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把娃鸡进TOP3也会被坑……

教育   2024-12-21 16:09   上海  
浙大最近真的一直都在风口浪尖,前有大学官微搞出分母65656与绩优主义,被较真的吃瓜群众发现“科研论文血脉传”,后有获奖贫困生高频出境旅游晒朋友圈,引发“贫困生不是真的贫困”热议,最近又出现了“经院十年告别英伦”的大坑。
今天要说的这个“大坑”和我平时的主业密切相关,所以这周就一直比较关注。从同行工作的角度来分析,浙大校方算是倒霉背锅,但值得大家一起反思和警醒。
事情的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
10月24日,浙大经济学院官网发布“第五届浙江大学-剑桥大学研究生联合论坛'数字经济与全球创新'通知”,选拔研究生前往剑桥大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从学生阅读通知的角度来看,个项目并不是第一届,今年已是第五次;这个项目不光项目费由学院支付,而且往返旅费还有补贴6000元;因此这是一个待遇较好的选拔项目。

事情的发展看似很正常,后面骚操作就来了。

10月底至11月初期间,学院的外事秘书建立“赴英活动微信群”,并邀请Bill入群,对接学生。

然而,学生当时并不知道Bill其实并非剑桥的教职工,而是中介机构的人员。

Bill提供(伪造的)剑桥邀请信、教授签名和邮箱(非剑桥邮箱)让学生申请签证,期间提供个人收款码,收款方不是剑桥大学。

12月初,学生按照程序申请英国的签证。当英国签证中心致电剑桥大学核实时,剑桥教授的回答直接揭开了骗局的面纱:“我从未发出过这样的邀请函。”约有20余名参与学生遭英国签证中心10年拒签处理。学生发现被拒签后进行举报。

12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回应称,已成立工作专班,警方也立案开展调查。

也许有人会问,堂堂浙大学生,应该智商都在线,中途怎么没有人质疑对接方是个皮包公司,而造成了现在被动失信遭拒签的局面?这种“坑蒙拐骗”发生在国内顶尖大学,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我们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个中介公司的取名非常具有迷惑性,叫“Cambridge Uni.”,不要说是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让外行成年人第一眼看,也会以为就是剑桥大学,而剑桥大学的英文其实是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其次,外方高校依托第三方公司来进行项目管理其实是非常普遍的。资本主义更讲究效率和成本。学生交流活动往往杂事多,找第三方公司帮忙处理和对接程序化的具体事务(例如发邀请函、统计收费、回答学生问题等)属于常规操作,外方校方一般主要负责课程把关和师资协调。

但万万没想到,有心之人就利用了这一点搭起了草台班子,而且胆子还这么大……

学生因为信任学校,才报名参加。但整个事件中,被坑的学生很无辜,浙大校方其实也被坑得不轻。


从浙大校方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学院的交流项目,该联合论坛从2019年起就有相关记录,合作方是大名鼎鼎的剑桥,先前的论坛因疫情原因线上交流,而本次第五届论坛为线下交流,学院又愿意出资项目费,支持外事工作,校方肯定是鼓励的。
而且,对于浙大这个级别的国内顶级高校而言,类似的院级交流项目、论坛项目一定是多如牛毛,全部放在学校的校际交流层面事无巨细地去管,肯定管不过来,所以院级项目的管理权限一般都下放至二级单位,也就是学院来主要负责。
在具体实操层面上,类似学院的项目如果不是通过学院官方统一向外方汇款,而是由学生个人缴费的话,应该都不会通过学校层面的审批。所以,学校层面很大可能并不清楚甚至知情这个项目。
但是,一直在一线进行联系、并和Bill有多次合作的学院外事秘书应该是有利益驱动的,因为做国际交流,先与外方高校官方进行接洽是基本操作,至于外方把杂活委托给哪个第三方,是外方的事。

目前,参与项目的学生已经被英国签证系统列为“材料造假”黑名单,并面临十年拒签的处罚。考虑到五眼联盟国家的签证信息共享机制,这些学生未来申请其他国家签证时,也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这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此次事件为高校国际项目的管理模式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国际交流项目成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环节,各种国际排名也将国际交流列入KPI指标,但一些项目的质量与监管却远未达到应有的标准。

哎,没想到把娃鸡进TOP3的顶尖高校也会遇坑,再往大的方面想想,这次我们国人的信用又要遭到国际大舞台的质疑了……
相关阅读:吃点学术圈的瓜

J家姐妹花
上中+复旦毕业,鸡娃路上,一起减少信息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