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Ga/177Lu-TBM-001在晚期结直肠癌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学术   2025-01-28 10:30   北京  

源于:赵玥琪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与坚持的故事,讲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核医学科一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的治疗历程。


陈阿姨今年48岁,两年前,她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自己有不明的腹痛和体重急剧下降,最初,她并没有将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以为是日常压力或饮食不当引起的,但腹痛逐渐加剧,体重也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直到她前往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被诊断为结肠腺癌。医生告知她,这是一种恶性肿瘤,需要立刻开始治疗。


在进行手术后,陈阿姨接受了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地舒单抗治疗。尽管她的治疗方案一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复查结果却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她的病情并未得到完全控制,反而出现了全身多发性骨转移。骨转移的出现意味着病情进入了更加复杂和难治的阶段,骨转移引发的剧烈疼痛让她几乎无法忍受。尤其是她的脊柱和四肢受到了严重的侵袭,几乎每天都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疼痛。走路变得越来越困难,陈阿姨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她开始依赖拐杖,连最简单的走动都变得异常艰难。这一切都让她感到痛苦和无助,生活的质量几乎降到了最低点。


就在这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核医学科的专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177Lu-TBM治疗。这个方法虽然在临床上较为新颖,但经过综合评估,医生们认为这是她目前的最佳选择。


陈阿姨决定再次挑战自己,接受这种前沿的治疗。在接受了三次177Lu-TBM治疗后,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疼痛得到了显著缓解,之前让她无法忍受的骨骼疼痛几乎消失了,行走也逐渐变得自如。陈阿姨从此摆脱了拐杖的依赖,重拾了自信与活力。


陈阿姨接受3次177Lu-TBM治疗后病灶较前明显缩小(蓝箭)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核医学科,像陈阿姨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这里的专家们始终坚信,只要科技与人文关怀同行,奇迹就可能在每一个生命的瞬间发生。


分享完这个故事后,接下来给科普一下晚期结直肠癌伴骨转移。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10年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结直肠癌高危因素及人群:


1.环境因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是主要因素;


2.遗传因素:尤其是父母亲等近亲属中有罹患大肠癌者,其患病率要增加2-4倍;


3.有肠道特殊疾病者:如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等;


4.长期吸烟者或肥胖者,特别是年龄>50岁者;


5.同时具有以下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


结直肠癌骨转移通常合并其他部位远处转移。发生骨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因已处于病程晚期,且可能出现剧烈骨痛等骨转移事件,多预后不良。


骨转移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骨疼痛:疼痛是骨转移最常见的症状,约有70%的患者会呈现此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可能伴有局部压痛、肿胀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的主要症状之一,在轻微外力下或没有诱因就发生的骨折,下肢发生率较高,可表现为剧烈疼痛和骨骼稳定性变化,若发生于脊柱处则很快就出现瘫痪。


包块:骨转移的包块大小不定,质地较硬,有明显压痛感,但早期不易发现包块,只有5%的患者因包块而就诊。


全身消耗:如消瘦、乏力、没有食欲、低热、贫血等,周身情况较差。


近年来除了传统化疗、双磷酸盐、外放射治疗等抗骨转移的治疗,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对于治疗骨转移病灶也表现出显著优势。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骨转移是将与骨转移灶有高亲和力的放射性药物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该药物可选择性沉积在骨转移病灶处,而正常器官组织中则无或较少沉积。进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可释放射线,射线射程较短,对周围其他组织和脏器无明显影响。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骨转移能明显缓解骨痛,尤其是对于全身多发骨转移的患者,且治疗的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177Lu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性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为6.7天,其发射的β射线能量高、射程短,能有效杀伤病变组织,同时还可发射γ射线用于体内定位显像、监测疗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陈跃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合成的177Lu-TBM可精准靶向治疗骨转移瘤,且已取得确切疗效。


治疗优势:


1.精准靶向治疗177Lu-TBM通过特异性结合骨转移病灶,实现精准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个体化治疗:根据68Ga-TBM PET/CT成像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剂量,确保疗效最大化,同时降低副作用。


结语:68Ga/177Lu-TBM在晚期肠癌骨转移的应用,标志着精准医疗的又一重大进展。通过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这一技术为晚期肠癌骨转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48):3896-3908.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0804-00164.

  2. Qiu L, Wang Y, Liu H,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68Ga- or 177Lu-Labeled DOTA-IBA as a Novel Theranostic Radiopharmaceutical for Bone Metastases : A Phase 0/I Study. Clin Nucl Med. 2023;48(6):489-496.


科室简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始建于1974年,是川滇黔结合区域设备最齐全开展项目最早、最多的核医学科,是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摇篮。科室包括PET室、ECT室、核医学门诊、核素治疗病房、体外分析室、分子影像研究室等八个部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拥有PET/CT、SPECT/CT、回旋加速器、Micro-PET/CT、Micro-SPETCT/C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质谱仪等高端仪器。


特色诊断项目:

PET/CT:用于肿瘤、心脏、脑疾病和肿瘤筛查;SPECT/CT:用于骨骼、甲状腺、肾脏、心脏、唾液腺、肝胆、消化道等脏器功能显像。体外分析: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肿瘤标志物等100余项微量物质的定量分析。特色治疗项目:开展核素治疗甲亢、甲状腺癌、肿瘤骨转移、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瘢痕、内分泌突眼等疾病。


咨询电话:

PET室:08303165724,08303165726,13320783595

ECT室:08303165722

核医学治疗:08303165241

体外分析室:08303165721(忠山),08308950623(康健中心)

文/  赵玥琪

图/  核医学科综合整理

编辑/ 刘光富、陈雨

校对/ 杨   静

主审/ 张春银

相关链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迎新春,相约家属走进神奇核医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


《中国核医学医师》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编审:李春林

关注人数:50000+人


总第3242期

2025年1月28日

腊月二十九(除夕)

关注中国核医学医师
依法行医、依法维权
欢迎转发、欢迎转载


欢迎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官方网》

http://www.caonmp.com/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中国核医学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隶属于中国医师协会,是中国核医学医师的行业组织。利用这个平台传播有关核医学医师协会的活动;宣传有关核医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依法行医事宜;宣传核医学的技术与辐射防护知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