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三月 | 性别歧视,少数族裔这些词从来未如此清晰过

体娱   社会   2022-04-01 23:06  


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这个节日,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权益。为了扩大影响力,很多地方开始把整个三月设为女性月。

都说人人平等,可是还要专门设立一个日子来提醒大家为一部分人争取权益,这平等,到底是哪门子的平等。

1.
来欧洲念商学院给我的认知改变是方方面面的。欧洲并没有我想象中富裕和发达,他们的多元化也并没有做的那么好,他们关心可持续发展和碳排放到了一种奇怪的极端,他们的性别歧视和少数族裔问题也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

开学第一天,我着实被开学典礼的场景震撼了。那天,学校要求我们着商务简装在礼堂外面集合,我没找到路,所以到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到了。

我的眼前,是一堆一堆的身高180以上,穿西装打领带,金发居多的帅气青年男子。我应该长这么大,没见过如此高浓度的帅气男子同时出现。


我以为是女同学们都进场了或是还没到,等进场了才发现,我们学校,就是男多女少,男性占比达6成甚至更多。

这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学校是欧洲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因其私立又是商学院的性质,学费在欧洲大陆绝对算是拔群的高。而欧洲一般家庭没有储蓄的习惯,一般能一下子拿出这笔学费的家庭,绝对不是一般的普通中产家庭。换句我们的话说,能来这所学校念书的人,大概率人均富二代。

这些人读完商学院,之后进公司、回家继承家产,慢慢变成掌握社会财富的那拨人。而这些人,从到学校念书的那个时候起,就是男性居多了。不仅如此,商学院的老师也是男性居多,难以想象,我们已经第二学期结束了,上过十几门课,竟然只有两个老师是女性。

当我们说职场上越往高处走,女性越少的时候,会去讨论女性的生育成本和社会对母职的期待使得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今天我再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女性的商业空间,从学校就已经开始被挤压了。

2.

我以前对性别歧视的感受是很模糊的。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这一代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做独立的,以及家里的资源不论家长愿不愿意,都只能给到这一个小孩身上,这恰巧催生的中国最平等的一代。

上学的时候班上成绩好的一直是女生,后来到了文科班,女生居多;大学念的是语言学校,更是男生都找不出几个来;工作以后,我所有的大老板都是女性,这样的环境让我有了幸存者偏差。

上个单位里有个女性组织联盟,就是专门来给女性赋能,帮助女性勇敢为自己发声的。我那时候其实不解,听这些姐妹们分享故事有点听累了。

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我内心:这事儿就没法平衡,放弃做超级妈妈的想法,让家庭成员担起他们的责任来。

自己是家里不受重视的小孩,怎么建立起自信?
我内心:他们不重视你,你别理他们呗,原生家庭是有很大影响,但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可以选的。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我现在回头想想,我不过是一个有一些运气的人、暂时没有遇到她们遇到的问题罢了。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女性的期待和规训,就是很容易让她们产生自我怀疑以及应该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想法。

这个问题,国外并没有比国内好到哪里去,真是全世界的女性都要联合起来。

因为我们男生多,女生少,所以分组的时候就天然遇到小组里面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之后职场里要面对的男多女少的情况,从在学校就开始了。

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听女同事分享说,开会的时候他们会停下来听你说话,你以为他们听进去了,但是你说完他们没有反应,等到别的男同事说出同样的观点时,他们开始附和。可是你刚刚才说过一样的观点,无人在意。

在学校的小组合作,我真实地体会了那位同事讲的故事——他们只是礼貌停下,完全没有在意你在讲什么,女性说什么,重要吗?

如果你不够强势,如果你不够坚持,那你就是很容易被场面上的大多数影响,渐渐地消失在核心圈层里。

原来世界的艰难,比我想象的要更艰难,更复杂,更举步维艰。

说完性别歧视,让我们来品品少数族裔的故事。

浅举一个小例子。

学校三月份是study tour,全世界几十所合作学校让大家选。这个选呢,基本上就是靠运气。我们专业对应的学习旅行是旧金山硅谷的行程,但只有不到50个名额,意味着20多个同学选不上旧金山,只能去别的。

考虑到我有美国十年签比较方便,我就选了旧金山,没想到,选上了。没选上的同学有的就觉得去别的地方也挺好的,有的同学,就想方设法看能不能跟选上的同学换。

于是我就收到了如下信息:
Ta:姐妹,最近如何?(我心想说,咱俩虽然之前一个小组,但不熟哈)
答:挺好的。
Ta:你study tour 要去哪?(我就知道你是要问我这个)
答:去旧金山。
Ta:那太好了。(想问我要不要跟你换就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我万万没想到,接下来,会给我来这么一句:
was it hard to get US visa?
直直翻译,一点儿不拐弯:
美国签证难拿吗?

啥意思?朋友们,这真不是我敏感,一个欧洲人这么问你,绝对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中国人办美国签证不好办吧?

离谱!!

再言下之意我想是不用再解释了。

还有诸如:我不明白冬奥会为什么不在下雪的地方办,北京会下雪吗?

你是咋考的大学?咋的,欧洲不教世界地理吗?

我之前在一期视频里讲过,融入的问题。
我个人是觉得不可能融入,大家生长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传递的信息不同,这要怎么融入?
不可能的嘛!
我现在觉得,为什么非要融入?保持自己的特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去赢得尊重,而不是悄咪咪站在别人的队伍里就以为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了。

本来以为写到这里,这篇长长的文章可以结束了,没想到又有了一个新素材。

我刚刚落地旧金山机场,准备出海关,第二次来美国,就“喜提”小黑屋问询。我在海关窗口被一位黑人大哥问询了很久,非常多细节的问题,来干嘛,和谁住,和朋友怎么认识的,具体行程是什么,等等。

我以为差不多完事儿了,他把我带到了小黑屋,接受另一个白人大哥的问询。细节到我在海外的账户里有多少钱,我和朋友怎么认识的,我的朋友有多大了,他们在美国干什么。

而和我一班飞机的同学,欧洲年轻白人男子,被问了来干嘛,住多久,一分钟之内就通过了。

我不是在挑起矛盾,我本身觉得被问询也没什么毛病,但这是巧合吗,是随机发生的吗?

我愿意相信是巧合,是随机发生的。可是这并不能否认,问题就是问题,问题就在那。

在最后:
我在欧洲也遇到了非常多可爱善良的人,我在美国也有如家人一般亲密的朋友,大家都对我写到的这些问题很愤慨。

我之前没有遇到,不能说明问题不存在,我现在遇到了,也不说说明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很难解决的地步。

问题就是问题,我可以换环境,可以换国家,但是问题并不会就此消失。

所以,每一个为了平等,自由这个目标而奋斗的人都尤为珍贵和勇敢;唯有团结,人类才会有出路。

这个三月我确实有一些较为艰难的时光,甚至到了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程度,但我还是相信,everything gonna be OK.

新的一个月来了,大家打起精神来!



林蜀黍的马戏团
功能很无聊:个人旅行日记,努力凹造型选角度图片分享,生活琐碎的瞎比比,一起玩耍的大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