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熙媛(大S)溘然离去,震撼世人。
作为《流星花园》《康熙来了》等经典节目的主角,她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岁月。
人们除了感伤时代的记忆,更是哀叹命运无常——一场寻常的流感,竟成了生命的终章。
48岁的年纪,正值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之时,本该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却在转瞬间化为幻影。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在这个看似安稳的年龄段,暗藏着怎样的风险?
一
先从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开始:48岁时死亡风险是多少?
在中国,48岁男性一年内死亡的概率大约是0.4%~0.5%,女性则是0.3%~0.4%,换算下来,约每200位48岁男性中有1人在一年内去世,女性则约为300人里有1人。 性别差异在全球和亚洲范围都普遍存在:一般男性的死亡率略高于女性,女性整体寿命更长。
流感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概率会显著提升。 在那些医疗资源匮乏、疫苗接种不足的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流感的致命性更高;而医疗体系发达、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流感致死率会相对低,但依然不能完全避免。
溺水:每年约23.6万人丧生
溺水是全球第三大非故意伤害致死原因。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有3人死于溺水事件,高于流感的人均死亡率。 很多溺水事故可通过安全教育、学会游泳、做好看护而有效预防。
日本在2018年有5,398人死于家中浴缸溺水,且多为老年人;美国也在5年内统计到1,676位民众死于浴缸意外。 这说明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家中环境,如果没有做好防滑、看护等措施,也可能酿成悲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119万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每10万人中大约15人死于车祸。 年轻人往往最易遭遇车祸,却常常低估其危险性。不系安全带、酒驾、疲劳驾驶、骑车不戴头盔等,都是常见但致命的错误。
全球每年因鲨鱼袭击致死者平均约4人,北美熊袭击每年导致不到5人死亡。这与每年上百万因车祸或流感离世的数字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 这些“猛兽”“恐怖场景”之所以被我们高估,更多是源于影视渲染和媒体聚焦,而非它们本身的真实风险。
健康管理:预防胜于治疗
戒烟、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都能大幅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而它背后的诱因大多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善。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对老年人致死风险可减少一半以上;在重点人群中,针对肺炎球菌、乙肝等疫苗接种也极为必要。 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疾病苗头,防止猝不及防的重大病症。
交通安全要牢记:无论开车还是乘车,都要系安全带;骑车戴好头盔;杜绝酒驾、疲劳驾驶。 居家安全:简单的防滑垫可以救人一命;安装烟雾报警器能在火情初起时及时报警;老人洗澡需有照护。 水上活动:注意自身泳技水平、遵守安全规则;儿童必须有成年人看护,不要掉以轻心。
建立应急资金储备,以备突发的医疗、失业或其他危机时有周转。 结合自身情况投保合适的商业保险:人寿保险(保障身故或重疾),健康险(弥补医疗费用缺口),意外险(涵盖意外医疗和残疾)。 分散投资、提前为养老做好资金储备,让晚年能有财务保障。
你可以努力锻炼身体,戒掉烟酒,让自己更健康; 你可以规范出行,系好安全带,减少事故概率; 你可以提前做好保险和储蓄,为家庭撑起“财务保护伞”,免于因为一场病就压垮所有积蓄; 你也可以在面对这些数字时冷静地思考,如何才能过好每一天,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多可能。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