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亿资本巨头,危险了!

创业   2025-02-07 17:41   北京  

2121 字 | 4 分钟阅读
作者: 首席品牌评论
来源: 首席品牌评论
2025年1月26日,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颗惊雷炸响。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中国建设银行、鄞州农商行与兴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联手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其控股股东杉杉集团重整。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人们难以将眼前这家负债累累、被债权人围剿的企业,与三十年前那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杉杉联系起来。

杉杉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典范:从濒临破产的服装厂,到全球负极材料和偏光片双料龙头,再到横跨金融、地产、医疗的资本巨擘。

然而,当创始人郑永刚猝然离世、行业周期转向、债务雪球滚至失控时,这个695亿民营资本巨头最终站到了悬崖边沿。

中国服装第一股
1989年,宁波甬港服装总厂(杉杉前身)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当时连续三年更换了三任厂长后,已经没人敢接手,怕“淹死”在那儿。

34岁的郑永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站在仓库积压如山的西服前,用一句“创中国西服第一品牌”点燃了杉杉的传奇。

当雅戈尔还在宁波街头巷尾布设裁缝铺时,郑永刚在中国服装界率先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1991年,郑永刚咬牙借了数万元,在央视打出了国内首条服装广告,邀请了被誉为“中国高仓健”的演员翟乃社出镜。

一时间,“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家喻户晓,杉杉品牌一炮而红。

1996年,杉杉股份登陆A股,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第一股。

到了1997年,杉杉服装“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西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7.4%。

郑永刚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意识到行业的“天花板”,他的视线开始越过厂房里的缝纫机,投向更遥远的资本战场。

695亿资本巨头
对规模的渴望,对多元化的信奉,以及对“产融结合”的理想,是以郑永刚代表的那个狂飙年代企业家们精神图谱。

1999年,当杉杉西服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时,郑永刚却在公司年会上抛出一句惊人之语:“如果有一天杉杉不做服装了,你们不要感到奇怪。”

紧接着,杉杉便斥资数千万元收购鞍山热能研究院,跨界锂电池负极材料。

这个决策背后,是一场宏大的资本布局:利用服装主业的稳定现金流,为新能源业务输血;再用新能源的“科技光环”推高市值,反哺资本扩张。

最初十年,这套模式堪称完美。杉杉负极材料市占率冲上全球第一,电解液、铜箔等业务通过并购快速补全,2013年收购的宁波银行股权更是带来超百亿浮盈。

到了2020年,电池负极行业竞争激烈,郑永刚认为,负极行业已经成为了一片红海,是时候再次作出转型。

2021年,杉杉股份以高达53亿的对价完成了收购LG化学旗下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的交割,成立杉金光电,成为全球规模、技术领先的偏光片供应商。

通过多年资本扩张,杉杉系已经成为了资本市场中的巨擘,旗下现有杉杉股份与吉翔股份两家实控的上市公司。截至2024 年上半年,杉杉集团总资产达到695亿元。

但资本狂热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

杉杉危局
2023年2月,65岁的郑永刚突发心脏病离世,留下百亿资产的杉杉和一场“继母与长子”的权斗大戏。

郑永刚生前未明确股权分配,导致权力交接陷入真空。其原配之子郑驹与现任妻子周婷的股权争夺,一度导致公司治理停摆,股价年内暴跌。尽管双方最终和解,但内耗已严重削弱投资者信心。更致命的是,实控人变更引发金融机构抽贷,加速了债务危机爆发。

2024年8月21日,杉杉集团原定于向多家银行支付的1170.7万元的贷款利息未能如期完成支付,触发了交叉违约条款。

这笔利息对于百亿级别的杉杉集团而言不算大,但却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债务火药桶。

事实上,杉杉集团的财务危机早有伏笔。

2024年,杉杉股份因参股企业巴斯夫杉杉、穗甬控股等亏损超6亿元,叠加商誉减值、财务费用高企,录得上市29年来首次年度亏损。其核心业务负极材料和偏光片虽贡献6.5-7.5亿元净利润,却难抵资本扩张的“黑洞”。

截至2024年6月,其合并口径(不含上市公司)有息负债达116.53亿元,其中75亿元为一年内到期短债。更严峻的是,控股股东所持杉杉股份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6.21%,融资通道几近封死。

内忧未消,又来外患。中国新能源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这带给了行业阵痛。

2024年,负极材料价格因产能过剩暴跌30%,偏光片市场受OLED技术冲击增速放缓。尽管杉杉在快充负极、硅基材料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已被挤压至临界点。

郑永刚的两次豪赌(锂电材料、偏光片)曾让杉杉避开“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但也使其陷入“扩张-负债-再扩张”的循环。但当行业风口转向固态电池、氢能源时,杉杉已无余力押注下一张船票。
新能源行业从蓝海沦为红海,过度依赖杠杆扩张的企业,最终将被周期反噬。

结 语
如今回看,杉杉与其说是时运不济,不如说是中国一代企业家的集体困境:在资本盛宴中,他们习惯了用负债喂养野心,用多元化对冲焦虑,却忘记了对于风险的把控。

2月7日,鄞州法院将召开杉杉集团重整听证会。杉杉若进入重整程序,可能将是一次“止血式抢救”:剥离亏损资产、债转股、引入战投。但真正的考验在于:一家企业的崩塌源于战略、治理、技术、债务的多重溃败,外科手术式的重整能否让其重生?

从规模扩张到资本运作再到陷入债务危机,杉杉的危局为中国民营企业敲响一记警钟:当“蒙眼狂奔”的时代落幕,唯有敬畏周期、恪守主业、深耕技术的企业,才等得到下一个春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