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龙,不仅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教授的儿子,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的博士生,更是冉冉升起的免疫学新秀。2024年,出生于1991年的曹云龙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曹云龙于2022年入选《Nature》杂志年度十大人物、《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在2024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科学探索奖。“曹云龙:新冠预测者,在追踪新冠病毒演化的同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出现的关键突变。”
曹云龙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物理学专业,20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病毒的B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抗体药物设计及疫苗开发等开展系统性研究,其中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制、体液免疫响应特征和突变免疫逃逸机制的创新性研究结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5篇)、Cell(3篇)、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4篇)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研究文章。Nature五连发,推动SARS-CoV-2免疫学研究进展,科研成果获国际认可。NO.1 揭示Omicron突变特征和免疫逃逸机制2021年12月23日,曹云龙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Omicron escapes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高通量酵母展示筛选确定247个抗RBD的中和抗体(NAb)逃逸突变谱,并发现Omicron单突变会影响不同表位组的NAb。Omicron会降低抗体中和效力,导致显著的体液免疫逃避。义翘神州在本研究中不仅提供RBD、ACE2重组蛋白产品,还提供Omicron RBD蛋白表达和单抗筛选技术服务。NO.2 全球首篇系统性研究Omicron新亚型免疫逃逸机制2022年6月17日,曹云龙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奥密克戎突变株BA.2.12.1、BA.4、BA.5新亚型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且对BA.1感染康复者的血浆出现显著的中和逃逸。义翘神州RBD、ACE2重组蛋白、抗体筛选服务等再次助力文章发表。NO.3 研究RBD“趋同进化”机制,预测病毒未来突变演化2022年12月19日,曹云龙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文章系统性的研究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趋同进化”机制,前瞻性预测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数据支持。本文中除了用到义翘神州的ACE2、IgG1等产品,还从义翘神州定制生物素化BA.2、BA.5突变株的RBD重组蛋白。NO.4 揭示SARS-CoV-2免疫印记重塑机制2023年11月22日,曹云龙以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Repeated Omicron exposures override ancestral SARS-CoV-2 immune imprinting”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已接种新冠原始株疫苗并产生免疫印记的情况下,二次暴露于Omicron突变株后能够产生高比例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且大多数靶向新的RBD表位,对Omicron突变株具有卓越的广谱中和活性。义翘神州原始株、Omicron突变株RBD重组蛋白再次助力研究新进展。2024年11月7日,曹云龙以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Evolving antibody response to SARS-CoV-2 antigenic shift from XBB to JN.1”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不同免疫背景XBB与JN.1突变株感染者产生的抗体,细致描绘体液免疫机制,强调JN.1谱系突变株的强烈免疫逃逸能力。义翘神州ACE2蛋白再次助力文章发表。疫情虽已结束,病毒并未消失。今天我们有幸一同拜读曹云龙研究员的科研成果,感受这位年轻科学家勇攀高峰的非凡经历。展望未来,曹云龙博士将继续在病毒免疫领域深耕细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他将会带来更多惊喜和突破,书写一段“父子双院士”的佳话。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做学术分享使用,若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 xueshuguoji2000 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