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晋北高原,寒风凛冽中无人驾驶的国能号重载列车满载着乌金呼啸而出,穿山越岭;遥望渤海之滨,清洁煤炭在电力机车牵引下在黄万线纵情驰骋,便捷绿色;漫步黄河之畔,在黄大线集控模式下运行的列车,停靠在滨城至利津零碳化站区区间,呈现出一幅智慧运输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美好画面。
今年以来,朔黄铁路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个目标、三个作用、六个担当”新发展战略和“两端发力、一个重塑”新质生产力要求,牢记使命担当,强化责任落实,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一次次跨越中实现了重载向智慧重载战略转型,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筑牢坚实根基,用实际行动在新时代能源运输事业中展现磅礴朔黄力量。
向远:新思路谋划新未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一年来,朔黄铁路抢抓发展机遇,科学谋篇布局,结合实际,精雕细琢管理新思路,制定实施“一个目标、两个转型、一个升级”的“121”发展战略,系统总结出“一个牵引、两个驱动、一个控制、两个保障、一个贯通”的“12121”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推动公司转型升级,推动公司由传统重载向智慧重载转型,锚定“重载看朔黄”愿景,制定2028朔黄铁路愿景4.0和项目备选库,形成“智能大脑、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安全、智能管理”六大领域支撑体系、“3万吨和30吨轴重、移动闭塞、自动驾驶、智能运管维、智能综合检测车”五大科技创新支柱。制定数智朔黄实施方案,明确“1352”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构建“144+N”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A+11237”科研项目架构,孵化科技朔黄新模式,以新思路谋划新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创新绝非简单的技术更迭,而是企业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洞察与积极回应,是突破传统边界、探寻无限可能的果敢之举。它意味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为社会创造长远价值。
什么是创新,又如何进行创新?朔黄铁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2024年,肃宁北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入稳定运行阶段、非煤运量创历史新高、开通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多年来,朔黄铁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安全为本,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公司站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正稳步由单一煤运通道向综合多元业态转型、由运输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由“电力消费者”向“电力生产者”转型。朔黄铁路以创新为笔,绘就企业发展新蓝图,更以自身实践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时代。
难度决定高度。一年来,朔黄人紧扣“能源运输保供”和“重载科技领军”两大核心使命任务,坚持改革引领,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行动任务均完成70%以上,被国资委选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基层企业直接联系点,被集团公司选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数智化工程两家试点单位之一。2024年7月,成功入选国资委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基层企业直接联系点。“朔黄铁路”品牌价值获评253.11亿元,位列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第二位。
向新:新技术定位新起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能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公司始终将重载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切实聚焦主业、瞄准先进、做精做专,持续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智慧企业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铁路业务深度融合,专注打造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24年是朔黄铁路两万吨重载列车开行8周年,也是年累运量连续突破3亿吨的第8个年头。自2016年3月9日两万吨列车正式开行以来,累计开行122084列,运输煤炭15.2亿吨,现今,朔黄铁路两万吨列车日均开行33列,以33%的开行列数承担了53%的运量任务,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20日,总长超4公里、载重三万吨级的货运重载列车,从肃宁北站出发,安全抵达黄骅港站。在设计之初,朔黄铁路三万吨级列车开行困难重重,编组选型、同步延时、操纵精度、检测技术等皆是难题。朔黄铁路成立“三万吨攻坚团队”、三万吨“重载先锋”青年突击队,联合内外部专家,历经近1300个日夜仿真测试、采数据、找规律,突破卡脖子技术。试验期间,机车乘务员与攻坚团队成员更是全力以赴,有人连续值乘18小时无怨言,有人为求精准仿真上千次、熬夜分析冲动问题,尽显朔黄人争当重载“领跑者”的担当。
十年前,随着朔黄铁路运量上升与检修时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应用重载动态综合检测技术保证运输安全、提升设备质量、控制维修成本迫在眉睫。2014年1月,集成铁路工电供专业七大方面检测于一体的朔黄铁路重载综合检测车正式投入使用,是业内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化”高新技术装备之一。
十年后的今天,面对连续攀升的运量,面对智能升级和数智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朔黄铁路靠什么在创建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征程中破浪前行?
朔黄铁路用行动写下了答案——创新引领。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2024年7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重载综合检测车在朔黄铁路正式上线运行,并成功完成首次检测任务,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检测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相比较第一代综合检测技术,该车新增人机智能交互、无人化智能化检测、铁路基础设施及其环境全景真实展示、分析、识别功能。不仅能够使检测人员直观了解铁路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更为后续的设备维修养护和重载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4月20日,3万吨级重载列车成功开行;
5月9日,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正式下线;
6月30日,黄大集控模式正式开通运行;
7月15日,智能重载综合检测车正式上线运行;
9月26日,无人驾驶重载列车完成开行试验;
......
一项项新技术锚定了公司发展新起点,一桩桩大事件鼓舞着广大朔黄人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一年来,在公司党委举旗擘画的带领下,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得到高标准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突破掌握3万吨级重载列车、无人驾驶列车、重载移动闭塞、重载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重载运输多个领域实现领跑。
向稳:新担当铸就新脊梁
极端天气是影响能源保供的重要因素,保民生保供暖是朔黄铁路作为能源保供企业的责任与使命。将指针拨动,回眸凝望这365个日夜以来的晋冀鲁大地,横跨东西的钢铁巨龙不断奏响着能源保供凯歌,每逢狂风暴雪、骤雨肆虐,数以万计的朔黄人便在这条能源“生命线”上挺身而出,在高温中挥洒奋进的汗水,在寒冬里迸发火热的激情,用无畏坚守保障光和热,用实干新担当铸就能源新脊梁。
2024年11月26日21时,神池地区狂风呼啸,风力飙升至8级,周边积雪在强风裹挟下涌向铁轨、道岔,致使神池南站上下行场及咽喉道岔区多处卡阻,严重影响列车进路。朔黄铁路原平公司迅速响应,在海拔1533米的神池南站打响“鏖战风雪”攻坚战。车务、电务、工务、供电四个班组依预案奔赴包保区,与“风吹雪”顽强抗争。电务组组长吴少波率职工彻夜坚守上行咽喉区,清扫积雪兼处理故障;工务负责人冀国华带队奋战一线指挥清雪。低温大风使融雪设备失效,积雪成冰,清扫艰难。寒夜灯桥通明,众人拿着除雪机、铁锹等工具,或跪地徒手抠雪,不顾风雪刺骨,彻夜鏖战,只为保运输安全。
这是朔黄能源保供的一个缩影,四季流转,从春天到冬天,这样的故事在朔黄铁路每天都在上演。今年以来,公司围绕中心工作,升级“按图行车”为“按图运营”,以能源保供为主线,以“站和车”为落脚点,从提升保供保畅能力入手,实现生产全要素有机协同,细化完善增量提效组织方案挖潜提效,保障能源运输组织高效。2024年,朔黄铁路完成货运量37100万吨,其中煤炭34834万吨,非煤2266万吨,三项运输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17项运输指标累计刷新纪录19次,运输效能大幅释放。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骅港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公司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动力。这一年,公司以实干作答,系统谋划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综合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推动转型升级,让朔黄铁路从单一煤运迈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综合物流通道,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点。
2024年2月,公司首单大物流业务正式上线,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公转铁”“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的层层涟漪,加速战略转型,多元化的“物流+”现代综合物流体系逐步成型。5月13日,满载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黄骅港沿着朔黄铁路呼啸而出,一路奔向莫斯科,首次打通了通往欧洲的物流新通道;10月20日,中亚线路的中欧班列接力启程,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年来,公司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契机,助力货物运输提质增效,实现大物流运输业务4个品类实现“0到1”的突破,17个品类实现“1到N”的增量,提前69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为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和效益注入强劲动力。
片片星火,汇聚成炬。一项项指标的跃升,一次次纪录的突破都是朔黄人在能源保供战场上奋战得来的闪亮军功章。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脚步,在万千朔黄人的不懈奋进下,朔黄铁路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征程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向绿:新能源开拓新视野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
一年来,朔黄铁路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扎实做“节能环保领跑者、生态治理示范者、‘双碳’目标先行者”。
朔黄铁路黄万线,这条承载着“南散北焦、北煤南移”重要运输任务的国家工程级单线非电气化铁路,在2024年9月22日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电气化改造完成并开通运营。作为环渤海湾和山东半岛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万线不仅连接着河北黄骅南站与天津万家码头,更是西煤东运北通道及天津港集疏港通道的关键一环。本次电气化改造不仅是提升运输效能,更是响应国家低碳转型的战略目标。电气化改造后,黄万线将采用新型电力机车替代传统内燃机车,年运输能力可提升300万吨,预计每年减少燃油4.7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4.8万吨,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清洁、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年以来,朔黄铁路在保护黄河生态方面多措并举。黄大公司定期组织党员、团员开展黄河岸边志愿清理活动,对黄河沿途的白色垃圾、塑料泡沫、塑料膜等不可降解物进行清扫,让黄河两岸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对横跨黄河河道钢梁关键节点除锈油漆,还针对黄河特大桥大跨度钢梁开展万吨条件下安全性能实验评估,确保桥梁设备安全稳定,切实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尽显朔黄铁路的担当。
朔黄铁路深化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探究“铁路+新能源”的发展模式,加大绿色能源发展力度,推动公司沿线各站点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促进构建降本增效新格局,为公司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10月21日,朔黄铁路肃宁北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经历试运行及设备调试后,正式稳定运行,这标志着朔黄铁路于新能源领域探索获实质性突破,朝着从传统“电力消费者”向“电力制造者”转型踏出坚实一步。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501.5千瓦,预估每年为公司产出清洁电能1596.79兆瓦时,能削减约1195.7吨二氧化碳、8.04吨二氧化硫及7.59吨氮氧化物排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斐然。
当前,除肃宁北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然落地之外,朔黄铁路“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柔性牵引供电项目、机车长大坡道势能转化等一系列能源制造项目也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未来将形成多元互补的能源供应格局,全方位助力铁路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大步迈进,开启朔黄铁路能源发展的崭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朔黄铁路一直以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889公里铁路沿线进行绿色通道、安全屏障的建设,加强线路防护和水土保持作用,进一步改善铁路沿线和站区生态环境。截至目前,铁路线路绿化率达92%,铁路绿色通道绿植质量、防护功能和美化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沧州西站进行零碳站区建设,建立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8种环境参数,不良和极端天气时合理调整生产和做好应急准备。开垦新荒地种植多种蔬菜,每年产量超1.5万斤,让职工及家属吃上绿色有机蔬菜并享受实惠。研发太阳能智能浇灌系统,实现绿化节水;坚持“落叶化土、枯枝还田”,循环利用绿植废弃物。使用清洁能源,安装太阳能感应路灯和风力太阳能摄像头节电。合理整合天然资源,升级中水回用设施,收集雨水用于景观和绿化,节省费用。对生态塘改造,新建综合利用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环形步道。
站在当下回望,朔黄铁路已然握紧绿色发展的接力棒,展望未来,朔黄铁路将以开拓者的无畏勇气与奋进者的执着信念大步迈进。持续深挖新能源富矿,全力推进“渔光互补”、柔性牵引供电、机车长大坡道势能转化等多元项目,不断优化能源供应格局,逐步提升能源自给率,让铁路成为绿色能源的重要产出地;同时精雕生态细节,于中心站生态建设中,将资源循环利用做到极致。朔黄铁路将持续领航铁路绿色变革浪潮,让钢铁轨道变身生态绿脉,为美丽中国绘就独特的朔黄能源画卷。
向心:新文化凝聚新动能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今年以来,公司与时俱进,务实求新,紧紧围绕“朔黄红”这一主线,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重载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提炼形成了以“至公正己、厚德崇礼、创新引领”为关键词的文化谱系,以新文化凝聚新动能。
在庆祝建党103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公司发布了首批“朔黄楷模”,授予肃宁公司冯晓杰、原平公司张磊、机辆公司姚星“朔黄楷模”称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朔黄红”文化征途上,公司以楷模为峰,先进作径,引领广大朔黄人拾级而上。
“朔黄红”文化作为朔黄人的思想引领行动指南,在能源保供主战场上引领广大朔黄人奋勇拼搏,而这其中,时任黄骅港站站长的冯晓杰无疑是那面最鲜艳的旗帜。2002年,冯晓杰初入黄骅港站担任车站值班员,那时的黄骅港盐碱滩一片荒芜,狂风卷着沙砾肆虐,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可他毅然扎根于此,十年间,在简陋值班室就着昏黄灯光,苦学规章、钻研技术,在实操里摸爬滚打,从青涩新人成长为沉稳的值班站长。
2023年12月,一场罕见暴风雪突袭黄骅港,瞬间将这里卷入白色“漩涡”。冯晓杰深知这场风雪是场硬仗,“人在路通、雪不停运”成为他坚守的誓言。雪幕中,他看到员工们不畏严寒跪地除雪,双手冻得通红,铁锹与冰雪碰撞声在寒夜格外刺耳。他眼眶泛红,二话不说,抄起铁锹加入其中,大声喊道:“兄弟们,先清理关乎运输‘命脉’的关键道岔!”他一边奋力铲雪,一边指挥调度,声音沙哑却坚定有力。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至零下21度,滴水成冰。冻煤堵塞运输,列车故障频发,信号灯闪烁,通讯时断时续,运输线岌岌可危。冯晓杰马不停蹄地穿梭在站台、调度室与维修现场,手机打到发烫,与各方紧急联络协调。他渴得嗓子冒烟,双腿沉重如灌铅,却未曾停歇片刻。那三天两夜的极寒“炼狱”,他一刻未合眼,双眼布满血丝,却以钢铁般的担当,带领大家齐心协力,让能源大动脉在风雪中畅通无阻,守住了能源保供的希望之光。
这是朔黄楷模,更是广大朔黄人的缩影,“朔黄红”文化激励引领着广大朔黄员工以楷模为榜样,将担当与奉献融入日常,用热血与汗水续写能源保供的壮丽篇章。
“我是朔黄员工,我希望朔黄红红火火;我是朔黄人,我要做朔黄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践行者、代表者。”在2024年11月11日公司文化宣讲活动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兰力作了题为《在学、行、见中擦亮“朔黄红”文化品牌》的讲话,在如何学习和践行“朔黄红”文化中,提出了2025年的公司“朔黄红”文化口号——“我是朔黄人,我要朔黄红。”这一口号如冲锋的号角,在每一位朔黄人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与奋进的力量。
正是基于全体朔黄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高涨的热情与决心,过去一年,公司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宣贯落地基层。8月12日至9月11日,一场历时一个月的“朔黄红”文化宣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分四期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化大使与专班成员带着使命与责任携手奔赴沿线20多个站点,他们紧扣“至公正己、厚德崇礼、创新引领”的核心要义,用最平实的话语进行深情讲述,把朔黄人奉公忘我的工作热忱、崇德尚礼的优良传统、勇攀新高的创新精神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优秀人物故事不断涌现,仿佛点点星火,迅速点燃了职工们内心的激情,引发了职工们强烈的共情,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公司通过“朔黄红”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文化育人、以文化润心、以文化聚力。通过深入开展“学文化、行文化、见文化”实施路径,不断擦亮“朔黄红”文化品牌内涵,让“我是朔黄人,我要朔黄红”的文化口号根植在全员心中,凝聚起昂扬奋发的精神力量。
来源:朔黄铁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