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伴搬出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那一刻,70岁的原南京有线电厂退休职工李师傅长出了一口气,“现在终于不用担惊受怕了!”近日,位于小市街道的东井二村505幢D级危房完成人房分离,80户居民搬出过渡,继续朝着“三原翻建”的方向摸索前行。
建于1974年的东井二村505幢,有4层楼、5个单元,是典型的装配式结构,相当于用一块块预制板搭起来的“大积木”,无梁无柱,也没有地基。这样的房屋寿命一般为50年,505幢已进入超龄服役期。住进安全、放心的新房子,近年来成为505幢大部分居民的夙愿。
街道、社区的心一直被505幢牵动着。一开始的消险方案,考虑对房体进行加固,按照相关政策,由政府买单,居民不用掏钱。但许多居民认为加固只是“延迟治疗”,更倾向于翻建。505幢80户房屋包含两类四种产权形态,如何统一各方意见?产权单位不愿落实消险主体责任怎么办?怎样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诉求?一系列问题摆在小市街道面前。
再难也要向前进。在鼓楼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小市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内部条口每周调度推进,与区部门联动对接20余次,召开10余次居民代表见面会、3次产权单位通气会,广泛走访居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站在十字路口的各方逐渐统一了方向,确定了505幢要走“三原翻建”的路。
按照南京现行的城市危房消险政策,这意味着居民要承担翻建费用的40%,按照户均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算,每户要出资10余万元,再加上翻建期间需要在外过渡,不少居民闻讯又难以接受。
两轮、三轮、四轮……多轮走访、多次见面,讲事实、摆道理,小市街道努力向前迈开步子。“三原翻建”需要全部产权人集体委托实施单位、同意项目实施方案、缴纳住户承担翻建费用等前期工作完成才可实施,所有居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圆大家的安居梦。
生命安全永远在第一位,先搬出去再说!去年9月,第13号台风“贝碧嘉”过境南京,街道和社区联合区相关部门在台风来临的前一天,转移安置了505幢的所有居民,安全不容疏忽。彻底完成人房分离,成为头等大事。东井亭社区书记卢文清,把80户居民的门牌号、姓名做成一张图,挂在了办公室,每动员一户居民签署人房分离协议,就贴上一颗五角星。在街道和社区的努力下,“人房分离”开始破冰,李师傅作为505幢的楼长,把自己当初创建的微信群名“维权小组”改成了“治理小组”,遇到不配合的居民,主动劝解,“拆迁安置太远,不能马上住,我们这栋楼周围也没有空间做更新改造,翻建是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唯一出路。现在不是政府迁就我们,而是我们要主动配合政府。”
既倾听意见,也解决难题。不少住户不愿意临时过渡,一位95岁高龄老人甚至放出狠话,“我这么大年纪出去也找不到房住,被砸死算了”,街道努力协调争取过渡安置政策;来自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量身定制了翻建方案,在遵循“三原”原则的基础上,全流程思维细化优化户型设计,最大限度改善居住条件,为每家每户原本不足2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厨房、卫生间,都规划了顶格面积;老房子里,每两户人家共用一扇门和一条走廊,如今全部改成独门独户,卫生间不再藏在厨房里……
坚冰一步步化开。从最初的两三户人家点头开始,越来越多居民走进卢文清的办公室,在协议上签下名字。“夏天穿着短裤时开始忙,一直到穿上羽绒服。”卢文清说,作战图上的五角星越来越多,示范效应不断放大。如今,搬空了的505幢静静矗立在那里,“腾空签约早一天,幸福生活早实现”“早签约,早交房,早安居,早受益”的横幅还挂在围挡处,一街之隔的另一个小区,已经焕然一新。
摆在80户居民和街道、社区面前的,还有很长一段路。505幢的房屋产权复杂,既有居民产权,又有单位产权,既存在产权变更,还有产权人不明,居民中超过一半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不乏低保户、困难户和无业人员。“人房分离只是第一步,让老百姓早日住上新房,顺利拿到产权证,是505幢消险的终极目标。”小市街道主要负责同志说。纾解民生痛点,让“忧心”变“安心”,路虽长,但前行的态度决定一切。
审稿:李萌
审核:刘阳
发布:孙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