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本周六)
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24年度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项目
“南音新韵”——林舒瑜作品音乐会
将在闽南大戏院·小剧场上演
青年音乐家林舒瑜以其对南音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意,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的创作理念,以展现南音新魅力、体现南音可塑性、汇报南音新成果为主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表达方式,创作了一系列以南音为主题或灵感来源的作品,多角度、多类型的呈现南音的现代性。
本场音乐会以更加多元丰富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艺术理念,突出展现电子科技与南音传统艺术的巧妙融合,开拓南音在国际现代电子音乐中的新视野,用多角度、多类型的方式呈现“戏曲活化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中包含了林舒瑜精心创作的两首电子音乐作品,是她在南音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一次勇敢探索。
此外,这次音乐会也是林舒瑜十六年在外求学期间,在南音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的集中展示,包括创作的南音作品获奖、委约、受邀参加音乐节等。
●《南音即景》为钢琴独奏而作(2024)
钢琴:刘逸琳
●《风打梨》-为琵琶与电子音乐而作
琵琶:陈雯雯
●《当蒲公英吹响哨声之时》——长笛与电子音乐
长笛:黄译萱
●《草原上的南月光》——为室内乐而作
指挥:吴晗
笛子:周锦阳 二胡:郑川
小提琴:吉雅图 单簧管:黄俊睿
●《海上生明月》——为室内乐而作
指挥:吴晗
声乐:毛元杰 长笛:黄译萱
单簧管:黄俊睿 钢琴:刘逸琳
小提琴:吉雅图 大提琴:李长威
本曲为钢琴独奏曲,灵感来源于本科时期的南音学习经历,以对南音的感受谱写。第一段为散板,体现南音柔和之美,第二段为快板,体现南音俏皮之美,最后回归柔美。
《风打梨》—为琵琶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
作品《风打梨》名字取自南音名曲《风打梨》,演奏员朗诵部分为闽南语《风打梨》歌词节选。本曲使用噪音创造歌词朗诵中的情景,对关键词“风”“打”“状元红”“荔枝”进行描绘。作者尝试在非自然的声音逻辑中创作出自然态。
《蒲公英吹响哨声时》—长笛与电子音乐(2022)
本曲的灵感源于对被风吹散的⼀瞬间,那蒲公英漫天飞扬的场景的想象。舞台上长笛演奏的声音是代表着蒲公英根部,从而实时触发不同的电子音乐,指代的是散落飞扬的蒲公英种子。
在电子音乐部分,有两个重要元素反复出现:即快速的翻页声和雨声。两者其实隐喻本曲中的“蒲公英”形象不是来自现实世界,而是童话故事书中的雨景里的“蒲公英”。
长笛部分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演奏南音乐器南管的经历。在大量吹起的时候只闻气声,而只有适当吹奏时才有乐音。本曲也体现了电子音乐与南音之间的平衡之美。
《草原上的南月光》—为室内乐而作(2024)
本曲为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斯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中美民歌/民谣创作项目的项目成果之一。标题由美国民歌《草原上的家(Home on the Range)》和闽南民歌《月亮月光光》两者组合而成。
两首民歌都描写了田园诗一般的风景,表达了世界人民对归田园居般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本曲中融合了闽南童谣、南音、美国民谣等元素,通过拼贴,解构,重构的方式,试图描绘出两首民歌共同拥有的明媚的诗意风光。
《海上生明月》—为室内乐而作(2021)
本曲的音乐理念来源于南音唱腔。在一些南音的唱词之中,一个字以“拖”的唱法,宛转曲折,细微多变音色展露其中。而这样的唱法常发生在一个词组的两个字之间,利用元音拖长唱腔。这便是本曲的主要灵感。作者通过英语和闽南话之间的相同的元音和辅音,在经过“拖长”的之后转换到另外一个语言。这样的手法同时也发生在“人声”与“乐器组”之间。通过长笛可以边吹奏变演唱的特征,成为男中音和乐队组之间的转换的媒介。
这首曲子开头以英文歌词演唱。中段是英文与闽南话的交替出现;最终,歌词完全变成了闽南方言。
林舒瑜,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作曲硕士、博士,辅修音乐分析与电子音乐。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作曲系对位讲师和作曲系助教。现任湖州师范音乐学院讲师。
作品在北京、上海、台北、巴黎,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布卢明顿、爱尔兰、乌克兰等地演出并获得国际国内作曲比赛奖项。受邀合作过的艺术团体有:莫斯科现代乐团、乌克兰爱乐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昆剧院、阿码斯弦乐四重奏、思贝克弦乐四重奏、国际当代乐团、浙江现代博物馆及印第安纳新音乐团等。
演出时间
2024年11月16日(本周六)19:00
演出地点
闽南大戏院·小剧场
-End-
厦门市文联文传中心制
转载请标明来源:厦门文联
(微信号:xmwenlian)
责编:周怡
编审:邱乐 张悦曦
审核:李长福 方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