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木梓玲/ 排版:木梓玲
《琅琊榜》中的言侯是个智商超群、极有胆识和才华的人物。梅长苏曾当着豫津面这样描述他:
“三十七年前,大渝、北燕、东海三方联盟,意图共犯我大梁,裂土而分。当时敌人以五倍的兵力,绵绵军营,直压我境。那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持王杖栉节,绢衣素冠,只身一人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他在敌营王帐之内舌战群臣,心坚如山,舌利如刀。当时敌人的利益联盟本就松散,被他一番游说,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我王师将士乘机反击,方解此危。”
这样的智慧与谋略,恐怕连梅长苏也不一定能企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忍了12年最后却只谋划出一个用火药炸死梁帝的粗劣计谋。这怎么看也不像言侯会干出来的事情啊。
直到最近重温《琅琊榜》,我忽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言侯太正了,
不会也不屑使用阴诡之计
从性情上看,言侯跟靖王其实是一类人,都特别纯正坦荡、重情义,对于一些阴诡不堪的手段都非常不屑。
别说用,他连想都不会往那些方面去想。后面对付夏江也只是正面对决,口才和心态上的稳,
但若让言侯去给梁帝物色什么绝色妖女这样的手段他定是使不出来的。
而相对帝王,言侯处于绝对的弱势,他若不使用一些非常阴诡手段,能用的方法就很有限。所以,他选择了炸死梁帝这种粗暴的方法。
隐忍12年,
只是时机不成熟,没有下定决心
赤焰案发生之后,言侯内心是极其痛苦、纠结的。一方面他非常想让皇帝死,一方面他又得顾及家人的安危。
推算一下,那时侯豫津还小,言侯也不忍心连累他跟自己去死。
而且在那个时候,金陵城血流成河,但凡不满者、进言者都被梁帝定罪杀了。
而言侯作为宸妃的爱恋者和林燮曾经的好友,在这个时候必然是很受皇帝戒备的,毕竟当初梁帝就是对他不放心才抢走了林乐瑶,如今更是对言侯“格外关注”。
这个时候能否自保都成一大问题,何况是对付梁帝。
所以言侯只能修仙问道,不问世事,给梁帝制造一种他已心如死灰不管朝堂之事的感觉,为的就是让梁帝放松警惕,保全自己和家人。
等到12年后,这件事对梁帝来说已经淡了很多(但言侯却一刻不曾忘),这个时候言侯出手胜算会大很多,而隐忍了12年了却依旧还没做这件事,言侯此时的决心也会更大。
自身资源不足,
没有武力支持
言侯再聪明,毕竟只是一介文臣,林燮死后,身边已没有足够的武力支持。
这大概也是梁帝没有除掉他的主要原因。
虽然梅长苏一介布衣,可是看看他身后的团队,有江左盟、琅琊阁、霓凰、蒙挚等等,这样强大的背景再配上与世无双的智谋,要复仇都极其艰难,何况言侯根本就没有武力支持,即便再有智慧才华,也难以找到可行的计谋啊。
等了12年,
朝堂已乌烟瘴气到不成样子,
忍无可忍
言侯何尝不知“炸死梁帝”是个下下策,但12年了,梁帝一直玩权衡朝堂之术,太子和誉王为争权不择手段草菅人命,早已不是言侯最初期望的那个国家的样子。
如果说12年前,可能至少还有点盼头,希望未来誉王或者某个皇子有担当心系天下,那样即便发生了赤焰案,那也至少也是有一点补偿和安慰的。
可是12年过去,如今朝堂仍旧乌烟瘴气甚至越来越差,根本就没有办法再忍了。
所以即便是个下下策,即便可能把自己和家人的命也赔上,他也要去炸死梁帝,亲手结束这个局面。
而实际上,言侯能安排的都尽量周全安排了,包括让皇后生病不能去祭祀,包括那些隐蔽的工作都做好了,还是尽量保全自己和家人。
这个做法其实也不完全鲁莽,也只有聪明的梅长苏才提前发现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