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世界文学》2025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附投稿邮箱)

文摘   2025-01-24 20:48   贵州  




《世界文学》2025年第1期



本期目录


加勒比海地区法语作家专辑

大河之女(小说)

〔瓜德罗普〕恩·贝班作 何润哲译 / 6

你的使命,玛尔尼(小说)

〔瓜德罗普〕吉·皮诺作 祝婧琦译 / 15

白影下的黑鬼(小说)

〔海地〕勒·德佩斯特作 罗婉匀译 / 27

悲喜之心(两篇)(自传叙事)

〔瓜德罗普〕玛·孔戴作 何润哲译 / 37

门廊(自传叙事)

〔海地〕达·拉费里埃作 罗婉匀译 / 48

平底锅中二三事(随笔)

〔瓜德罗普〕西·施瓦兹-巴赫作 唐飞戈译 / 56

讲故事者之谜(随笔)

〔马提尼克〕帕·夏穆瓦佐作 祝婧琦译 / 60

克里奥尔式表达:加勒比海地区当代法语写作(评论)

程小牧 / 77


孤独的变奏:音乐与人生专题

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小说)

〔美国〕戴·盖茨作 刘志刚译 / 101

一朵野玫瑰(小说)

〔加拿大·美国〕菲·戴维斯作 袁洪庚译 / 132

我儿子的手(小说)

〔巴西〕埃·维利西莫作 梁颖怡译 / 163

要命的爱乐之癖(小说)

〔厄瓜多尔〕卢·马尔多纳多作 闫梓萌译 / 172

独奏(五篇)(小说)

〔法国〕雷·德当贝尔作 马小棋译 / 183

蒂库伊蒂地下乐队(随笔)

〔新西兰〕艾·扬作 王娟译 / 206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辉煌与衰落史(外一篇)(随笔)

〔美国〕弗·马尔科夫作 李懿译 / 221


小说

玛塔里基

〔新西兰〕达·威尔金斯作 王新清译 / 232


戏剧

五月的莉丝

〔匈牙利〕符泽凯作 翟延平 乔宗玉译 / 244


评论

被遗忘的编者

黄淳 / 287


诗歌

莫妮卡·林克诗选

〔德国〕莫·林克作 贺骥译 / 306









内容摘要

加勒比海地区法语作家专辑

自17世纪以来,法国在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据点,法语随之进入这一地区,逐渐成为大小安的列斯部分岛屿的官方语言。与此同时,黑奴贸易和劳工输入带来了不同族裔的语言文化,法语与黑人土语融合形成的克里奥尔语(créole)成为法属岛屿的通用口头语。19世纪之后,克里奥尔文化背景下的法语文学在这些岛屿上逐渐形成,主要集中在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和海地共和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克里奥尔作家的深耕,该地区的文学发展已取得辉煌的成果,并产生了如艾梅·塞泽尔、弗朗兹·法农、爱德华·格利桑、玛丽斯·孔戴、帕特里克·夏穆瓦佐等对全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作家。安的列斯群岛几乎成为当今世界几大法语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地区。作家们在作品中反思殖民主义,重新书写历史,追寻文化多样性,融合丰富的口语表达和热烈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众多经典作品。

鉴于加勒比海地区法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仍十分欠缺,我刊特选译出当代加勒比文坛上六位法语名家的作品,涉及小说、自传叙事、随笔等体裁,希望能为丰富该地区文学的汉译尽绵薄之力。加勒比海地区文学的研究者程小牧老师特为本专辑撰写了评论文章《克里奥尔式表达:加勒比海地区当代法语写作》,梳理并分析了克里奥尔口头文学的形成、发展特点、与法语书面文学的关系等问题,并对本专辑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


孤独的变奏:音乐与人生专题

音乐常常是孤独的产物。它既能诉说孤独,也能缓解孤独,更能强化孤独。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者、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要经过长期的孤身实践才能掌握或领悟艺术的真谛,并在心灵的共鸣中寻找到暂缓孤独的力量。不过,艺术家或业余玩家沉浸于音乐世界,日久年深,有可能会愈发转向对内心境界的探索,并构筑抵御现实威胁的心理堡垒,甚至依赖音乐语言与外部世界交流。其中有些人也许会将孤独的心态或姿态寄托在对音乐的表现或诠释上,以此对抗传统审美标准、社会主流价值观、政治或道德权威,彰显自己独特的人生诉求、感悟或信念。本专题围绕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收录若干作家的小说和随笔,邀请读者朋友一起聆听他们以文字为音符所谱写的一首首孤独变奏曲。

美国作家戴维·盖茨在小说《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中塑造了一位落拓不羁、孤迥自放的乡村音乐歌手形象。保罗·汤普森颇具表演才华和传奇色彩,虽然在音乐圈不乏气味相投的朋友,但始终将内心封闭起来,羞于承认自己对任何人和物(音乐除外)的眷念之情,总是将真实情感掩藏在嬉笑打趣和浮浪挑逗之下。

音乐家之手在小说《一朵野玫瑰》中也是重要道具。美国作家菲奥纳·戴维斯虚构了一位在母亲严格管教下长大、性格高冷孤僻、生命态度悲观的女钢琴家形象。在演艺事业巅峰时期突然出现的身体残疾——右手指僵硬,向内卷曲——表征着她内缩、自闭的心灵世界。

和前述两位作家一样,在小说《我儿子的手》里,巴西作家埃里科·维利西莫也将文字的镜头对准了音乐家之手,并从这位年轻钢琴家的巧手推移到他幼年时的小手,再过渡到母亲那双对天才的养成居功至伟的辛劳之手。

小说《要命的爱乐之癖》里,厄瓜多尔作家卢克莱西娅·马尔多纳多通过人物独白展现了一位与同事朋友保持“疏离”关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事情里”的音乐发烧友。这位女主人公自幼受母亲熏陶,养成了不俗的音乐品味。尽管母女俩喜好的曲乐类型不尽相同,但她们都对音乐有着良好的感受力。

法国作家雷吉娜·德当贝尔的“独奏”系列小说以带有奇幻色彩的设定,把我们带入音乐爱好者或创作者不为外人所知的器乐世界。打破物理法则的声音形态——比如《落基山的空气》里可以罐装的乐声,《十六分休止符》里可以容纳长句的节拍——都隐喻爱的无限可能,指向恋人们声气相求、独立自足的心灵空间。《旧钢琴》写出了演奏者与乐器之间不容旁人介入、私密而深厚的情感连接。《六弦琴》道出了乐器演奏的诀窍:不在于乐器本身,而在于表演者对真实生活的凝心谛听和切身感受。《开屏的孔雀》以音乐才女克拉拉的虚构故事来折射女性群体在音乐史上被压制或无视的才华。

新西兰作家艾什莉·扬在随笔《蒂库伊蒂地下乐队》中将自己少女时期的孤独感嵌置在单调闭塞的小镇生活布景上。与这种孤独感相缠绕的是艾什莉对音乐的热爱和成为乐手的抱负。美国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尔科夫的两篇人物小传讲述了两位作曲家的命运如何与自己的创作交缠在一起。


达米安·威尔金斯:玛塔里基

达米安·威尔金斯(1963— ),新西兰小说家、诗人,现为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国际现代文学学院院长。威尔金斯著有《痛苦的人》《有人爱我们大家》《为父之术》等多部长篇小说,另著有《老兵危机》和《为所有相关的人及其他故事》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诗集《闲人》,收获的文学奖项有海恩曼里德小说奖、怀丁作家奖、新西兰图书奖等。

《玛塔里基》是威尔金斯2023年受新西兰艺术基金会之托为庆祝玛塔里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在该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玛塔里基指毛利新年,一般在五月底至七月初。每当玛塔里基星团(即昴宿星团)在清晨天空中重现,那就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通过庆祝玛塔里基,人们可以纪念过去(向上次玛塔里基升起后离世的先人致意),庆祝现在(团聚并感恩当下的拥有)和展望末来(期待美好的新年)。


符泽凯:五月的莉丝

符泽凯(1960— ),匈牙利著名剧作家、戏剧影视导演和电影制作人。生于匈牙利南部城市佩奇,少年时便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四岁即在当地业余剧团做过导演,成名以后在匈牙利各大剧院担任编剧或导演,创作有近百部戏剧作品,重要的有《霍雷肖》《森德库特》《梅格萨洛塔克》《亚瑟与保罗》《红色浮士德》《快乐疯人》等,其中绝大部分由其本人执导。符泽凯的剧作风格荒诞,寓意深远,很有舞台效果。

《五月的莉丝》是他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于2002年5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德意志剧院首演,此后在美国、瑞士、加拿大等数十家剧院演出。该剧本存在多种语言的版本,尚未正式出版,此次的中译文译自剧作者本人授权给《世界文学》的英文版。《五月的莉丝》讲述了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莉丝和几个男人约会的荒唐经历,微妙地影射出现代生活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黄淳:被遗忘的编者

英国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点在学界已有共识。多年来,无论是对中国散文的系统性研究,还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学者们都不曾忽略英国源流的重要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人译介了大量英国散文作家的作品,但他们是通过何种渠道接触到了这些作家或作品?如果文集选本是渠道之一,那么,编者对篇目的拣选和介绍是否会影响中国学人对英国散文的认知,甚至进而影响他们的散文创作?本文将以英国人弗朗西斯·亨利·普理查德为例,透过考察这位编者的散文理念及其在中国的接受,重新审视作为外来影响的英国散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真正与中国新文学情志相契合的,也许并不是所谓的英国散文大传统,而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散文乃至文学批评中的一段现代主义审美转向。


莫妮卡·林克:莫妮卡·林克诗选

莫妮卡·林克(1969— ),当代德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画家和作曲家。出生于莱茵兰-法尔茨州的小城茨魏布吕肯,父亲是教师,母亲是画家。高中毕业后在波鸿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学、史学和比较文学。2003年发表了诗歌处女作。2008年加入“福禄考斧柄”文学社并成为该社领袖。2023年起担任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创意写作教授。

林克的诗歌在传统的事件诗和先锋派的封闭诗之间游移,风格显隐适度。她运用跳跃性的诗性思维,采用富有强烈节奏感的散文体长诗行,使用优雅的、分析的、机智的语言,混用古词、外来词和新造词,通过语言杂技,细腻而幽默地再现了本世纪欧美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她的诗歌还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变化和后人类视野中的动物,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消费主义和生态灾难。她的诗歌具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色彩,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深度,评论界将她誉为“当代最著名的德语女诗人”和“新诗歌王国的女王”。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


欢迎关注公众号、留言分享

注:本文图片以及文字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或者错误,请后台联系编辑,我们将会及时删除或更正,谢谢~


中青文学传媒

欢迎投稿 诗文时报(底部阅读全文)

唯一指定邮箱:swsb2021@163.com

中青文学传媒免责声明:

●以上宣传资料来自于网络,平台仅赛事转发转载。

●本宣传资料重在分享,仅供参考,最终以赛事发布方、刊物出版目录、报刊具体要求为准。

●本平台宣传资料为整理或转载,如无意中侵犯了原报刊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留言告知,本平台将立即予以删除。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提示】“中青文学传媒”公众号将每天推送部分文学赛事、刊物征稿启事,随机更新时间展示,请关注、标星我们或多点“在看”。这样您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征文信息。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



中青文学传媒
中青文学传媒是公益文学资讯平台,致力于诗文时报、期刊目录、投稿邮箱、最新赛事、征文征稿、美文推荐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