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版《射雕英雄传》观后感

文摘   2025-01-31 14:39   安徽  

中国老百姓的三个梦。


第一个是明君梦,幻想着有个开明的皇上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


第二个是清官梦,如果好皇上幻想不了,那就幻想有一个廉洁的父母官,带大家过上好日子。


第三个是侠客梦,如果清官也没有,那就幻想江湖上出现一个武艺高强的好侠客,半夜潜入衙门,把这个贪官的头颅给砍了喂狗。


明君梦破灭了就做清官梦,清官梦破灭了就做侠客梦;如果侠客梦也破灭了呢?就只好看武侠小说,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原因。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1957年至1959年在《香港商报》连载,后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 


《射雕英雄传》以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射雕英雄传》由“靖康之变”引出主人公的名字,讲述了郭靖一步步由为报父仇的青年成长为一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故事。 


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上,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小说达到了事虽奇而人却真的妙境。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雕英雄传》是影响最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被公认是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模式、新格局与新时代的一部作品。同时,《射雕英雄传》被认为是金庸创作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


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影在拿到了金庸原著小说的改编权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徐克导演徐克导演这次选择小说中的段落特别好,是小说中非常有分量,也是展现侠之大者精神最准确的段落。郭靖在关键时刻不改初心,同时又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体现了侠之大者的精髓。


该片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第34章至40章,原著(新修版)共40章,100多万字,一部电影的容量不可能面面俱到,徐克选择了最后7章最具戏剧冲突的部分,从“岛上巨变”“铁枪庙中”“大军西征”直到“华山论剑”,小说最后这七章,不仅囊括了原著中最为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还将金庸对“侠之大者”的诠释推向高潮。在电影主题上徐克更想呈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这个角度在之前的《射雕》影视作品改编中鲜有触及。


导演徐克以郭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决定作为整部影片故事脉络展开的基础,选取郭靖与抚养他长大的义父大汗之间的冲突作为看点与高潮。通过展现大汗想同化郭靖,而郭靖出于对中原故土的认同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对比 “侠之大者” 郭靖与 “武之大者” 欧阳锋的不同,以郭靖出手救大汗并表明英雄不一定要南征北伐的观点,诠释 “侠之大者” 是为了所热爱的人与事物,去理解去包容,去牺牲去付出的内涵。


据数据分析,79.9%的女性观众想看该片,40岁及以上年龄想看观众为26.1%,其次是30-34岁,占19.7%25-29岁的观众为18.3%


肖战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饰演郭靖,庄达菲饰演黄蓉,梁家辉饰演欧阳锋,胡军饰演洪七公,张文昕饰演华筝,蔡少芬饰演郭靖母亲李萍,巴雅尔图饰演成吉思汗,阿如那饰演蒙古王子拖雷,吴兴国饰演一灯大师。



庄达菲饰演黄蓉的剧照和视频剪辑一发布,立刻就登上了热搜,有观众给不同版本黄蓉进行了排名:


第一名,83年翁美玲版;


第二名,2024年包上恩版;


第三名,2017年李一桐版。


黄蓉从小缺乏父爱母爱,一个人跌跌撞撞地长大,因此黄蓉内心肯定渴望爱、渴望安全感,而郭靖的憨直,恰好给了她这种安全感。但是,一个跌跌撞撞长大的黄蓉,除了内心渴望爱和安全感外,除了继承了黄药师的邪外,她最该拥有的气质应该独立、自在和大气。知道自己曾经缺乏爱和安全感,但又不顾影自怜,反而去带给别人爱和安全感,这才是一个一个独立女性该有的境界。郭靖也是在磨难和坎坷中长大,身负国恨家仇的郭靖,最终成长成了一代大侠。像郭靖这样的大侠,他的伴侣就应该是独立、自在、大气的女性。而不是一个俏皮、可爱、灵动的角色。家国天下,男女情爱,郭靖和华筝公主的最终结局,与其说是感情问题,倒不如说是家国立场的问题。所以说,郭靖最终选择了黄蓉,就是选择了家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庄达菲版的黄蓉,才是大侠伴侣最该有了样子。庄达菲版黄蓉,跳出了以往黄蓉的固有形象,这才是突破和超越。如果新版黄蓉,演员还是在演绎黄蓉的俏皮、灵动和邪上下功夫,就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和作茧自缚了。庄达菲版黄蓉的形象,可能会对观众产生冲击,但不得不承认,这是黄蓉形象的一个新侧面,更是一个新高度。没有固定不变的黄蓉,只有特定背景下的黄蓉。蒙古大军压境,战事一触即发,这个时候,更需要大气勇敢的黄蓉,而不需要俏皮的黄蓉。


金庸小说不好拍,第一个太长,第二个人物太多,第三,感情太丰富。只有《射雕英雄传》,大家很集中于黄蓉和郭靖这对儿CP。说完了黄蓉,来说说肖战版的郭靖。



可以说每个观众,每一个金庸武侠迷的粉丝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郭靖,肖战的气质是符合角色的。肖战版的郭靖,气质真的非常贴合。有一种心怀天下苍生的感觉。肖战的造型既不刻意扮帅也不故意扮丑,没有浓眉大眼,有的只是侠气与风骨,完全服务于角色和场景,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状态,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肖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提前进组体验生活,与剧组成员共同感受军旅生活的艰辛与荣耀。每天清晨5:30,肖战便开始高强度的训练,无论是体能还是武术技巧,他都力求做到最好。尤其是在动作戏方面,肖战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真功夫。他深知“郭靖”这一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在拍摄动作戏时,他始终坚持亲自上阵,力求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充满力量。从曝光的训练视频中可以看到,肖战在武术指导的悉心教导下,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历经多次翻拍,但多数版本似乎过于聚焦于五绝的内斗和武学修炼,却忽略了故事的核心——抵抗外敌的入侵。郭靖作为侠之大者,他与黄蓉共同保卫襄阳的故事才是应该被深刻展现的,而非仅仅局限于小情小爱。



肖战将郭靖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完美地诠释了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在动作戏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真功夫。他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郭靖站在眼前,感受到了武侠世界的魅力与情怀。


在当今特效泛滥的时代,人们似乎对那些一挥手就能毁灭世界的仙者天尊司空见惯,却忽视了拳拳到肉的真实感。真正的武侠精神,应当是真枪实剑、拳拳到肉的较量,而非浮夸的特效。


徐克的电影始终深植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精髓之中,它所呈现的不仅是江湖中的义气和恩怨,更有战火纷飞中的家国情怀,其深远的立意令人充满期待。然而近几年武侠片逐渐被忽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更加渴望一部具有史诗级的武侠巨作,以重振这一经典类型的辉煌。在这种趋势下,一部能够力挽狂澜、展现武侠精神的影片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武侠小说中的配角,托雷的出场一直都是为《射雕英雄传》中的男一号服务的,也就是郭靖的陪衬。但是红花还得绿叶扶,作为一个男九号,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有托雷才算得上是郭靖的真正兄弟。郭靖六岁的时候与托雷在斡难河边结义,逐渐的走入了铁木真的家族,并且几次救托雷、华筝和铁木真的性命,做了金刀驸马,屡建奇功,深得铁木真的信任和重用。托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为人坚毅、勇绝而不失蒙古人的豪情义气。他和郭靖一起长大,共历患难,又都统领骏马驰骋疆场,他们的情谊,如同草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无瑕,永世常青。



阿如那,作为一名年轻的演员,凭借在影视圈的逐渐发展,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在新版《射雕英雄传》中,他饰演的草原王子成为了故事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个角色不仅需要演绎出英勇无畏的个性,更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复杂的人物情感。在这部作品中,阿如那用自己的表演为这一经典角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向观众展示了草原王子的独特魅力。


普通演员拿到一个角色,多半是想着怎么尽力演好,可换成阿如那,就没这么简单了。他不是只为了给观众交差,而是带着一种骨子里的使命感。他坦言,这次扮演拖雷,不光是艺术创作,更像是一场与祖辈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有人可能会问,就是说他认为这是老祖宗留给他的某种任务,也算是在银幕上延续家族荣耀。所以,他心里难免自我加压既要对得起荧幕前坐满期待的观众,还不能丢了家人的脸。


既然有这种信念支撑,那接下来自然就看实际行动啦。据说,为了塑造出真实可信又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花费大量时间钻研历史资料。不仅翻阅书本、查找文献,还试图从细节中捕捉人物特质。从性格到底是什么样,到情感经历再到命运走向,每一点都揣摩得仔仔细细。有时候别人随便一笔带过的小动作、小表情,在他眼里都是值得深究的大课题。你看,当大家还纠结于如何完美背台词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琢磨怎样用一个眼神展示出古代蒙古铁骑领袖该有的威严气质!真心佩服!就连战场上的厮杀戏码,据旁边工作人员透露,也是经过层层推敲才拍出来的,从马术训练到挥刀劈砍,没有一样偷工减料。


更别提那些生活化的小细节,比如人物私底下温柔的一面,比如作为家庭成员时应有的人情味。这些东西没有台词帮忙,全靠肢体语言和微妙表情呈现。而这些是不是只有真正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得到?所以啊,人家是真拼命!当然,你可能要问:值不值得?站在外行角度来看,好像太较劲。但对于阿如那来说,每多付出一次努力,就离那个理想中的拖雷更近一步。而这种执着,其实也源自于一种朴素又直接的敬意不仅献给千百年前风云激荡中的民族英雄,也献给所有期盼看到优质作品的人们。


梁家辉此次的角色造型,堪比当年电影中的“座山雕”,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不禁猜测他似乎对这类奇异造型的角色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梁家辉在《射雕英雄传》中饰演驻守白陀山的西毒欧阳锋,令人眼前一亮,其精湛演技将欧阳锋的阴险狡诈与老谋深算诠释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更是惊掉了下巴,几乎没有人能立刻认出这位改头换面的人竟是影帝梁家辉。



他头发蓬乱,像干枯的野草般肆意飞扬,仿佛刚经历了戈壁滩的烈日风沙洗礼。脸上妆容奇特,肤色暗沉发黑,眼窝深陷,眼神阴冷幽深,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秘密。身着宽松的西域风格长袍,衣袂飘飘,却隐约透露出内衬的硬朗劲装,举手投足间尽显冷峻狠辣之气,仿佛欧阳锋再世。欧阳锋此次造型成功塑造出其邪魅气质,外形设计与原著中神秘狠辣的“西毒”形象高度契合。观众热烈反响,盛赞精彩纷呈,并强烈要求后续内容更具冲击力,直呼“老毒物”,翘首以盼大年初一上映。梁家辉若能完美诠释所有《射雕英雄传》角色,必将载入史册,成为名副其实的“射雕”第一人,成就其演艺生涯的巅峰。


这部电影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武侠盛宴,欧阳锋的惊艳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徐克导演独特的武侠风格贯穿始终,众多演员的精湛演技共同塑造了鲜活生动的群像,更辅以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特效,共同打造出这部令人难忘的佳作。


万马奔腾,烟尘扑面而来,江湖儿女,侠骨丹心。146分钟的电影,让我感动满满。徐克真的擅长讲故事,十内分钟把金庸那些电影前的故事说得清清楚楚。看了射雕,感触很深,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是一部故事,更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坚持,是一代人在面对强敌入侵时所表现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射雕这部影片中的女性力量令人动容!它不再渲染娇妻风、公主范儿,而是刻画出女性的民族大义和征战飒爽。比如李萍只身逃亡在大雪中生下了郭靖,独自一人身处异族寡养他长大…黄蓉本该在江湖潇洒一生,但愿意与郭靖守护边关,战马上的她英姿飒爽…此时她们不仅是谁妻母,更是卫国斗士!


漫天黄沙中,郭靖身上的粗布衣随着烈烈长风像一面旗,那面灰蓝色的旗在风中展开,就会无数的江湖人前赴后继。


“郭靖,你说天下之大,有多少高手?”


风霜催人老,江湖却永远不会老去。


有人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人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自由洒脱,豪放不羁,还有人喜欢《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以个人生命换取天下之太平。


依然没有答案。但也正是金庸作品的魅力,是武侠又不止是武侠,它可以永不褪色,日久弥新,有多维度的探讨与立意。也正因为如此,到今天当我们聊起武侠是什么?依然是金庸,依然是包括《射雕英雄传》在内的经典作。所以,看到射雕能够在春节档上映,真的很开心。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武侠梦,它会褪色,却不会消失,只会日久弥新。


也许那些童年痴迷金庸《射雕英雄传》的孩子们,他们不再年轻,他们现在成为父亲,甚至成为了父亲的父亲,有的成为了母亲,甚至是母亲的母亲。他们有了家庭的重担,也有了生活的使命。但当那个旋律响起,当《射雕英雄传》里的经典角色悉数登场,相信依然会唤起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共同记忆。这个春节,最期待的就是能带父母去看一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再跟他们讨论下这部作品,也许依然没有答案。


但是那一刻,相信无论是他们还是自己,都是非常开心的,愉快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自己,是那个小时候捧着金庸作品看的孩子,那个会长大,但也不愿长大的武侠迷。



附录:趣谈金庸“侠之大者”

在金先生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忧国忧民、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人的侠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郭靖郭大侠。他的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只有具备这样广博的胸怀,将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装在胸中,才能称一个“侠”字。


金庸构筑的武侠梦里,江湖中人的最高境界,并非武林盟主、天下无敌,而乃“侠之大者”。


何为“侠之大者”,答日“为国为民”!


《神雕侠侣》中,蒙古铁骑兵锋压境,大宋江山危如累卵。英雄迟暮的郭靖,拼将一死扛起孤守襄阳的重任,他说:


襄阳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万百姓便尽为蒙古人的奴隶了。


郭靖当然知道,以一己之力,难扶大厦之将倾。他早已做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准备,誓与襄阳共存亡。


他曾教诲杨过:


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因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


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知其不可必为之,知其必死勇赴之。铮铮侠骨,为国为民,这便是侠之大者!


最后,郭黄夫妇战死襄阳,既殉城又殉情。这与《射雕英雄传》结尾两人对白,遥相呼应:


郭靖正色道:


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


黄蓉叹道:


我原知难免有此一白。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真不知,是郭黄夫妇守卫了襄阳,还是襄阳成就了郭黄夫妇!


也难怪,金老爷子仙逝当晚,整个襄阳城都燃起了蜡烛!


而历数金庸系列的英雄大人物,能与郭靖大侠比肩媲美者,唯《天龙八路》乔()峰一人而已。


这位顶天立地、智勇双全、光明磊落、豪气干云、义薄云天、心怀苍生的铁汉子,只因拒任平南大元帅不肯伐宋,最终在雁门关折箭自戕,换来宋辽止戈,边境安宁数十年。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在少林寺藏经阁,慕容博妄图挑起宋辽之战,从中渔翁得利复仇。乔峰凛然道:


“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


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

这已是一位超越了民族局限的侠之大者!


巧合的是,在《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中,郭、乔两位当之无愧的大侠,武功均已臻入化境,无人能与之匹敌。


而两人盖世武功之最者,都是至刚的“降龙十八拳”。而且,乔峰曾统领天下第一大帮丐帮八载,而郭靖与丐帮渊源甚深,妻子黄蓉还是丐帮帮主。两人还都放弃了高官厚禄,乔峰放弃南院大王,郭靖则背弃了成吉思汗。


有时想,这或许是金老爷子刻意铺排吧!至刚者至柔,而能抵挡住权力诱惑,远比痛快决死要考验人得多。


又或许,丐帮子弟位处社会最底层,才能让这个群体对家国苦难、战火涂炭、流离失所有着更痛切的理解和厌恶吧!


真正的侠之大者,武功盖世并非硬件,悲天悯人、入世做事、舍生取义才是核心要旨。


用金庸的话是“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用六神磊磊的话是“心中一荡,怜我世人”。


论武功,还有最顶级者,但他们并非侠之大者。


独孤求败不是,他创“独孤九剑”天下无敌,却一心求个人胜败,风清扬不是,心灰意冷,隐遁于世;扫地僧不是,顶多算个慈悲为怀的武痴;张三丰不是,他安守武当,良便当年他送小无忌下山求医撞见元兵为非作歹,也只是吓退敌将。


论入世做事,杨过在小龙女失踪的16年间行侠仗义,也曾率江湖群雄助守襄阳斩杀元兵,袁承志以武林盟主之位,助闯王攻入北京,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帮助朱元璋灭元,陈家洛作为天地会总舵主,矢志“反清复明”。


他们。都曾经无限接近,但也不是。最后,他们无不心灰意冷,选择归隐世外桃源。


而真正的侠之大者,自带一种无惧无畏。一往无前、舍我其谁、至死方休的精气神!


可以说,金庸的侠之大者,已升华为一种精神和信仰,融儒释道一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白了,就是恪守内心,做好人行好事,守心正己,扶危济困,永远追求道义。公平、真理,决不放弃!


没有那股子精气神,武功再高,也决难成为侠之大者!


郑振铎先生说过:“侠客起源于古代的“士”,他们是一群游离于政治之外,以“忠”、“仁”和“义”等思想为指导的一群人。在统治者的眼里,他们是秩序的破坏者”。而在司马迁看来,这是一群“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人困厄的士”。他们活跃在不同的时期,他们的精神影响着整个国家,甚至整个时代。


侠起源于古代的“士”。“士”是先秦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地位比平民高,是一群崇尚武力的低级贵族。他们有着高超的武艺,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所看重,将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专职武士,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在这群专职武士中,有些因为母国被灭,或者其他原因脱离了原来的母国,成为浪迹四方的武士,成为不遵守“敬上畏法”规则的游民,成为“以武犯禁的”武装分子。他们不事生产,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社会关系广阔,不愿意接受国家法制的约束。所以在当时的法家看来,这些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五害之一。韩非子就认为这些游荡的武士们会挑战中央专制集权的权威,应该予以打压。


在先秦的历史上,这类游侠数量很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当时各国的权贵豢养,成为权贵们的门客和实现政治意图的工具。而这些武士心中被“忠”、“义”等思想占据,愿意为他们背后的权贵贡献一切,甚至不惜生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舍身取义的“士”,这些人就是侠客的起源。比如刺杀庆忌的要离,为信陵君盗符而死的侯赢,刺杀秦王的荆轲,都是具有“侠”之精神的武士。


“侠”的精神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讲究秩序的国家,而侠是游离于秩序之外的。先秦时期,他们可以不受拘束的穿梭于列国之间,将尚武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具有流民的一些特征。他们是具胡个性,为了某些信念可以进行极端行为的一群人。他们广交朋友,为了信念或者忠义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又通过这些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


不管侠士做了什么,首先他要代表正义。他可以反抗秩序,可以不服从国家的管理,可以藐视法律规则,但他必须有符合大众的三观和道德体系,否则就是尚武的强人,而不能称之为“侠”。


他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他们必须言而有信,必须解人危难,“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侠士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极端重视自己的名誉。这种名誉不是好勇斗狠中获得的,也不是靠不怕死而获得的,他们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道德。为了名誉,侠士们可以不惜生命去维护,“重名轻利”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就是侠士精神的代表。墨家提倡“兼爱”,重义轻利,对侠客群体的壮大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持。而儒家思想中的忠义和仁信等内容,与侠士们的世界观也是高度契合的。


在儒家和墨家的影响下,侠士做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


侠士们出身有高有低,广义上说,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都属于侠的范围,他们都具有急人危难,救国救民的侠之精神。而下层士人中的侠就更多,他们也许社会地位不高,但有着高尚的品德,为了心中的义可以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他们的重名轻利、急公好义的精神,正是这一时期侠之精神的最好体现。


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侠士们往往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势力。这种势力就是金庸先生描写的“江湖”。在现实中,侠士们的势力和政府势力在某些方面必然会起冲突,政府为了社会安定,必然会打击这些“以武犯禁”的侠士。


秦朝建立后,由于六国先后被秦灭亡,所以六国很多侠士会对秦进行报复,秦朝与侠士们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秦国对人民采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站在反抗最前列的往往是那些侠士。比如秦始皇本人就在巡视途中遭遇过韩国游侠张良策划的暗杀,在博浪沙被侠士以大铁椎狙击,险些丢掉性命。


秦末汉初,是侠士们最为集中,侠义精神最为突显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期,社会秩序和社会体制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摸索阶段,统治阶级对社会的控制力尚不完善,人民在这种思想混乱之中,便很容易将心理上的安全寄托在侠士们的身上。而秦末汉初又是一个尚武的年代,侠士们的力量不断的发展,成为一股可以抗衡皇权的强大力量,一些地方上的权力已由侠士群体掌握,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地官府。


说起汉初的侠士,郭解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郭解是一个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仇家的人,是一个施舍别不图报答的人,所以他的威望天下皆知,天下的侠士都争相与他相交。


可以从一件事上体现郭解的影响力。洛阳有两个大家族结仇,许多人调解都没有效果。郭解知道后,晚上去拜见结仇的两家人,要求他们放下仇恨和好,两家人都很尊重郭解,准备听从郭解的意见,重归于好。这本来是郭解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可是郭解对两家人说:“洛阳许多名人帮你们调解都没有成功,今天我一来你们就听从了我的劝告,那不是说我郭解比洛阳的名士们都厉害吗?他们的面子往哪放?你们两家先装做不听我调解的样子,等明天我走了,洛阳的名士们再来劝说你们的时候,你们再答应他们。”说完后郭解飘然离去。这种不争功,不计名利的人,怎么会不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呢?所以“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声争交欢”。


随着侠士们号召力的增大,聚集在他们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也逐渐向豪强转变。他们通过自己的名声、财富和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依附在他们身边,成为危害朝庭统治的势力。这就是政府要打击他们的根本原因。


当汉武帝要郭解等人迁走时,连大将军卫青都帮郭解求情,可见当时侠士的影响力有多大。越是这样,越会引起汉武帝的不安,所以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郭解是一个平民巨侠,惯会玩弄权诈之术,郭解罪过极大。应判处大逆之罪。"郭解家族就这样被诛,也让统治者稍稍心安了。


作为统治者,政府并不希望出现一个自成体系的侠客集团,等待侠士们的要么是离开这个群体,要么是被消灭。一些侠士在形势逼迫之下,转而向儒士发展,改变侠士的习性,“侠”做为一个群体逐渐消亡。


相对主流的儒家文化来说,侠士文化是对主流的挑战,虽然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侠士文化中的不遵守秩序和法律,以及采用暴力手段,是主流文化无法容忍的。


在侠士文化中,一个行侠者很容易得到社会的赞誉,他的行为会被放大化,引起人民的期盼。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难题,人类本身先天就带有对救世主的天然企盼,而“侠”就是能够满足这种企盼的群体。如果政府不加以引导和处置,这种期盼会转变为对政府的不信任,对皇权的失望,这种民心上的争夺,是统治者最怕见到的。《四书评》中说“侠可济王法之穷,可去人心之憾”,但这种刘穷去憾是逾越了法律的界限的,是与社会秩序相违背的。


“侠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有着许多道德上的优势。这种文化追求人的精神品德,重义轻生,敢于对抗强暴,有着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虽然在当今法制社会一切行为以法律为准绳,不提倡个人凌驾法律之上,但是侠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追求公平的世界观和不畏强权的价值观,以及侠客文化背后的“士”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来源:崔铁楠 


法眼法语
心无挂碍,冷眼观世。廉政空间的看法专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