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应该给我的父亲道个歉。

教育   职场   2024-08-15 21:00   西藏  
很久以前,大概那时候我刚上大学吧,和我弟一起听我爸讲他和他几个朋友去北京玩的故事。
故事内容我早已忘了个一干二净,但是记得一个细节:我爸说,他们几个吃不惯北京的饭菜,找了很久最后找了个山西面馆去吃了个刀削面。
还调侃了人家老板,说人家做的山西面不地道。
就这个事儿,我笑他:都去了北京还吃啥山西面啊?
那时候心里面想着,这个世界那么大,这一辈子都在山西待着,好不容易才约好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看看,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吃一吃外面的美食,看一看外面的风景呢?
好不容易杀出山西,却要千方百计找到一家山西面馆吃个几乎每天都能吃到的刀削面。如果是我,一定不这样。

三年前去江苏南通出差,那时候因为三餐的问题还闹过一点点不愉快。
参加一个培训班,当时西藏这边各个地市派的人不少,印象中有40多人,酒店统一提供三餐,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酒店在当时的工作群里征集大家对三餐的意见。
很多长期在西藏的学员,习惯吃牛羊肉、喜欢吃土豆,习惯了川味、吃不习惯偏甜口的饮食,提议能不能别再做海鲜了,做点儿类似土豆炖牛肉之类的“常见”菜。
我当时看好几个“同学”都在群里发言了,兴致大发,也逼逼叨叨了两句:“能来到南通学习,有幸品尝到这边的地方特色饭菜很开心,不建议做川菜或者牛羊肉什么的,那些回西藏天天能吃到,有条件的话建议再多做一点鱼虾螃蟹什么的。”
那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过的话:“这个世界的美食很多,胃口宽一点,是你的福气。”
看着自己的身材,深感自己是个有福之人。
简要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和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继续吃到各种鱼虾螃蟹等地方特色菜的朴素愿望,就没再关注群消息了。
第二天,我被人在学员群里点名骂了。
我当时是蒙的,我不理解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竟然好意思在大家都在的工作群里@一个人然后口诛笔伐,说口诛笔伐有点儿像是溢美之词了,严谨一点应该说恶语相向。
在一个工作群里对我的恶语相向。
如果是十年前没太多素质的我,会直接回怼:“昨晚吃啥了,一大早起来就满嘴喷F”。
但万幸的是,三年前的我已经初步具备了心理成熟、情绪稳定之类的特质,我完全不生气,更何况这人的做法在每个正常人眼中,都是宛如小丑一般可笑。
她的意思大概是:你怎么这么自私?你想吃南通地方菜什么的就不能去外面的店吃吗?为什么要提建议给酒店,说什么想吃本地的饭菜?
看完我也大概明白了,看来酒店还是采纳了我的意见的。
我也懒得理她,简单发了一两句话,就关闭了聊天页面:“这是工作群,您注意下一下措辞和影响。群里征求意见,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我只是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然后她气急败坏地说了一些逻辑混乱语法错误的话,我没记在心上。只记得回复了她一句陈晓卿的话:“这个世界的美食很多,胃口宽一点,是你的福气”。
那次出差也就一周,七天时间转瞬即逝,那时候认识了几个很优秀的姐姐,连着好几天,天天饭后一起散步,散着散着就散到了商场里,变成了逛街,瞬间就开始疲惫。
后来因为不在一个地市生活工作,渐渐也没什么联系了。

到了今年,我突然也产生了我爸旅游时想吃山西刀削面的感觉。
好几次朋友约我吃饭,问我想吃啥,我都回复的是,要不去老陕饭庄吃个面吧?
山西的面食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好像还没有迈出省界走向全国,所以在外地想要吃到地道的山西面,真的就比较难。
在日喀则,可以吃到陕西的油泼面、臊子面、三合一、茄子拌面什么的,我也曾在陕西读书,所以多少也算有那么一点家乡的味道。
前段时间还发现了一家河南开的焖面馆,特色是豆角排骨焖面、豆角五花肉焖面,一做就是一锅,两人份起卖。
虽然心里面感觉和我妈、我奶做的有一定差距,但我知道这些不过是亲情buff和童年buff带来的感情分。
人家这个焖面,确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有一次跟朋友说“要不去老陕饭庄吃个面吧?”的时候,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出来杀了我个措手不及。
我回到了很久以前, 看到了年少不经事的自己,看到了那个笑我爸“去了北京了还吃什么山西面啊青年。
如果现在的我一起去了那时的北京,我会举双手赞今个就去那家山西面馆,远?远怕甚嘞?非得去瞧瞧他家在北京的削面,到底地道不地道!
明月,是李白的乡愁。味觉,是我的乡愁。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文中的我不一定是我,故事也不一定是真的,看个乐子。人生在世,要么写点儿别人愿意读的文字,要么做些值得别人写的事情,若能两者兼而有之,则此生无憾。
………………

基洛夫司机
基洛夫司机,19年开始,在做一些健身、理财、读书、练字、篆刻之类的事,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我每天都会写一篇文字,分享各种学习心得、生活技能、工作技巧、所见所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