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恐龙!人类成了它的最佳伙伴

时事   2024-12-28 07:30   北京  

最近,长三角地区银杏的最佳观赏季姗姗来迟,却难掩人们对“金色纷繁黄金雨”的热情。限定的季节、限定的机位,人们纷纷相约走进公园古寺城道拍照“打卡”。

2024年12月8日,上海音乐厅南广场,一年一度的“银杏音乐会”在这里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最远可以追溯至2.45亿年前,那时植食性恐龙还是传播银杏种子的“使者”。但如今,真正野生的植株却非常少见。

湖北永兴村的千年银杏谷,现有银杏树52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万多株,可惜,这里所有的银杏树,竟没有一株是野生的。

它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文|汪诘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何慧中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

编辑|李秉霖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疯狂的植物》(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1

孤独的“活化石”



湖北省的永兴村,是著名的“银杏之乡”。这个村子建于战国时期,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仅这一个村子,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银杏就有308株,树龄超过2000年的也有好几株。

虽然银杏树是众所周知的“老寿星”“活化石”,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活化石”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的银杏村(资料图)。图源:腾冲市委宣传部
比如,我们常说大熊猫是“活化石”,还说扬子鳄是“活化石”,中华鲟和白鱀豚也是“活化石”。但其实,“活化石”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生物学概念。如果某种生物很古老、很稀少,而且与它们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都已经灭绝,只能在化石中找到时,我们才会把这种生物称为“活化石”。

见多识广的达尔文,第一次见到银杏树叶标本时,就惊讶地说:“这简直就是植物王国里的鸭嘴兽。”在达尔文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鸭嘴兽更让人吃惊的了。达尔文能把银杏树比作鸭嘴兽,可见银杏的折扇形叶片,在达尔文的眼里有多么独特了。

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门中一共有五个纲,植物分类学家常常把这五个纲戏称为“五大门派”,分别是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银杏是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中唯一的一种植物。也就是说,“五大门派”之一的银杏纲,已经“惨遭灭门”,只剩下银杏这个孤儿还活在世间。奇怪的是,银杏这个孤儿,既没有灭绝,也没有把门派振兴起来,它只是孤独地存活了下来。

我们可以拿同样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和银杏比较一下。大熊猫是熊科大熊猫属的动物,也就是说,大熊猫只有同属的兄弟姐妹灭绝了而已。在熊科中,它还有棕熊、灰熊、北极熊、马来熊,一大堆的亲戚。但是银杏好像被时间遗忘了一样,独自穿越了数亿年的历史长河,成了植物界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我们普通人对“活化石”这个概念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活化石”物种活了好几亿年的时间,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一个物种长时间没有变化,是一种假象。

在理想状况下,DNA转录复制出错的概率大约是十亿分之一。这个数值,是由DNA分子的内在化学性质决定,几乎不受外界影响。在宏观上,这种复制出错,就表现为物种的随机变异。我们常说,生命的演化没有方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随机变异会在孕育每一颗种子的时候发生,每一个生命个体也会因为随机变异而产生微小的不同。绝大多数的随机变异都不好不坏,甚至毫无意义。但是,一旦某个变异给生命带来了额外的生存优势,那这个变异对应的基因就会迅速扩散开来。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适者生存”,是生命演化的自然规律。

看起来2亿年不变的银杏,也没有跳出这个大规律。银杏的折扇形状的叶片,就好比是老字号的招牌。虽然招牌没变,但是它生产的产品、经营的项目,都在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地发生变化。

折扇形的银杏叶。

2

寻找野生种群



1989年,河南省义马市的煤矿工人在采煤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石头上印着一些长着四个花瓣的小花。于是,工人们把这些石头捡回宿舍当作摆设。其中一名工人觉得这些花纹不太寻常,就联系了义马市的地质队。

很快,这件事情被我国的古植物学家、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周志炎院士知道了。周院士马上带领团队来到了义马市考察,他惊喜地发现,这些印着4个花瓣小花图案的石头,正是他苦苦寻觅的古代银杏化石。这些化石埋藏在距离今天1.8亿年前的地层里,也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批银杏化石。

2003年,周院士的团队又发现了一批1.2亿年前的银杏化石。这批化石上面的银杏叶片,形态介于四瓣小花与折扇形状之间,叶片分为左右两瓣,有点像是一把从正中间撕开的折扇。很显然,这是介于古银杏化石和现代银杏叶片之间的过渡品种。

根据各大洲发现的银杏叶化石来看,银杏的起源最远可以追溯到2.45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银杏这个“大门派”进入了“黄金时期”,银杏的叶子和种子,成了植食性恐龙的食物之一。

不过,植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还不是银杏,而是一种高大的蕨类植物,名叫桫椤。如果你对桫椤这个名字感觉有点陌生,那就回忆一下《侏罗纪公园》之类的电影,高大的植食性恐龙穿行在树林当中,嚼食着树上的嫩叶。那些长着层层叠叠羽毛状叶片的高大树木,就是桫椤。

桫椤也是一种著名的“活化石”,它与银杏一样,一直以来都在发生着演变。现代的桫椤树与古代的桫椤化石,单看形态也存在着不小差异。

所以,即便是“活化石”,其实也在不断演化。变化才是生命的主旋律。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生命也必然会以变化进行应对。

说到这里,新的问题来了。银杏树也好,桫椤树也好,都在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那么它们是如何从覆盖全球的繁荣状态,逐渐走向衰落的呢?

目前,我国银杏树和桫椤树的种植面积都很大,但是真正野生的植株却非常少见。如果把我国最古老的银杏树整理成一个列表,就不难发现,所有的古银杏树,要么长在寺院或者道观里,要么长在知名的古老村镇里。那么多的古银杏树,竟然没有任何一棵树的树龄,能长得过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

本文开头提到的湖北永兴村的千年银杏谷,现有银杏树52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万多株,可惜,这里所有的银杏树,没有一株是野生的。

现在国际公认最古老的银杏树,是位于雅安雨城一株有着3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然而,雅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这株3500岁的古银杏树,很有可能也是人类种植的。

寻找银杏树野生种群这件事情最大的困难是,野生的银杏树与人工栽种的银杏树,仅从外观上没有办法区分。不过,2019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和华大基因三个团队强强联手,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

研究团队从全球545棵树龄超过100岁的银杏树上取得了基因样本。这些样本覆盖了全球所有已知的银杏树栖息地和著名的银杏古树。研究人员对每一棵树都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最终获得了44TB(太字节)的海量数据。他们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古银杏树在演化过程中的避难所。

这里所说的避难所,是指当全球经历极端气候时,一些地形特殊的山谷,可能给某个曾经广泛分布的物种,提供躲过极端气候的条件。一旦气候恢复正常,这些物种就会以避难所为起点,重新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如果某一个地区的银杏树基因有向外自然扩散的趋势,那么这个地区就很有可能是银杏树的避难所。经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在我国发现了3个避难所,分别是位于浙江天目山的东部避难所、位于贵州与重庆交界处的西南地区避难所,还有位于广东和广西地区的南部避难所。

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现在国外所有的银杏树,都是东部避难所那些银杏树的后代;而分布在四川、湖北等地的银杏树,从基因上看,则带有西南和南部避难所那些银杏树的混合基因。

这些证据都表明,银杏的野生种群确实存在。靠着3个避难所的保护,它们平安地从恐龙时代活到了今天。而且,基因研究还表明,银杏在物种水平上确实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变异,银杏的演化并没有停滞。不过,研究人员也带回来一些坏消息,在许多野生的银杏大树周围,已经将近10年没有出现自然生长的银杏树苗了。

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因为银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耐寒、耐热、耐旱,而且非常美观的优质树种,它们有良好的土壤适应性,也极少出现病虫害。大量存活下来的银杏古树,也都说明银杏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容易栽种的树种,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生长速度太慢。

3

是创新也是生存障碍?



现在,植物学家们还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野生银杏生存困难。但是从我们观察到的证据来看,正是帮助银杏存活下来的几大创新,成为了目前野生银杏的生存障碍。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手机行业曾经的霸主诺基亚公司,它的衰落,正是因为它的强大。

银杏树的第一项创新,叫作雌雄异株。也就是说,银杏树是有性别的。雄性的银杏树只产生花粉,而雌性的银杏树只结果实。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自花授粉,增加基因的交流和变化。银杏树从播种到成熟大约需要20年,在银杏树开花之前,除非进行基因检测,否则凭借肉眼是分辨不出雌雄的。雌雄树混杂的银杏林里,每一棵雄树都能释放出上万亿颗花粉粒,在银杏的花期,它们几乎可以把整个种群的基因都交换和同步一遍。

在2亿年前的远古时代,雌雄植株分离对于银杏这个创业者来说,是相当先进的。但在被子植物繁盛的今天,这样的设计可就不占便宜了。

试想,如果在两棵苹果树之间种上一棵银杏树,那么,苹果花开的时候,蜜蜂仍然可以自由地在两棵苹果树之间飞来飞去,帮助苹果树传粉。但是,银杏树是依靠风力传粉的,如果在两棵银杏树之间种上一棵苹果树,银杏树之间的传粉就可能被彻底阻断,雌树就结不出果子了。

在银杏的几个避难所里,野生的银杏树总是与其他树木混杂生长,这种情况下,它们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刚刚所说的授粉困境。

银杏树的第二大创新,就是把自己改造成水果。你可能会觉得,既然都叫作银杏了,长得像水果有什么了不起吗?想想看,银杏与松子一样,都是裸子植物的种子,但是银杏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外种皮,演化成肉乎乎的像是水果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银杏外面多汁的肉质层,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果肉,它是由种子的外种皮演化而成的。

银杏的果实。
这种演化的作用是吸引动物去吞掉银杏,但又保留了银杏种子的完整。银杏的种皮还会发出一股腐臭的味道,这种味道,按照演化的逻辑,也是为吸引传播种子的动物准备的。

植物学家认为,银杏果的这些设定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吸引植食性恐龙吞食,植食性恐龙就是专门传播银杏种子的动物。

但是,现在的野外调查表明,没有某种动物能与银杏重新达成传播种子的合作,野生银杏的果实只能等待成熟后自然掉落,然后在大树附近生根发芽。而银杏是伞形树冠的木本植物,在母树的遮盖下,银杏小苗很难健康成长,这严重影响了银杏种群的传播。

银杏树的第三大创新,叫作长寿。是不是感觉很意外?长寿毫无疑问是好的创新,但是却影响了银杏树的种群繁衍。

2020年1月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5~667岁不同年龄的银杏树。研究发现,银杏树在100~200岁时,它的树木形成层,也就是分化出能够传导营养的维管束的组织,会突然变薄,但是随后就开始了补偿式的增长。银杏树似乎已经演化出某种补偿机制,使得它们可以有效地对抗衰老。研究还发现,600岁以下的银杏树,它们的叶片面积和光合作用的水平都相差不大,也没有明显的衰老迹象。银杏似乎已经为自己的长寿做足了功课。

但是,能够抵抗衰老对于种群繁衍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想想看,在一片银杏林里,3000年前的古树与刚满30年的树苗同时都在传播花粉、结出果实,是多么奇幻的场景。整个银杏林就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基因库,而寿命过长的古树基因,每年都会把新的基因稀释一遍,拖慢整个种群的变化。有句老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长寿的银杏树,总是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位,不愿意给新生的树木腾出空间,这会影响到整个种群的新老更替。

4

摆脱繁衍困境



为了摆脱繁衍困境,银杏也在寻求其他出路。比如,银杏树中存在着一种名叫“丛枝病”的病害。如果染病的植株是雄树,这株雄树就很有可能部分变成雌性植株或者双性植株,既能开花,也能结果。不过,丛枝病的害处也很明显,患了丛枝病的银杏抵抗力会降低,更容易死亡。

银杏还有另外一种繁殖方式,就是无性繁殖。一些孤单生长的银杏,常常会在枝干上长出一些垂直向下的树干。这些树干就像是洞穴顶部垂下的钟乳石,在日本也被叫作“垂乳”。这些枝条一旦到达地面,就可以形成新的植株,保证那些独立生长的银杏树能够继续繁衍。不过,这些辅助的繁殖方式并不能真正拯救银杏的种群。

可是,有一项创新,彻底地改变了整个银杏家族的命运,是银杏的折扇形的叶片。

虽然银杏的叶片对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没有丝毫用处。从最初裂成四瓣的叶子,到后来的两瓣叶,再到现在的折扇形叶片,银杏只不过是在完成一个随机的演化。但是,正是这片在秋天能变得金黄的、与众不同的叶子,彻底征服了人类。

人工种植的银杏树。
大约从3500年前起,我国就开始大规模地传播、种植银杏了。在我国的很多省份,都有大规模种植银杏树的银杏村、银杏谷。这些人工银杏林的规模,可比几个避难所发现的野生银杏林大得多。

我们可以通过嫁接,创造出雌雄同株的银杏树,通过人工授粉,让银杏果的产量提高三倍。虽然银杏没有自然演化出更多的新品种,但凭借着育种师们的选育,我们已经培养出超过20个品种、有着不同用途的银杏,让银杏这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又一点一点兴旺了起来。

银杏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未解之谜。而“活化石”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足够古老。它们曾经经历过毁天灭地的陨石撞击,也熬过了好几次寒冷的冰期。在这些灾难中,有太多太多的物种彻底灭绝。活下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面对“活化石”,千万不要因为我们掌握了一点点证据,就去尝试反推生命演化的历程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准确地解读像银杏这样古老的植物,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银杏熬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人类终于接替了恐龙,成为了银杏的最佳伙伴。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疯狂的植物》一书,已获授权。)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为库叔提供2本《疯狂的植物》赠予热心读者。貌似稀松平常的植物,如何不断完成修炼与进击,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站稳一席之地?从平平无奇的小白花身上追溯地球漫长冰河世纪的历史;从水稻的故事看人类生存和奋斗的不易;从战胜疟疾的往事看人类和植物并肩作战的历程。读懂植物的生存与战斗,就在认识人类自我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2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

瞭望智库
瞭望智库是新华社批准成立的、瞭望周刊社旗下的国情国策研究机构。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信息调研网络与《瞭望》深耕国策研究的基因,瞭望智库与决策机构、海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密切互动,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