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世上最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部能够产生巨大而长久效应的作品。”
《百年孤独》剧照
家喻户晓不假,但绝大多数人所知晓的恐怕只是难记的人名、马孔多的雨、多年以后遥远的下午,以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偏见——高出现实的魔幻场面,简言之,是一种非现实。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奖受奖词里说,“拉丁美洲孤独的症结,在于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在译者范晔看来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是“把一般意义上日常的事物魔幻化,同时把人们认为魔幻的东西日常化。”
有人曾评价《百年孤独》,“就像击碎窗户的一块砖头,因为它,人们开始了解真实的街头,那些喧嚣吵闹、五光十色的生活得以走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它呈现的奇幻景象,比如天堂的花朵,还有那穿过城镇、流入房子,又恰好避开地毯的一缕血迹,都那么大胆、直接而真切。”
《百年孤独》过于经典以至于产生了经典的误读。是时候来一次重读了。
当我们谈论经典
如何定义经典?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卡尔维诺认为,“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贺拉斯说,“一部作品写出来一百年后仍未被人遗忘,那它必定是一部经典”。
以贺拉斯的标准来看,《追忆逝水年华》是经典无疑。不过这又是一部“架上经典”。大多数人能够追忆的只是“玛德琳娜小蛋糕”和“一生太短,《追忆》太长”。
“这部著作一直被大众视为阳春白雪的,敬然后远之。即便是在小众读者群里,也是被谈论得多、被阅读得少——坚持读到最后一页的更少”。复旦大学教授马凌如此评价。在她看来,《追忆》“可以被视为一部时代的历史,但是更该被视为一部意识的历史、一种特殊的成长小说——马赛尔的对事物与人物的认识随着时光流逝而日益成熟。”
《书店》剧照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普鲁斯特专家让-伊夫·塔迪耶在他所著的《普鲁斯特传》中文版序言中提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与《追忆》确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对某个已逝社会的风习的描绘……我们读这样的书,既是为了寻找异代的陌生感,也是为了认识自己的所在。”
早在马凌老师的“青椒”(青年教师)时期,她便为广大普迷(Proustien)做出了贡献——一,给《追忆》写了个万字“故事梗概”;二,把它补入中文系本科生所使用的《外国文学史》教材。这是五六年前的事儿了,今天,马老师“重操旧业”,将“文普”工作进行到底——加上了第三条——在2025年的春天,带领广大读者朋友重拾欢乐时日,重忆“似水年华”。
“两脚书橱究极进化史”
当马凌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期,她的书包里始终背着网格本世界文学名著。后来她选择中文系,“有米虫掉进米缸里的欢欣”。再后来她编外国文学史教材、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谈论文学,在她看来那段与文学相伴的岁月,是纯粹而快乐的时光。
关于读书,自称“两脚书橱”的马凌老师有着自成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书是别人的,读书笔记是自己的”;“书是用来读的,经典是用来重读的”;“经典就是应该读,却迟迟没有翻开的书”……
书评人、复旦博导 马凌
何为经典,马老师给出的坐标系围绕着奠基性、权威性、开放性展开。除了前文提到的《百年孤独》《追忆》,此次2025新春共读计划里,最不能落下她挚爱一生的心头好——《玫瑰的名字》。这部经典是马凌老师注册豆瓣的初心,她正是豆瓣埃科小组的创始人。
十余年来马组长热切关注这本“玫瑰之书”在国内的传播,对相关文本都予以认真的分析点评,在2024年最新的图像小说版《玫瑰的名字》下,还可以看到她“强烈推荐的身影”。
马凌老师在豆瓣推荐《玫瑰的名字》
何以这本晦涩艰深难懂的奇书,赢得了马凌老师“矢志不渝的偏爱”呢?她自有解释——
“普通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最高级的惊险小说”,“经验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学者为学者准备的文本盛宴……埃科在写作时,便十分聪明地设计了“开放与封闭”两个模式的复合结构,情节线索“修道院里的谋杀案”体现出通俗大众小说的封闭性色彩,主题线索“符号与诠释”体现的是先锋小说的开放性特征。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封闭色彩因为有对凶手的猜测而具有了开放性,开放色彩因为有意识形态上的潜在限制而具有了封闭性。
这样一本“普通读者”与“经验读者”通吃,集悬疑推理和宗教学符号学于一体的中世纪教士侦探小说,确实吊人胃口。有意思的是,不同于其他作家,“埃科把自己的小说当成是符号学-诠释学的冒险,完成小说不过是实验的一半,另一半则要研究读者的反应,所以他一直关心读者对《玫瑰之名》的阐释”。这是一本完全向读者敞开的书。
可以想象,与马组长共读这本奇书,将会经历怎样的惊喜——
一串离奇的死亡背后,修道院长、手抄本誊写员、满心神谕的盲僧、貌似清白的草药师……各怀心事,各执一词,塔楼里的暗道,禁书里的秘密……一个资深玩家带你解开“非洲终端”之谜,通关中世纪修道院藏书阁密室……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开启阅读冒险▼
重读经典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是一名48岁的《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在其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之际,突然决定重返校园,与18岁的年轻人并肩读书的读书笔记。简单来说,大卫试图通过阅读“经典”以解决他的“中年危机”。何谈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讯息已经变得短暂而不稳定。一出现,它就被四分五裂,其中一些碎片获得升级,剩下的被驱离舞台。没有人掌握足够的资讯,这正是令时下许多美国人万分焦躁不安的原因之一。”身处媒体行业,信息带给人们的焦虑,大卫体会得更深——他是信息的采集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
“我觉得我读过的、懂得的东西在流失。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像许多人一样,我倒了胃口却仍然饥饿;我被铸进现代‘活在媒体里’的模子中,兴奋激动却又充满嫌恶。……媒体几获全胜,就要把文学推到看不见的地方,而我的嫌恶之感还沾染着一些我也不太能确定的强烈情绪,怀旧、懊悔、愤怒,甚至绝望……”
地球另一端的我们此刻正在经历这样的绝望,信息全球化使得每一个世界网民都难逃此般困境。大卫,无论他走向这段冒险的初衷,以及他所怀目的如何,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可能的出口——认真地、深度地阅读,或许可以终止被媒体吸纳的生活,重新找到方向。而这就是有意义的冒险,伟大的冒险。
一年之计在于春,崭新的2025年,从重新翻开一页书开始吧,在《三联深度阅读计划》,开启这段不一定能改变,但可以让你重新认识人生的冒险,我们和马凌老师一起,期待与你同行。
悄悄提醒:这门训练营还未正式宣传,仅靠马凌老师老学员的口耳相传,已经有400+人报名。限量1000席位,想加入的朋友一定要抓紧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即入营▼
3部经典
挑战世界文学经典巅峰
本次深度阅读的书单,有3个“准入原则”:足够经典,值得花几十个日夜琢磨,经得起多年回味;有一定门槛,仅凭一己之力难于攀登,需耐力、经验与阅历加持;有代表性,独则占据一方鳌头,合则拼成一片天地。
理解了这一切,我们自会醒悟,时间是一场轮回,是循环往复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