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和老祖宗学学怎么送礼

文摘   2025-01-27 21:02   北京  

一份有良知的心学微刊

文章来源于十点读书,作者十点签约作者


春节将至,除了要投身“抢车票”的战役之外,还有一项让人绞尽脑汁的任务:


准备礼物。


以前,人们在走亲戚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包装精美、彰显档次的烟酒茶点。


 “显贵”是最必要的条件,以承载自己“面子”上的考量。


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送礼者开始转变思路,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要“送到对方的心趴上”。


米面粮油、家乡特产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逐渐成为了送礼的新宠。


那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大家是怎么选择礼物的呢?


用心。


老祖宗们送礼时展现出的精致与风雅,如今看来依旧让人惊叹。


今天,十点君就带着大家穿越回去,学习一下:


如何不拘泥于礼物本身的贵重;


还能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境和情感寄托体现的淋漓尽致。




早在南北朝时期,春节送礼就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录:


正月一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屠苏酒和五辛盘,即是当时最流行送的礼物之一。


屠,就是割;而苏,就是药草。


顾名思义,屠苏酒就是用割好的草药泡制的酒。


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相传来自东汉末年,当时瘟疫肆虐,名医华佗为救治百姓,精心研制出一种药酒。


他将清热泻火的大黄、健脾益气的白术、温经通络的桂枝以及祛风解表的防风等中药材浸泡入酒,分发给百姓饮用。


喝的时间久了,人们发现:


这种酒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强身健体,调理脏腑。


于是冬春交接的时节,喝屠苏酒的习惯慢慢流传开了。


古人饮用屠苏酒的方式也别具深意。


与一般饮酒时"长者先饮"的惯例不同,屠苏酒要从家中最年幼者开始饮用,最后才是年长者。


这种独特的饮酒顺序,寓意"幼者得岁,长者失岁"。


即小孩过年增加一岁,大家祝福他健康成长;


而老人过年则是减少一岁,拖一点时间再喝,亦是祝福他们长寿的意思。


而"五辛盘",又称馈春盘或年盘,是当时最具特色的春节礼物。


盘中盛放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大蒜、小蒜(大头葱)、韭菜、云苔(油菜)、胡荽(香菜)等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


"辛"与"新"谐音,寓意辞旧迎新;


五种蔬菜的辛味,象征着驱邪避疫。


将这些食材组合在一起,则寄托着五福临门的美好祝愿。


除了名字取得吉利,五辛盘和屠苏酒也凝结了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医理论,“冬春之交,宜食辛以发散"。


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顺应自然,帮助阳气升发。


五辛盘中的辛味食材具有发散作用,能够帮助人体驱散冬季积聚的寒气,促进新陈代谢。


大蒜可以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小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韭菜补肾温阳、行气活血;云苔富含维生素,能清热解毒;


胡荽则能健胃消食、发汗透疹。


而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五辛盘中的食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能够补充冬季可能缺乏的营养素,帮助人体恢复活力。


古人通过这样的智慧告诉我们:


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健康不仅是一种身体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一样可以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身心和谐。



在宋代,春节拜年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拜年礼物:


互赠“飞帖”。


飞帖,又称拜年贴,是一种专门用于春节拜年的名片。


由于春节时间很短,拜年要求的时间又比较集中。


对于交际圈比较广的上层人士来说,分身乏术,一下子忙不过来。


这就发明了赠“飞贴”的方法。


文人雅士们会在精美的纸笺上题写问候佳语、吉祥敬辞,有的还会绘以梅兰竹菊等雅致图案。


既展示文采,又传递祝福。



正月初一这天,主人家会安排仆从代为投递这些飞帖,而各家门前则会贴上红色纸袋,上书"接福"。


持贴的佣仆送到门口不需通报,只将“飞帖”插入纸袋中即可离身。


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道:


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名刺"就是飞帖的雏形。


随着时间推移,飞帖的样式不断推陈出新:


有的用上等宣纸,有的配以精美拜匣,还有的以不同颜色区分身份地位。


这种方法快捷、方便、实用,易于被人接受。


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因此被广泛应用。


赠飞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成为春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文豪文征明的《拜年》里也有相关细节: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在元旦和春节用贺年卡来传递友谊,联络感情。


这种跨越千年的传统,提醒我们:


要学会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情感,用文化的力量维系人情。




在清代,荷包不仅是装零钱,香薰,零食的小包,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节日馈赠的佳品。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道:


每至元旦,凡内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八宝荷包,悬于胸前。


皇帝赐予大臣的荷包,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荷包的制作也堪称一门艺术。


工匠们运用刺绣、织带、玉石镶嵌等多种技法,将小荷包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


吉祥的图案,寓意富贵平安;


缀下的珍珠宝石,彰显尊贵身份;


还有的采用特殊材质刺绣花纹,如金线银丝,尽显奢华。


从小说《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出,荷包在清代礼品中的重要地位。


宁国府春祭之时, 北静王水溶专门送来荷包以表礼数;


贾母进宫朝贺,"皇后、太后皆有赏赐,其中就有'金银锞子、荷包等物”。


清朝的贵族们通过互赠荷包,维系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既传递了节日的祝福,也巩固了彼此的地位和利益。


荷包,是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礼物。


真正的礼物价值,不在于其物质价值的高低,而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带着十条腊肉干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导的。


这句话道出了礼物的真谛:


不在于价值几何,而在于心意几何。


肉干是过去学生对师长的敬意;


今日的礼物,则是亲友间的情意。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送礼清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注脚。


他送给总管的是:


松雪斋墨二笏(两块墨锭),杨日新笔廿枝(二十枝由笔工杨日新制作的笔)。


这些礼物看似普通,却饱含深意。


既是对友人艺术追求的鼓励,也是文人雅士间的心意相通。


而他的夫人管道升送给婶婶的礼物,则展现了另一番生活情趣:


蜜果四盈、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黄鱼剖开后晾晒制成的干鱼)、柏烛(桕脂制作而成的蜡烛)百条。


这些看似普通的日用品,实则经过精心挑选。


也充分寄托了赵氏一家的体念与情谊。


从五辛盘到飞帖,从荷包到现代礼品,春节送礼的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


但其中蕴含的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却始终如一。


春节送礼的本质始终应该是情感的交流。


我们不应再拘泥于固定的礼物形式,而是更应该注重表达真挚的情感。


一盒精心挑选的点心,一份实用的家居用品,甚至是一个特制的拜年视频,都可以成为传递祝福的载体。


这才是春节送礼的真正意义,也是我们应当传承的文化精髓。


你春节选择了什么样的礼物,欢迎来留言区分享一下。


点个【在看】,蛇来运转,新年快乐~



推荐阅读

发现一个残忍真相:一个家里,妈妈越自我,孩子越优秀;妈妈越全心付出,孩子反而越平庸!
贫穷定律:越混越差的人,一般会有这三个特征,希望你没有!
人际相处的基本顺序:不要搞反了,否则关系早晚破裂
一个人,如果能在两件事上“不怒”,说明他非常不简单





更多国学知识,都在这里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快速关注


心学
心学传播第一平台。担当世道,力行所知。让心灵成长,让心性成熟,让精神愉悦,让人生圆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