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撰写】从选题到发表:文科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整写作过程

学术   2024-11-20 12:45   北京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培养单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博士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邱兆祥教授曾把合格的博士论文比作作者“跨入学术殿堂的入场券”。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不但可以使作者获得各种荣誉和光环,而且可能使其终生受益不尽。博士论文写作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远非短日之功即可完成。很多博士生反映撰写博士论文“很苦”,难以提笔下手,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力不从心,甚至有时路半易途,另起炉灶,经受不少波折。凡此种种,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博士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写好博士论文的逻辑前提。本文拟结合笔者博士论文写作的心得、大量研读文科博士论文的体会,不揣浅陋,就文科博士论文写作的基础性问题提出几点拙见,希望能对低年级的攻读文科博士学位的莘莘学子们有所裨益。


 博览群书,学好专业


博士论文写作的基础是厚实的学术底蕴,扎实的理论根基。而要做到这些,博士生就要在入学之初,制定一个学习规划,为博士论文写作做足准备工作。对于文科博士生来说,就是要博览群书,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突出特长。


(一)博览群书,夯实基础


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积淀是写不好博士论文的。和理科博士生不同的是,文科博士生要更加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知识面不能太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是靠主观臆造出来的,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是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多读杂读泛读是文科博士生的基本功,否则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也说明了文科博士生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道理。研究文学的不仅要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历史和哲学知识的熏陶,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文科的很多学科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

当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涉猎理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但如此,有些文科学科比如哲学就很需要理学素养,理学素养高的哲学博士生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出成果,或者学起来比较轻松。再如经济学博士生,理科的数学就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如果数学根基不好,研究经济学就比较吃力,甚至坚持不到终点。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很难说到底属于文科还是理科,比如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研究这些学科的博士生毋庸置疑更需要很宽的知识面。总之,博士之所以为“博”士,就在于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只有知识渊博,才配称得上真正的博士,只在自己有限的领域兜圈子,哪怕成就再高,也算不上优秀的博士。


所以在博士论文写作“下手”之前,一定要打好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好专业知识是写好博士论文的基础,那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就是基础的基础,它对博士论文写作起着不可小觑的奠基性作用。博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特点选读一些名著、好书,不仅对博士论文写作大有裨益,而且对自己的一生也将受益匪浅。总之,扎实的文科基本功是博士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二)学好专业,突出特长


除了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这是写好博士论文的扎实基础。俗话说,地基不牢,大厦动摇。虽然在硕士阶段已经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硕博两重天,硕士阶段打下的基础没有深入到专业领域的高深层次。特别是有些跨专业的博士生,更要下苦功夫学习专业知识。


研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在一年级,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论文写作,所以,论文写作的时间应该是足够的,不必急于下手,但要早作准备。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知识结构,为接下来的博士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学习专业知识不能只限于几本教材和导师有限的讲义,要多读本专业领域的名著、精品,要多读本领域大师、名家的作品,要多读好期刊上的好文章,特别是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读通吃透自己导师的科研成果,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保持自己的知识不老化、不过时。


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有条件的话可以阅读不同作者写的不同版本的书籍,最好是国内和国外作者写的结合着看,以利于拓宽视野,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博士阶段的学习不能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这是博士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些反面版本的书籍也可作为参照系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以增强理性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门专业的知识是非常广博的,特别是现代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人的生命有限,学术生命更有限,所以即便很有天赋,苦耕不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至矣尽矣,必须学有所长,突出特长,即谓“术业有专攻”。所以,每位博士生要在广博的专业知识谱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重点,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努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研究方向靠拢,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来考虑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意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读书笔记及论文写作的素材收集工作。有些博士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来电”,或者感到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和培养单位与导师做充分沟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研究方向,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变换专业。总之,以写好博士论文,做出科研成果,顺利完成学业为原则。  


掌握技巧,选好题目


选题的前提是基础知识的深厚积淀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于一年级博士生来说,要以博士学位课程为基础,以博士论文为主线,尽早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及博士论文的选题意向。博士论文选题是一个反复掂量,多次修改,渐趋完善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孕育灵感和激发创造力的过程。从考虑选题意向开始,到逐渐明确研究对象和确定研究目标,到最终敲定论文题目,要花很长的时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选题,可以助你以力,一路顺风;不好的选题,使你举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因人而异。选题没有最好,只有最适,最适合于你做的选题,才是好选题。一般而言,选个“好”的博士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题


在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题,是博士论文选题重要的原则之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才能发挥出自己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否则与自己的兴趣和强项相脱节,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还可能挫伤自信心。有些博士生由于选题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匹配,难以为继,不得不半途而废,枉费精力。但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兴在何处,强在何方,对于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一头雾水。这些人属于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类型,他们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努力把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在研项目打造成自己的兴趣点。此外,还可以在本专业领域内广泛阅读文献,发掘符合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研究领域。在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强项以后,还不能轻易作为选题,还要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如果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还要继续下功夫。如果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别人已经很好地解决,没有研究的必要了,就要“忍痛割爱”,重新培育新的兴趣爱好点,考虑新的选题意向,避免浪费科研资源。


(二)以是否值得研究为标准来选题


在博士论文选题时,还需要考虑选题本身是否值得研究?具体来说是指选题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如果下功夫去做能否有所创新?甚或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更根本的是,我们从事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学科尤其如此。所以兼具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才是“值得研究”的选题。对选题是否值得研究的判断,“既取决于文献研究工作的成效,也取决于对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趋势的把握”,“还要关照到它的可持续性,考虑自己以后的学术方向和职业发展”另外,某个选题到底是否值得研究,可能一时看不清楚,“要做适当的‘沙盘推演’,预推选题展开的情形:它的难点、症结、关键和结局”。


不管是选择热门课题还是冷僻课题来研究,都要以是否值得研究为标准。有人喜欢写热门课题,因为热门课题大多紧跟学术前沿或研究热点,学术价值大,可资利用的材料多。但是空白点少,不容易培育理论生长点。如果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做得不深不实,你也可以接着去研究。总之以是否值得研究作出取舍。有人喜欢选择冷僻的课题,因为冷僻的课题研究容易出成果,往往处处生春,事半功倍。当然并非所有冷僻的课题都值得研究,这里要有一种学术史的眼光和价值观的判断。如果这一冷僻课题有着充分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未引起重视和得到发掘,那么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三)在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来选题


科学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强化薄弱环节,填补空白领域,从而推动科学进步。寻找自己专业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绝非易事,有时可以通过别人写的研究述评来获知,也可以通过导师的点拨来释疑,但这两种办法虽是“快捷方式”,但是博士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表面层次上,对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的透彻掌握还是要靠自己的“实战”,要靠自己对本专业的系统研究来实现,除了研究专业文献,也可以查阅和了解本专业领域博士生的选题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薄”在哪些方面,“弱”在什么环节,“空”在何处,“白”在何方,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些环节薄弱,那些区域空白,研究这些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采取什么方法去开展这些研究。总之,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才能有的放矢,选择较有意义和价值的选题。否则,只是肤浅地获取一些感性认识,而没有深入探究其中的“奥妙”,对选好博士论文题目也没有多大意义。


(四)结合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在研项目来选题


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主研方向和强势领域,当然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博士论文选题最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基本吻合,特别是与导师的在研课题基本吻合,既便于导师指导和把关,也可以项目和论文相互促进。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强势领域与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在研项目不同,也可以另行考虑选题,但是一定不要是导师陌生而不好指导的题目。要知道,博士论文写作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除了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之外,导师的指点迷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导师不能指导博士生的论文,那就只能靠自己孤军奋战了,这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有些学校设副导师或导师组,这样博士生的选题范围就宽泛多了,只要副导师或导师组中有人有能力指导学生的博士论文,也是可以的。


(五)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来选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导师或导师组无论在学术造诣方面,还是在科研经验等方面,都是博士生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在博士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漠视他们的指导价值。有时候多向导师请教几句就可以使自己豁然开朗,迅速进入研究状态。有些博士生年轻气盛,听不进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自以为是,或者与他们缺乏沟通,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自拟题目。结果可能是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熟很难找到创新点,或者因为搜集资料困难或太少,或者因为自拟题目本身的缺陷甚或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导致写作失败。同时也不主张导师或导师组直接指定选题,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是在师生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由导师或导师组推荐一个选题范围,由学生自己来拟定具体的题目,再由导师或导师组作必要的修正。总之,“既不固执己见,也不曲意逢迎。(师生之间要)抱着探讨真理的态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由于各培养单位在博士生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师在培养中的地位角色也不尽相同。有些单位主导权在导师,有些单位主导权在导师组,有些单位主导权则在博士点,所以有些选题虽然是导师和学生共同敲定的,但可能在导师组那一关通不过,或者卡在博士点那一关。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不要全盘否定重头再来,这对学生的精力付出是个打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因为选题属于理论预设的范畴,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最好是在原有选题基础上进行延展、内敛、嫁接或者平移,作进一步论证再行修改。总之,除非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考虑颠覆性换题。


(六)结合各种条件来确定选题的大小和难易


研究同一个问题,选题范围可大可小。选题大小要根据博士生做科学研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来确定。有些人思路开阔,具有宏观视野,喜欢做大题目;有些人心思细腻,擅长微观探查,喜欢写小题目。不管选题大小,只要符合博士生的“口味”,都是可以的。大题可以小做,小题可以大做,主要看自己的操作能力。不过一般而言,不主张走两个极端。如果大题大做,则天马行空,难以驾驭,往往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只能作粗线条勾画,学理水平不够。如果小题小做,形同一篇专题报告,涉猎面较窄,往往无话可说,可能达不到文科博士论文要求的篇幅。所以既切忌贪大求全,四面撒网,亦切忌画地为牢,只钻一点。有很多学者建议选题的最佳范围是适中—适中偏小较佳。选题适中,既有一定的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博士生的学养水平和写作功力。选题偏小,即“小题目,大文章”,易于实际操控和充分发挥,易于做深做透做实。如果初拟题目偏大,想写的小一点,要么修改主标题,或者加个副标题,都是好办法。如果选题偏小,想写的大一点,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来解决。不要以为增加副标题就是缩小范围,有时也可以扩大范围,比如“兼议”等等。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这个难易程度,涉及前人的研究情况,选题本身的复杂程度,资料文献占有情况,理论创新的可能空间,也涉及自己的业务能力,等等。太难,可能做不下去,或者煎熬自己,或者铤而走险走“捷径”。太易,没有挑战性,得不到应有的训练,等于放弃提升的机会,自废武功,也无益于学术的进步。打个比方,好的选题就像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樱桃,既不是垂手可及,也不是遥不可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个原则在博士论文选题中不是绝对的,可能会发生相互抵牾的情况,比如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所在可能是不值得研究的,导师的在研项目可能不是本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等等。这时就要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摒弃某些“原则”。 


运筹帷幄,做好铺垫


在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之后,下一步就是运筹帷幄,为博士论文写作做好铺垫。一般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实质性准备工作。


(一)刻苦研读,撰写文献述评


博士论文写作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是做足文献梳理的功夫,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献述评,既为博士论文绪论之一部分,也可作为科研成果发表,更重要的是它总结了本研究领域的总体概况,梳理了本研究领域的各种观点,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发掘了本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区域,分析了本研究领域的各种分歧和争议,并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述评。以前做博士论文的习惯是撰写文献综述,现在有的学者建议要做文献述评,即“不要简单堆砌别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带着本人的思考和眼光去分析和评论”。撰写文献述评的前提条件是搜集有关资料,刻苦研读,归纳总结,从而对本研究领域做出宏观瞰瞻和系统把握,寻找灵感。


关于资料搜集,一般而言要搜集最新资料(特殊研究领域除外,比如历史学、古文字学的某些研究,可能是资料越老越有价值),还要注意搜集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因为做博士层次的研究,要拓展视域,放眼世界,汲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不能画地为牢,与邻为壑,只在自己的文化和母语范围内兜圈子。还有,在这个信息冗沉的时代,容易将人引入繁杂的文献泥沼,所以选择文献也是一门技巧,要选择经典名著、核心期刊文章、名家大家的文章来读,一些学术价值不大的文献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忽略。另外,某些学科的实践调研在资料搜集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践调研可以是作者亲自参与的直接调研,也可以委托他人进行间接调研,实践调研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未公开发表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文件、数据等。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文献述评,还要做好“课题史”的调查研究,理清在本专业和本研究方向,前人和同期学人已经做了哪些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哪些课题亟待加强,还有哪些课题无人问津。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避免无谓的课题重复、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选出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是很多博士生容易忽略的一个大问题。


可以说,没有一篇高质量的文献述评,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就做不到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发现不了“真问题”,找不到真正的研究切入点。即使有好的选题,也可能抓不住中心,把一堆好原料做成残次品。


(二)谋篇布局,草拟目录章节


写文章都有个谋篇布局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篇幅的博士论文来说更是如此。谋篇布局、草拟目录章节就是拟定一个写作计划,对文章的结构和框架做初步的编排和设计。总的原则是主题的突出性、结构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完备性。


主题的突出性是指文章内容要紧扣主题,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的逻辑性是指结构的编排宜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总的原则是承前启后,即中间章节对前面章节自然延伸,又对后面章节作必要铺垫。具体顺序包括由远及近、由特殊到一般、由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等,反之亦可。


内容的完备性是指在论文题目的框架内,应该纳入的相关问题应无缺欠或遗漏,诸如时间的连续性、层次的完整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绪论(或导言)和结语外,在章节的安排中,标题层级要大体一致,即要么都安排到二级标题,要么都安排到三级标题。有些人写博士论文,有的章只有一级或二级标题,有些章写到三级标题,甚至有的写到四、五级标题,这些都属于常识性瑕疵,既无必要,总体观感也不协调。如果有些章节内容太多,可以通过结构重组进行精简、合并。另外,对于每一章的大致篇幅,都要有一个预估,这样可以大致把握全文字数,避免随心所欲地乱写一通,有些章节写到四五万字也刹不住,而有些章节写了几千字就无话可说了。


还要注意的是,博士论文写作不宜“开门见山”开头就写第一章,要在前面安排一个绪论,阐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作为全文的开局之篇,使读者有个总体印象。与此相对应,在论文最后,还要有个结语,用以总结全文,自然收尾。此谓“善始善终”。正文之前的中英文摘要,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缩影,宜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摘要、绪论和结语写的好不好很重要,因为评审导师不可能对整篇论文字字斟酌,通常重点批阅摘要、绪论和结语,以及文章的核心章节,所以这些部分不可小觑。


编制目录只能是个草案,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随着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陆续出现肯定还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有些地方还要做大幅度的增删和调整。


(三)提纲挈领、整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的前卫性写作,对博士论文写作起着指导思想和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开题报告对于博士论文写作非常重要。但是有人对开题报告不太重视,甚至某些培养单位不搞开题报告会,学生也不用提前准备开题报告,只是在毕业前草草“补”一份开题报告装进档案袋。事实上,没有一份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做支撑,博士论文写作就会遇到很多障碍和波折。


一篇高质量的文献述评,暗含着改进的方向,一个科学合理的目录,论文的基本结论便大致呈现出来。在做好文献述评、编制目录之后,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


一般来说,开题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是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搞不清写作目的,不知道研究的意义何在,就说明这篇论文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很难写好,即使写出来也是堆砌罗列之物,质量难以保证。


2. 国内外研究述评,或文献述评。它是作者大量阅读和占有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出的宏观印象,是作者论文写作的必备的背景性知识。


3. 主要内容就是列出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近似于上面提到的目录章节。


4.研究方法。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学科和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论文特点选择使用。诸如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立驳结合,以立(驳)为主的方法、文献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纵向历史研究与横向逻辑推绎相结合的方法、动态考察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史论结合,以论(史)为主的方法,等等。


5.论文力求达到的创新点。创新是博士论文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体现论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作者在写作之前要心中有数,对论文可能达到的创新点要有心理预估,这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围绕创新点下功夫。当然这个预设的创新点与论文杀青时实际达到的创新点会有所差异,这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


6.主要参考文献。博士论文写作不是作者关在屋里开动思维机器,闭门造册,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这就说明要写好博士论文,必须大量学习别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引用别人的观点是必须的,为了尊重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也便于读者了解和查阅材料的来源,必须如实地标注出处,这就是参考文献,它是撰写论文时所引用或参考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资源。论文中的重要引文、对论文写作有重要影响和启发的文献都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出。但是为了保证文章质量,各培养单位一般都规定引用率上限,即“不可不引,不可滥引”。参考文献一般包括经典文献类、著作类、期刊论文类、博士论文类、外语文献类和电子文献类等。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人为了应付,或者充字数,罗列一些虚假的参考文献,经不起校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当然开题报告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博士论文的一个缩影和草案。随着博士论文写作的进展,各方面可能还要做若干重大修改,但是,开题报告作为博士论文写作指导思想的作用是毋庸赘言的。


所以,博士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基础性工作做得如何。不打无准备之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充分,写起来才会滋发灵感,进入状态,渐入佳境。否则,急于提笔下手,就会“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障碍重重,进退维谷。古人云:“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解决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博士论文写作才能获得真正成功。


文章来 : 陨石论文指导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做学术分享使用,若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 xueshuguoji2000 删除,万分感谢!

学术国际
做科研|申名校|发paper【专业科研研究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