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下一首神诗,水平低的只能读出12字,高手却读出28字,妙不可言!

文化   2025-02-01 12:00   江苏  











点击关注

今天来欣赏苏轼独具特色的一首神作,全诗仅有12字,读不懂的人只能看到表面,而读懂的人却能释义出一首28个字的奇诗。
据说辽国使者来宋后,对自己的诗歌水平夸夸其谈,苏轼便将此诗拿予他看,以致后者悻然而归。


《晚眺》

亭景画,老拖筇(qióng)。

首云暮,江蘸峰。


如上图所示,当时苏轼的原诗采取的就是这种写法,不过读来却别扭拗口,不成字句。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这12个字长得都不太正常,有的歪歪扭扭,有的粗细大小不一,这其中是否藏着玄机呢?


没错,苏轼的神就蕴含在这一幅画中。


亭与景有着明显的对比,一个长一个短,那么它的隐含意思就是长亭短景;画的繁体字是畫,而苏轼却写成了图中的那副怪样子,苏轼是取畫中缺少的士,意为无士画,延伸出来便是无人画且,畫字的变形,即是无人所致。


老字是全诗之中字体最大最粗的,所以是老大;拖字横着写,意为横拖。筇,一种古竹,相传是为实心,骨节很高,所以很适合做拐杖。筇的草字头很细,下半部分很粗,所以是瘦竹筇。竹子寓意气节,而瘦竹则是指即便消瘦憔悴,也不能丢失气节。


首字反写,云字分写,便是回首断云;暮字的日倾泻,是为斜日暮。江水曲折回宛,蘸字倒立颠倒,是为曲江倒蘸;峰字的山也是倾泻,但上一句已经用过了,所以此处为侧,故而是为侧山峰。


那么整首诗连贯起来就是: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现在来看,这是一首出神入化的写景诗,寥寥几字便能让人眼前生出那幅孤独凄凉的画面:


一位垂垂朽矣的老者,将筇竹拐杖横放在旁,身披残阳夕照,放眼思慕远眺,尽情享受着这一幅断云日暮、曲江映峰的河山大好的盛景。


如果说辽使的事情属实,那么苏轼这首诗所蕴含的感情就更加浓厚,他将对大宋的热爱渗透进字里行间,既达成了让辽使读不懂的目的,又表现了自己的忠诚。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极尽精妙,人物塑造方式奇特,是一首让人读了终生都难以忘怀的诗。


实际上,这种体裁的诗歌叫做神智体,是脱胎于文字游戏的一种杂体诗,所以也叫谜象诗。以词语意境作画写字,以文字变形启人神智,使读者自己悟出隐含的文字,它是汉字以形见义最为直观的一种文学体。


而开创神智体诗的人就是苏轼。上面一幅画又是一首神智体诗,这次你是否能读出来?

苏轼总能创造出无尽的能量,正如他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景色取之不尽,东坡亦用之不竭。

▼今日推荐关注

句号先生说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权贵唱赞歌!本号主编为前著名记者,历史研究者,宽容、睿智、深度、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