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与晏溪书院

旅行   2025-01-19 19:37   江苏  

晏殊与晏溪书院

文/黄爱荣


在岁月的幽深处,东台西溪有一座晏溪书院。晏溪书院,宛如一朵静静绽放的幽兰,散发出千年不绝的文化芬芳。它与晏殊的名字紧紧相连,似一段被时光镌刻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低吟浅唱,诉说着北宋的儒雅风流与文化传承的坚韧力量。

晏殊,那位以神童之姿踏入仕途的江南才俊,在北宋的朝堂与文坛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脚印。他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政治风云中周旋,以智慧与谋略,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织就锦绣篇章。然而,当他的身影出现在西溪盐仓这片土地时,却开启了另一番意义深远的文化征程。彼时的西溪,虽因盐务而熙攘,却在文化的润泽上略显干涸。晏殊的到来,像一场及时雨,他怀揣着对文化的尊崇与对教育的热忱,亲手播下了晏溪书院的种子。

书院初立,犹如一颗新星在文化的天幕上闪烁。其布局精巧而规整,讲堂庄严肃穆,那是传播知识的神圣殿堂。先生们身着长衫,手持经卷,口若悬河地阐释着儒家经典的要义。藏书楼内,墨香四溢,经子集层层叠叠,如同一座座文化宝库,等待着学子们去开启探秘。斋舍中,烛光摇曳,映照着学子们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日夜诵读,与圣贤对话,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

书院的教学核心,乃是儒家的经典。《论语》的谆谆教诲,《孟子》的浩然正气,《大学》的修身之道,《中庸》的中和之美,皆通过先生的讲解与学子的思辨,深深植入灵魂。而文学的花朵,亦在这片知识的园圃中绚烂盛开。诗词歌赋的创作,成为学子们表达内心世界、抒发壮志豪情的妙笔。晏殊不时亲临书院,他的身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路。他的教诲,似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智慧的涟漪。在他的引领下,书院英才辈出,他们如同展翅高飞的鲲鹏,或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或投身教育,将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让晏溪书院的声名,如涟漪般在江淮大地扩散开来。

晏殊的教育理念,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他坚信,教育绝非仅仅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塑造灵魂、提升境界的神圣使命。文学与道德,在他眼中是并蒂莲花,相互辉映。通过诗词的吟诵与创作,学子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精神的羽翼得以丰满。因而,书院之内,自由的学风如清风拂面,个性的张扬似繁花竞放。学子们在儒家正统的沃土里,尽情挥洒才情,让心灵的声音在笔墨间流淌。

晏溪书院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相传,南宋时期,书院曾遭遇一场洪水的肆虐,诸多建筑被冲毁,珍贵的典籍也面临散失的危险。然而,书院的师生们并未放弃,他们在当地乡绅和百姓的协助下,于废墟之上重建家园。一位名叫林启的老夫子,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带领学生们搬运石块、木材,日夜坚守在重建工地。他们从泥泞中抢救出部分书籍,又四处寻访散落的经卷,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书院才逐渐恢复了元气。

朝代更迭,如风云变幻,战乱的硝烟曾一度将书院的光辉遮蔽。它在风雨中飘摇,几近荒芜。但文化的根脉,亦如同深埋于大地的古树之根,坚韧不拔。每逢盛世,总有心怀大义之士挺身而出,为书院拂去尘埃,重焕生机。明代的修缮扩建,让书院规模渐宏;清代的鼎盛辉煌,使它成为江淮文化的中流砥柱。众多鸿儒在此讲学授业,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如百鸟朝凤,共赴文化的盛宴。

历代文人墨客的诗笔,为晏溪书院编织了一袭华美的文化锦袍。他们或赞书院的清幽环境,“曲径通幽处,书院草木深。”或颂晏殊的高风亮节,“晏殊遗泽在,书院墨香存。”这些诗句,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书院的文化苍穹,使其底蕴愈发深沉厚重。

书院对东台文化的滋养,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一片文化的浩瀚沧海。它培育的人才,如繁星璀璨,照亮了文化、教育、经济的天空。文化上,儒家思想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百姓的心田,让尊崇文化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教育上,其办学模式与教育理念,成为后世的楷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经济上,书院的吸引力如磁石一般,带动了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时光的这端,回望晏殊与晏溪书院的故事,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深情呼唤。那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是对教育初心的矢志不渝。让我们在这喧嚣的现代尘世中,聆听那来自千年之前的文化跫音,守护这朵晏殊种下的文化幽兰,让它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散发迷人的芬芳,为人类文明的繁花盛景增添一抹永不褪去的亮色。



来   源:东台日报

编   辑:施苏骏 

发   布:苏曦

终   审:徐影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
中华天仙缘,因爱而生!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影视基地 —— 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