院去吃乌冬面,再骑到麻省理工去地推咖啡,然后再跑到塔夫茨大学大学去看校园。

在波士顿,每走几步路就是一所大学的感觉。认识新鲜的面孔如同喝水一样简单。

在波士顿也喝了很多杯咖啡。去之前就做了咖啡店的攻略,几家在波士顿的烘焙商都一一去拜访了,只能说,喝咖啡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多来欧洲走走。

为了去一家品牌做的很好的咖啡店,从波士顿坐火车一小时,再走路二十分钟,喝到了一杯哥伦比亚的粉波旁。看到这家咖啡馆就孤独地开在路边,和烘焙厂连在一起,整个建筑被刷成白蓝色,画满了他们养的狗狗的涂鸦,真的感觉到幸福。

后来我在咖啡店和一个来出差的姐姐聊上了,她听到我在做咖啡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女性相关的项目,觉得很开心,还把我送到了车站。

这是我喜欢美国的一个原因,大家都很开放,都很愿意跟你聊天和尝试新鲜事物,不管人家是真心还是假意,这种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总是好的。

看了更多的世界再回看美国就会发现,有些事情,永远只可能在美国发生。

从咖啡店回波士顿的火车上我看窗外掠过三月份荒芜的景象和缓缓流动的河,我的心突然变得很平静,甚至有些虚无。这种感觉每次去美国都特别相似和熟悉,因为美国没有太多娱乐的活动,大部分时间就是读书学习或者工作,想去一个什么地方都很远,娱乐也没有这么多,景点也没什么,你会突然多出很多时间来。多出来的时间可以拿来观鸟,可以拿来思考,可以拿来做你自己想做的。

我在波士顿呆了九天,已经完全超出了参观这座城市需要的时间,我想我不会再去,但如果有机会再去的话,我应该也是不一样的我了。


林蜀黍的马戏团
功能很无聊:个人旅行日记,努力凹造型选角度图片分享,生活琐碎的瞎比比,一起玩耍的大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