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只是穷人的意淫!

文化   2025-02-03 17:58   江苏  

点击关注

01

在农业社会,这个说法是有合理性的。


农业社会的财富特点有两个,其一是增长速率缓慢,其二是抗风险能力极差。


由于商业流通不旺盛,加上几乎不存在金融工具,农业社会的财富增长速度是完全无法与工业社会相提并论的,财富很难出现爆炸性增长,而更重要的是财富的存量也很难产生收益。


古代的财主们之所以酷爱土地兼并,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购买耕地是仅有的几种能让财富产生收益的方法,因此举凡中国古代的财主,无一不是以大地主的形式存在。


靠土地兼并来积累财富,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很高效的财富积累方法,一旦这个家族的子孙众多且公平分家的话,势必就会让分到每一家的财富几何级减少。


因为财富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分家的速度,所以哪怕古代的皇族宗室,也要根据血缘来逐辈降级,几代下来很多低级宗室与庶民无异,因为国家也无法负担如此多的宗室开销。


02

除了增长速度缓慢外,古代的财主抗风险能力是极差的。


因为完全没有金融工具,所有的财富均已实物的形式存在,这种财富是极其不安全的。


最常见的危险是天灾,对于以农业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财主来说,几场天灾足以让家族举步维艰。


当然了,有些实力雄厚的地主可能会趁着天灾来扩大土地兼并让自己的财富更上一层楼,这当然看起来不错,但你最好要小心自己的土地兼并不要激出个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豪杰,如果你碰到了这些大哥,大概率你的财富就保不住了。


03

除了天灾、战乱之外,政治风波也足以让各地的财主破产。


荣国府如果存在于现代社会,可以说没有任何打击会让贾家没饭吃,但古代社会里一纸抄家令就足以让贾府倾家荡产了。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贾府这种贵族家庭,也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所谓“破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如果某代人在政治方面犯下错误,那么家族破产也是寻常事情。


就算没有得罪任何人,碰上汉武帝、隋炀帝这样好搞大动作的皇帝,普通的中小财主恐怕也很难保住自己的财富。


所以,在农业社会,如果不掌握政治权力,频繁的天灾人祸,缓慢的财富增长速度和分家体制,让大多数的富人都很难将财富传承多代,至少其子孙会在传承几代后让财富有了明显的缩水,因此“富不过三代”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04

但是,这里有个但是。


但是,这个道理在洋行进入中国以后,就失效了。


因为洋人带来了金融工具,让实体的财富变成了银行里的一个数字,在之后,银行还发明了一个东西,叫做信托。


晚清的奕劻,号称和珅之后清朝第二大贪官。以公开卖官而闻名,掌权期间卖官明码标价,且细大不捐,大官小官都卖。

奕劻有钱到了什么程度呢?在英国一栋花园别墅卖两千英镑的时代,他在英国人的银行里存款超过了七百万英镑,富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如果放在清朝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像奕劻这种人,是决然躲不过清算的,其结果无非就是像明朝宗室和勋戚们一样,在拷掠之中失去所有。

然而奕劻没有,清朝灭亡后,他的家族将很多资产换成了金条,跑到了天津租界里躲了起来。由于财产太多,以至于还一度造成了京城的黄金短缺。

因此虽然奕劻的府邸也在清亡时被冲击,却并没有导致他家破产,儿子靠银行存款的利息后来又爽了很多年。

实际上,虽然清朝灭亡后有大量宗室贵族返贫的事情发生,但其实同样有大量的官僚贵族们成功跑路。

比如翁同龢这样一个典型的老夫子,子孙后代居然都在美国。

现代金融体系完全的改变了财富的观念,一个可悲的事实是,从洋行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的周期率就失效了,财产的抗风险能力极大的增加,农业社会对富人的威胁几乎都消失了,全球化时代,再指望像过去一样打土豪均贫富是不现实的。

除了风险减小外,财富传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如如果担心儿孙是败家子,大可以像香港许家一样(李嘉欣的老公许晋亨),直接把财富交给信托机构,通过信托机构的固定收益来让儿孙永保富贵。

这一套体系如今已经相当完善,只要你的财富足够多,别说富过三代,富过三百代也不是不可以。

▼今日推荐关注



句号先生说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权贵唱赞歌!本号主编为前著名记者,历史研究者,宽容、睿智、深度、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