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出版
前 言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东流入海,全长6363千米,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大河。长江地貌多样,资源丰富,孕育了巴、蜀、楚、吴、越等诸多古代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摇篮,对中华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诗歌的母亲河。从雪山到东海,长江处处都是中国诗歌的现场,无数名篇佳作和迷人故事皆生发于此。例如,青藏高原,是史诗《格萨尔王》的诞生之地;重庆奉节,是杜甫200多首诗歌创作灵感的来源之处;宜昌秭归,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武汉黄鹤楼,是盛唐时的一个诗歌擂台,崔颢、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都曾登楼赋诗;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代表作;长江边的庐山,是一座诗山,陶渊明曾经居住在那里;宣城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长江润物无声,大量优秀诗词是组成璀璨的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也都是诗词之都;1917年,上海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发表胡适白话诗8首,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新诗的开端。胡适的《尝试集》也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是新诗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因此,可以说上海是新诗的源头,也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2024年10月初,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指示精神,《诗刊》社、长江文化促进会主办“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组织国内二百多位诗人从上海开始,再到苏州、镇江、南京、武汉、宜昌、重庆等地走访长江沿岸,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状况,收集创作素材,积极抒写关于长江的诗篇,并在长江入海口城市苏州张家港等地深入开展诗歌研讨,向灿烂的长江文化和千载赓续的中华文脉致敬,为新时代的中国诗歌事业鼓与呼,是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一次实际行动。
此次主题诗会的优秀作品,结合《诗刊》社此前组织诗人的创作,以及中国诗歌网征集的长江题材诗作,约300首,以《诗刊》增刊的形式出版,希望成为展示当代长江诗歌的一个窗口,成为激发当代中国诗人抒写祖国山河的契机。
目 录
如何投稿 ✦
每日好诗
登录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n,免费注册,即可投稿!
入选“每日好诗”,获稿费、专家点评,更有机会登上《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