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好故事
为充分展现我所在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液体动力公司、建设航天强国工作中的担当作为,生动讲述我所广大干部职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航天精神、弘扬动力文化的鲜活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激励鼓舞全所干部职工奋勇建功,用实际行动传承发扬航天精神,所举办了“动力好故事”比赛,参赛作品将陆续进行展播,供大家阅读学习。
难忘的决战时刻
——记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上天前的七十个日日夜夜
(一)前言
1984年4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送入预定轨道。几天后,成功定点在36000公里,东经125°的赤道上空。这一壮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正如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中指出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飞跃。
参加这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三子级氢氧发动机的成功,不仅为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填补了超低温发动机的空白,也使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
由于是超低温发动机,成功背后的研制过程十分艰难。这是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科研人员前后经过13个春秋,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技术难关,才迎来的胜利成果;也是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倾注了几乎所有心血,牺牲了无数难以统计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才得来的硕果。
但是,路不总是笔直的。谁也不曾想到,氢氧发动机竟然在试验通讯卫星的首次发射中出了故障,导致了整个发射失败。也由此发生了此前20多年发动机研制史上至今都难以忘却的70个日日夜夜的壮丽篇章。
(二)70个日日夜夜
1984年1月29日,充满期望的YF-73氢氧发动机,作为长征三号火箭三子级动力装置,第一次参加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的发射。但不幸的是,由于第二次启动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
一时间,大家都深感失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很快,这群数十年来从没有在挫折面前低过头的我所科研人员紧密配合,立即组成两套班子开展故障分析工作。
前方由副总师王之任、朱森元和江希藩等主持,进行故障分析和设计改进工作。后方则由所长刘传儒、王桁和顾明初等负责生产和试验工作。由于时间紧迫,第二发发射必须赶在四月中旬雨季到来之前完成。
因此,从30日开始,首先由前方的申怀群、黄国璋等同志和试验大队有关同志,一起对遥测数据进行解读、分析、计算和整理,为故障分析提供依据。在经过科研人员和试验大队总师系统反复研讨分析并基本确定故障模式的基础上,由任新民主任、刘传儒所长,王之任副总师以及朱森元、王桁、江希藩等同志总结归纳,提出了增加滑行段主副系统吹除,液氢副系统旁路和加长预冷时间三项措施。经批准后,院里立即组织前后方科研人员予以实施。前方由闻毛南、马金涛、陈炳芳、郑斯芬等同志负责系统、结构件和控制电缆等改进设计。
没有制图板,他们就在宿舍的桌子上画图,房间阴冷潮湿,他们就裹着被子画。经过三天的加班加点,他们就完成了所有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2月7日,这些设计文件迅速传到北京后,我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下厂配合生产。
与此同时,我所实验室也做好了一切试验准备,做到产品随到随试,绝不在自己手中耽误时间。所领导刘传儒、艾绍林以及顾明初、王珩和有关科室领导也都亲临现场,和试验人员一起加班加点,加强了现场指挥调度,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为了能为“331”出力,大家积极要求参战,奋斗热情高涨。
当吹除系统的试验正在紧张进行时,刚从靶场返京的所长刘传儒召开会议了解情况后决定,继续做好第二状态试验。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顺利完成了任务。
液氢副系统旁路方案是一项稍后提出的改进措施。为了抢出时间,在前后四天三夜中,设计、生产、试验环环相扣,当方案论证还未结束,设计工作已准备就绪;设计图纸还未完成,车间工人已守在机器旁;产品还未到位,试验人员已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做到了争分夺秒。
就这样,原定两天完成的旁路方案试验仅仅用了8个小时就完成了,为发动机的早日装配试车,又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完成所有试验任务后,我所科研人员又配合工厂,仅用10天就改装好了一台新的发动机,并于2月20日进行了第一次试车获得了成功。
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又进行了多次反复试车,并通过了全程二次启动800秒试车的考验,充分证明改装后的发动机工作良好。3月22日,经过改进后的各项零组件安全运送至西昌发射场。23日,对已经竖立在发射台上的火箭,进行了三子级发动机的改装。由于火箭内空间狭小,工人师傅爬进爬出,克服了许多困难仅用短短三天时间就高质量完成了改装工作。
1984年4月8日,短短70天后,经过改进后的YF-73氢氧发动机就参加了试验通讯卫星的第二次发射。我们从话筒里清晰了解到发动机全程工作正常。20分钟后,当发射中心传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的消息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终于成功了!这是他们辛勤劳动和血汗的结晶!是他们智慧的闪光!是对他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奖赏!
(三)几点思考
回顾氢氧发动机十多年的研制历程,以下几点值得总结思考:
1.有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随时关心支持,有部院领导的亲自指挥、调度和决策,保证了工作方向正确和顺利推进。
2.参加研制的干部职工和科研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志气;有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勇气;有连续作战、奋力拼搏的锐气。
3.对一些故障复杂,一时难以找到确切原因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4.面对一些重大技术关键,采取组织相关专业集体共商,共同攻关,是破解深层次技术关键的有力措施。
我们要再接再厉,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继续勇往直前,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贡献!
文字:朱尧铨
编辑:马丽娜
校对:齐南南,陈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