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100年校庆,我们替你回了一趟校园

旅行   2024-11-12 23:13   广东  


今天,中山大学迎来建校百年的大日子。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8周年纪念日。


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国立广东大学于1926年8月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0年,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中山大学,并沿用至今。


△孙逸仙博士像。(图/宇宏)


1951年,时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致信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提出将中山大学校庆日由11月11日改为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日),宋庆龄回信表示赞成。此后,11月12日成为中山大学校庆日。


△美丽异木棉盛开的中大校园。(图/宇宏)


中山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其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南校区,前身是别名为“康乐园”的岭南大学校园。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由位于广州东郊的五山校区迁至康乐园。此后,掩映在绿树中那一座座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结合的建筑,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的记忆中。


不过,中山大学校徽上的钟楼,既不在康乐园,也不在五山校区,而是位于文明路——国立广东大学就在这里成立。1927年,鲁迅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就住在这栋大钟楼里。如今,这里成为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地,钟楼形象则永远定格在中山大学校徽上。


△中山大学校徽。(图/宇宏)


建筑巨匠维托·阿肯锡曾说,“建筑不是关于空间,而是关于时间的艺术”。


一百多年前,在广州河南(指珠江以南的区域)的农田之上,一座座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拔地而起,组成岭南大学校园。1952年之后,这里成为中山大学的主校区。这些被称为“中大红楼”的建筑,见证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发展和变迁。


△中大校园风光。(图/宇宏)


从康乐园北门进入,在校园中轴线上,你会遇见善衡堂、荣光堂、哲生堂、爪哇堂、马丁堂、十友堂、陈寅恪故居、惺亭等建筑。它们兼具艺术美感与实用功能,如今已成为研究百年前建筑风格的“露天博物馆”。


△绿树成荫的校园。(图/宇宏)

在这个隆重的建校百年校庆日里,南校区迎来了一拨又一拨中大校友。他们身着写有“中大少年”的T恤衫,为母校庆祝生日。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脚步,逐一回顾那些经典的建筑。


△荣光堂前穿着“中大少年”T恤衫的中大校友。(图/宇宏)


怀士堂


1917年建成的怀士堂,是校园中轴线上最瞩目的建筑,被视为中山大学的精神象征。


怀士堂又称小礼堂,原70号建筑,现西南区492号。从外观看,怀士堂高三层,坐南朝北,正中三开间为两层门廊,两侧塔楼三层,台顶有露台。首层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斜面琉璃层的顶端开出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红砖外墙有传统翠绿砖装饰,曾经由灰砖砌就的十字图案,如今改成菱形图案。


△怀士堂。(图/宇宏)


美国克里夫兰市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筹资2.5万美元,兴建了怀士堂,堂匾“怀士堂”由商承祚所题。


怀士堂初为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内设会友阅览室、游戏室、董事会议室、职院办事室,并兼作礼堂;此外,地下室还曾设乡村小学。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这栋楼里发表长篇演讲,“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至今犹在耳畔。


1986年,为了迎接英国女王来访,怀士堂重新装修。如今,这里成为中山大学的最高学术讲堂。


今天,怀士堂北门右侧立起一块巨大的红色背景板,无数白发校友站在背景板前合影,缅怀过去的青春岁月。


△怀士堂前立起了红色背景板。(图/宇宏)


怀士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丁堂


马丁堂,原61号建筑,现东北区334号。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之初,美国纽约董事局出售证券,筹资2.5万美元,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该建筑于1906年落成。


△马丁堂。(图/宇宏)

马丁堂起初名为“东院”——因其与西院史达理堂相对。后来,为了纪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改称马丁堂。当时,马丁先生的捐款刚好也是2.5万美元。


它是康乐园内第一栋永久性建筑,也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第一栋采用硬制红砖、混凝土地面的房屋。以马丁堂为发端,康乐园内后建的其他建筑,都延续了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风格基调。


马丁堂最初是教室、办公室,并长期作为图书馆馆舍,现在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大楼。它的南面入口曾嵌有“MARTIN HALL”堂匾,现已不知所终。现在正门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牌匾,为费孝通先生所题。


马丁堂前有一尊石狮子,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在广州市内偶尔觅得,于是买下来,移入校园安置。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在马丁堂门前发表《非学问无以建设》,并于堂前与师生合影。


1996年,它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2000年,它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它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乙丑进士牌坊


严格来说,现在你能看到的乙丑进士牌坊,不能算是康乐园的“原生”建筑。


最初那座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是为了表彰天启年间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广东进士而建。


△乙丑进士牌坊。(图/宇宏)


牌坊由砂岩砌筑,三间、四柱、五楼石,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因为有“楼”,故称“牌楼”更为贴切。石额阳刻“乙丑进士”四字,厚重端庄,彪炳岭南学术传统。从现存额坊残件上,你能找到七位进士的名字,额坊、抱鼓石等所刻的梅雀、万字纹和菱形图案等纹饰也清晰可见。


牌坊原来位于四牌楼忠贤坊(现解放中路)。20世纪40年代,广州市政府为拓宽马路,将五座牌坊移至风景区。当时,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牌坊,原立于格兰堂西侧,后倒塌,所幸大部分石构件仍得以保存。


1999年,学校于现址重立该牌坊,岭南大学校友会为此捐资70多万元。


麻金墨屋一号

(陈寅恪故居)


1911年,来自美国芝加哥的麻金墨夫人捐钱建造了这栋漂亮的两层小楼。为了纪念丈夫,她将它命名为麻金墨屋。后来,为了与她1913年捐建的另一座建筑区分,改称麻金墨屋一号。


△麻金墨屋一号(陈寅恪故居)。(图/宇宏)

麻金墨屋一号坐北朝南,红墙绿瓦,有南洋标志性的巨大木质百叶窗和拱形门洞,总建筑面积有361.85平方米。不大的建筑内,曾是葛理佩、周寿恺、陈寅恪、王起(王季思)、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等多名学者的居所。如今,因为陈寅恪先生的影响力,它通常被称为“陈寅恪故居”。


沿着门前蜿蜒的小路,你会遇到草坪上的一座雕像——一位老先生坐在椅子上,头微微抬起,右手握住拐杖。放眼望去,“陈寅恪故居”几个字在他身后闪出金光。


△陈寅恪故居前的雕像。(图/宇宏)


1953年夏到1969年春,陈寅恪把这里当成住所和教室,写出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


附近有一条“白色小道”,是晚年陈寅恪散步的地方。“即便我们用石灰水刷白,父亲仍不能单独一人行走。据说,后经某次陶铸同志过问,公家遂修成现在所见到的白色水泥小路,便于父亲在目盲情况下,自己散步。”陈寅恪的女儿陈美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描述。


麻金墨屋一号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石屋


△黑石屋。(图/宇宏)


1914年,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捐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这栋住宅,并以捐建者姓氏命名。


刚建成时,它是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寓所。


1922年6月18日,陈炯明叛变期间,钟荣光将宋庆龄接到黑石屋避难。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怀士堂发表演讲后,到黑石屋与师生座谈,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1988年,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募款重修黑石屋,现为学校接待贵宾的用楼。


黑石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爪哇堂


爪哇堂(Java Hall),原34号建筑,现西北区555号。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 Jr.)设计,于1920年动工。


△爪哇堂。(图/宇宏)


1919年,时任岭南大学副监督的钟荣光赴印度尼西亚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的经费,得到大力支持。为纪念爪哇华侨对大学教育事业的热诚相助,该建筑遂命名为爪哇堂。


爪哇堂初为大学第一寄宿舍,与荣光堂(第二寄宿舍)、陆祐堂(第三寄宿舍)同为大学寄宿舍。现堂匾“爪哇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爪哇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绿树红砖的中大建筑。(图/宇宏)


漫步康乐园,如果你抬头留意建筑的匾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的命名有明显的类别,一类是“屋”,一类是“堂”——“屋”有麻金墨屋、黑石屋等,“堂”有马丁堂、怀士堂等。这些名字的背后,其实代表着康乐园历史上两大类别的建筑捐助者。


西方人捐赠的建筑,大体上被命名为“屋”,大多以英式红砖墙为主体,中国传统屋顶为帽子。如麻金墨屋一号,有中式屋顶,屋内则有壁炉、楼梯和开窗,按照西式生活起居习惯设计房间结构。这类建筑通常以小型住宅为主,冠以捐助者的姓名。


△中大校园一角。(图/宇宏)


而华侨所资助的建筑,外观都比较雄伟,以“堂”来命名。这些建筑呈现了中西结合的混合样式,但更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编辑:桃子酱;校对:遇见;排版:粥里

请留言讲述你对中大的祝福
高赞前三名
我们将送出中大官方周边冰箱贴


鸭鸭

你想到中山大学走一走吗?

读完点个【在看】👇

九行Travel
新周刊旗下文旅生活媒体,与你『行遍九州,探索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