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旅行归来高热不退,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罕见肝片形吸虫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近期,38岁的旅行爱好者小刘,在历经两个月的病痛煎熬之后,终于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与热带病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锁定了导致她长期高热的幕后黑手——肝片形吸虫病。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不仅考验了医疗团队的智慧与毅力,更彰显了北京友谊医院的综合实力与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
2024年8月初,小刘前往风景秀丽的海南旅行,尽情享受当地独特的美食,尤其是各种新鲜烹制的海鲜和凉拌蔬菜,这些美食的鲜美与清爽让她赞不绝口。然而,美好的旅程结束后,麻烦也随之而来。
一个月后,小刘突然发起高烧,体温飙升至41摄氏度,并伴有畏寒症状。她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发现她存在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腹盆CT显示肝右叶有占位性病变。随后,小刘住进了当地医院的肝胆外科接受抗感染治疗,但病情并未好转,嗜酸性粒细胞还在不断升高。医生们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骨穿、经皮肝穿刺以及腹腔镜下肝占位探查,均未找到病因,高烧持续不退。
10月18日,小刘辗转来到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治疗。接诊的马亚楠医师、徐俊主治医师和王鹤副主任医师发现,小刘的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攀升,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空间。各种影像检查均显示右半肝有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但性质不清。尽管感染内科的医生们积极进行了抗感染治疗,尝试了多种抗生素,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考虑到临床表现不能除外寄生虫感染,感染内科请到热带医学研究所的邹洋、王非两位主任协助会诊。他们依据经验给予患者吡喹酮治疗,并反复检查大便,同时送检血标本至国家寄生虫防治所。然而,吡喹酮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小刘在服用药物后频繁呕吐,体温没有丝毫改变。
情况看似陷入僵局,在热带病研究所栗绍刚主任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患者大便中发现了可疑的肝片形吸虫的虫卵。紧接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检测肝片形吸虫抗体呈阳性,至此,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得以明确。
随后,感染内科的医生们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将吡喹酮换成三氯苯达唑口服。令人欣喜的是,小刘的体温逐渐下降,嗜酸性粒细胞也开始减少,肝脏影像也有了明显好转。11月13日,小刘终于康复出院,结束了历时两个月的高热噩梦。
患者出院后一直在医院感染内科门诊规律随诊,再也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的症状。血常规各项指标也都逐步恢复正常,肝脏占位也逐渐变小、吸收。这次经历让小刘深刻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表达对北京友谊医院医生们的感激之情,她在出院后送来了锦旗。
科普时间
什么是肝片形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形状扁平如叶,体长约2-3厘米,宽约0.8-1.3厘米,前端突出像圆锥,体表有小棘。其发育过程复杂,涉及多个阶段: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环境中孵出毛蚴,毛蚴进入淡水螺作为中间宿主,历经胞蚴、雷蚴阶段最终变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附着在水生植物等物体上形成囊蚴。人类若不慎吞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饮用未经煮沸的被污染生水,就可能感染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病的症状与治疗
感染肝片形吸虫后,寄生虫会在人体内损伤肝脏和胆管,引发肝脏肿大、胆管炎症、胆汁淤积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贫血、消瘦、水肿,甚至危及生命。感染者的症状可能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化验时可能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虽然常规的驱虫药如吡喹酮等对肝片形吸虫病的效果不佳,但使用三氯苯达唑等药物仍有很大希望治愈该病。关键在于如何确诊,一旦确诊,及时采用有效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生活中如何预防肝片形吸虫?
为了避免像小刘这样的遭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饮用生水:在流行区,切勿直接饮用自然水源,应煮沸后饮用。
注意食物卫生:不要生吃可能被污染的水生植物。素菜在凉拌前一定要洗净,或用开水焯一下以确保安全。
提高警惕:若近期有生食水生植物或饮用自然生水的经历,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化验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应尽快至附近医院的感染科就诊。
患者服务平台小程序
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可进行预约挂号、报告查询、互联网诊疗等门诊、住院相关线上服务流程。
欢迎关注 北京友谊医院新媒体矩阵
微信订阅号
提供友谊医院医疗服务相关资讯。
微信服务号
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咨询等移动服务。
喜欢我们的内容
请点击分享、在看与点赞哦!
相关链接:【热烈祝贺】北京医师协会核医学专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北京友谊医院杨吉刚教授当选北京医师协会核医学专科分会会长
《中国核医学医师》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编审:李春林
关注人数:50000+人
总第3242期
2025年1月28日
腊月二十九(除夕)
欢迎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官方网》
http://www.caonmp.com/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