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标准
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规范
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
检查规范
Guideline for 18F-FDG PET/CT examina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in children
作者信息
解朋1,田蓉2,尹雅芙3,孙晓蓉4,朱小华5,霍力6,杨吉刚7*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4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 200092;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山东 济南 250117;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核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3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730;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50)
摘 要
18F-FDG PET/CT是早期精准诊断儿童恶性肿瘤的理想辅助诊断工具。本指南旨在规范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流程,为核医学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Abstract
18F-FDG PET/CT is an ideal auxiliary tool for earl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in children. This guideline aimed to standardize 18F-FDG PET/CT examination process for malignant tumors in children, hence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nuclear medicine professionals.
2020年—2050年,全球新增儿童恶性肿瘤病例预计可达1 370万[1]。18F-FDG PET/CT能精准显示儿童活动性恶性肿瘤,高效评估肿瘤累及骨髓程度及淋巴结、肝脏、骨骼等部位转移,对诊断恶性肿瘤、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预后等具有关键作用[2]。本指南旨在规范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流程,为核医学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1
适应证
常见适应证包括淋巴瘤、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18F-FDG PET/CT 可用于淋巴瘤初始分期、治疗后再分期、监测和评价疗效、识别残余病灶、指导制定放射治疗(放疗)计划及评估预后等;骨肉瘤、尤因肉瘤及横纹肌肉瘤的初始分期、再分期、监测和评价疗效、监测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等;间碘苄胍(metaiodobenzylgu anidine, MIBG)阴性神经母细胞瘤、常规成像未检出原发肿瘤的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ataxia syndrome, OMAS)、活检/介入定位残留神经母细胞瘤、监测和评价疗效、监测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级、监测和评价疗效、监测复发/转移、识别残余病灶、指导制定放疗计划及预后分层等[2-3]。其主要非常见适应证包括:①生殖细胞瘤,可用于分期、监测复发,尤其是针对肿瘤标记物阴性、存在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及原发于纵隔的病灶;②肝母细胞瘤;③肾母细胞瘤,可用于分期及再分期;④原发肿瘤不明的恶性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CUP);⑤1型神经纤维瘤病(存在神经纤维瘤恶性转化问题);⑥头颈部肿瘤,特别是碘扫描阴性、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等甲状腺癌;⑦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⑧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PTLD);⑨胸腺肿瘤;⑩胰腺肿瘤;原发性骨肿瘤[2-9]。
应综合考虑检查费用、辐射影响、患儿个体情况、病情及预期诊疗效果等决定是否行18F-FDG PET/CT检查;对10岁及以上女性患儿需于检查前常规排查妊娠可能;对孕妇应谨慎权衡,严格把控适应证。
2
岗位要求
2.1 医师 应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和核医学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的影像学与核医学专业人员。
2.2 技师 应为具有核医学技师大型设备上岗证及较丰富设备实操经验的专业人员。
2.3 护师 需熟练掌握临床急救操作技能。
3
操作规范
3.1 采集病史 检查前需采集病史。儿童与成人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故需注意以下各项:①幼龄患儿常需他人代为陈述病史,需明确陈述者与患儿的关系并如实记录;②精准记录年龄,对新生儿应精确至日龄、婴儿应精确至月龄,对1岁及以上患儿记录为N岁N个月;③根据患儿年龄及疾病类型对既往史择重加以记录[2,10-11]。
3.2 准备及注意事项
3.2.1 检查前沟通 应采用口头与书面双重沟通形式向患儿及其监护人说明检查事宜,包括水合要求、扫描时长及流程细节等;谨慎核查适应证,评估患儿能否安静仰卧30 min以上、是否需接受镇静或麻醉。于检查当日测量身高及体质量。
3.2.2 预建通路 提前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确保注射通路通畅。
3.2.3 控制血糖 注射18F-FDG前4~6 h嘱患儿禁食、禁止饮用含糖和咖啡因饮料,并停止静脉输注葡萄糖;控制空腹血糖低于7.8 mmol/L;如血糖高于11.1 mmol/L应通报转诊医师决定择日进行检查。
3.2.4 活动限制 嘱患儿于检查前日始避免剧烈运动、充分休息;于注射18F-FDG前、后处于坐或卧位时尽量松弛肌肉,禁止言语、玩耍及咀嚼等活动。
3.2.5 择期安排 如患儿近期曾应用肠道对比剂,需间隔3周接受检查。对近期曾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接受放疗及化学治疗(化疗)者应根据病情及检查需求选择检查时间;对女性患儿需尽量避开生理期进行检查。
3.2.6 其他 检查前嘱患儿排空膀胱;对婴幼儿及时更换尿不湿。
3.3 放射性药物剂量 推荐18F-FDG剂量:体部扫描,3.70~5.18 MBq/kg体质量,最低26 MBq;头部扫描,3.70 MBq/kg体质量,最低14 MBq[2]。
3.4 图像采集
3.4.1 体位 常规进行仰卧位扫描,并根据检查目的调整手臂摆放位置。
3.4.2 采集范围 由医师基于临床指征、肿瘤类型及已知或疑似病灶部位等确定采集范围。推荐颅底至股骨中部为常规扫描范围。针对淋巴瘤、肉瘤、神经母细胞瘤、LCH及原发性脑肿瘤等可能累及脑和骨的病变需行全身成像。异常部位明确,如诊断单发肺结节、评估肝淋巴结受累及监测局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时,可酌情选择有限区域成像方案。
3.4.3 采集方案 应由医师与技师遵循“辐射防护合理及最低化(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原则、结合具体诊疗需求制定采集方案。采集期间需保持体位固定,先行CT扫描用于衰减校正及解剖定位等,再采集PET图像;总采集时间一般为15~45 min。
3.4.4 相关干预措施 ①镇静管理:对低龄、伴智力障碍等难以配合患儿可合理安排口服镇静剂或静脉麻醉,必要时予咪达唑仑(0.1 mg/kg体质量)或氯胺酮(1 mg/kg体质量)干预;行头部检查时可于注射18F-FDG后适时延迟进行镇静或麻醉;②水化干预:无需采取镇静管理时,可引导患儿适度饮水,以维持机体良好水合状态;③管控棕色脂肪摄取:为有效减少棕色脂肪组织摄取18F-FDG,检查前需做好避寒保暖措施,必要时可予口服普萘洛尔、地西泮或静脉注射芬太尼等[2-3,12]。
3.5 图像处理 推荐以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进行图像重建;如设备性能达标,宜启用飞行时间技术采集并重建数据。最优图像处理及重建参数受个体差异及探测器特性等因素影响,故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3.6 图像分析 儿童生理性摄取18F-FDG与成人存在差异。①大脑:依赖糖酵解代谢提供能量,正常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可见生理性摄取;婴儿大脑摄取模式不稳定,而年龄较大儿童与成人类似,灰质、丘脑、基底神经节均存在明显摄取;②脊髓:儿童脊髓常可见生理性轻度、弥漫性摄取,多表现为线样或局灶性摄取增加;③咽淋巴环(Waldeyer环):由鼻咽和口咽的淋巴组织组成,包括腺样体(鼻咽扁桃体)、腭扁桃体、位于舌根部的舌扁桃体和口咽侧壁,常呈轻度至中度摄取,于6~8岁尤为明显,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对称性摄取多为生理性,不对称则以病理性摄取可能性大;④胸腺:大小和形状随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体积偏大,且2岁前可继续增大,而青春期逐渐萎缩;健康儿童胸腺呈弥漫性、均匀摄取;处于严重应激、罹患慢性疾病及化疗后易发生胸腺增生,若治疗前胸腺无摄取、治疗后摄取增加,则提示胸腺增生可能;化疗后可伴“胸腺反弹”;胸腺摄取增高或不均匀时,需重点排查胸腺或其他前纵隔病变;⑤生殖器官:女性患儿月经初潮后子宫和卵巢摄取程度随月经周期而波动,排卵期和月经期子宫内膜及卵巢可见生理性摄取;男性患儿睾丸摄取呈中等程度弥漫性对称分布,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10岁以下多仅见轻度摄取或无摄取;⑥棕色脂肪组织:活化棕色脂肪组织摄取增加,多为对称性,常见于颈部、锁骨上区、腋窝、纵隔、椎旁和肾周区域,偶见局灶性和/或不对称摄取;⑦骨骼肌:松弛状态下轻度摄取;哭闹可致膈肌、肋间肌、喉部肌肉摄取对称性曲线形增加;⑧生长板:骨骼发育未成熟儿童的生长板可存在生理性摄取,常呈对称性水平带状,程度与年龄及部位有关,以股骨远端摄取程度较高;⑨骨髓:正常儿童骨髓呈均匀、轻度摄取,程度低于肝脏;儿童红骨髓代谢活跃,位于肱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远端、胫骨近端红骨髓摄取程度增加为生理性表现。此外,感染、炎症等良性疾病亦可致摄取增加。
4
诊断报告
4.1 报告目的 解答医师提出的临床问题,阐明检查适应性、必要性及诊断效能。
4.2 报告内容
4.2.1 基本信息 患儿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身高、体质量,病历号,申请科室、病区、病床,PET/CT检查号、检查项目、检查日期、报告日期及设备型号等。
4.2.2 临床信息 检查目的、需回答的特定问题,临床诊断、主诉及简要诊疗过程,既往史、个人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能对影像学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干扰判读结果的系统性疾病等。
4.2.3 显像过程 空腹血糖水平,显像剂名称,给药活度、给药途径、给药时间、注射部位、注射至显像间隔时间、图像采集时间,患儿体位、手臂位置、辅助干预措施(如水化情况、利尿剂、镇静剂、胰岛素等),扫描参数(采集模式、床速、床位数量、扫描范围)、非放射性药物使用情况、CT相关参数(是否使用对比剂及其名称、剂量),以及额外增加显像方案(如延迟显像)的采集时间、范围、扫描速度等。
4.2.4 影像学所见 按照解剖区域,按照头部、鼻(口)咽部、颈部、胸部(先肺部、再纵隔)、胸膜、胸壁、乳腺、腹部(先脏器,再腹膜后、腹壁)、盆腔、全身骨骼及肌肉等软组织顺序依次加以描述。在各解剖区域内部,按照重要性梳理PET与CT所见异常并加以描述。严格按照协议顺序使用标准化报告模板,并根据模板要求以严谨、规范的文字进行描述。
4.2.5 诊断意见 应尽可能做到定位、定性、定期、定量。①尽可能给出明确诊断;②适当提出鉴别诊断;③对诊断不明确者提出进一步检查方案或建议随访。
5
质量控制、安全及相关教育问题
实施18F-FDG PET/CT检查时,应严格遵循18F-FDG PET/CT显像标准,全方位落实质量控制举措,严谨开展安全性评估,并切实做好对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宣教工作[13]。
6
辐射安全
18F-FDG PET/CT受检者有效剂量指PET放射性核素辐射剂量与CT辐射剂量的总和。PET辐射剂量取决于基于体质量的给药活度和患儿年龄(表1);CT辐射剂量则主要取决于扫描方式(低剂量扫描或诊断剂量扫描)。考虑到辐射防护安全,一般对儿童应限制剂量≤30 mSv[3]。
编委会成员(按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白侠(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包文君(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陈素芸(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霍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司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孙晓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田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许燕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吉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尹雅芙(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张茗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朱小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邹思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参考文献
文献引用
解朋,田蓉,尹雅芙,等.儿童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检查规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5,41(1):2-5.
往期推荐
微信号|cjmit1985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或回到文章顶部,点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