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节倒计时三天|我院科创团队在重大科创赛事中屡创新高

教育   2024-12-09 23:34   湖北  

科技文化节倒计时三天

我院科创团队在重大科创赛事中屡创新高

科技创新是新工科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有这么一支科创团队,他们敢挑会创,连续四年在位列教育部A类赛事名录第一位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以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系列赛事中持续深耕,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1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3项,连续实现学院学生团队在重要科创赛事领域新的突破。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访谈的脚步,共同走进他们团队的创赛之旅。

团队成员:陈奕璇、陈楷夫、何乔、郭翰林、邓新宇、陈力恺、王愿齐、钮约、战翔宇、李锦添、陈佳峻、张欣悦、高佳怡、赵璐瑶、耿恩宇、王悦、尤绍烽、李家瑶、饶家骏、陈谦、李一凡、张冠杰、刘思胜、付景、杨亚琪、宋丽平

指导老师:程卓、黄田野、葛明峰、吴迪、杜育、丁钰峰、沈传波、王亮清

初探赛场,也曾迷茫,埋头猛干就是破局长枪



初次接触专业科创比赛,每位同学都难免产生迷茫情绪。“定能安芯”项目成员郭翰林回忆道:“大一时我听到了陈奕璇学长关于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宣讲,对这个比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那时的我对这个比赛并不了解,心中充满了迷茫。于是我开始自己查资料、看往年的比赛视频,逐渐深入了解了比赛的内容和形式。相对于专业竞赛来说,我深刻感受到创新创业类比赛更注重对参赛者综合素养的考察和锻炼,便更加坚定了参赛的决心。因此,我决定在大一先加入别人的团队,通过‘打杂’的方式熟悉备赛过程并积累经验,为大二担任项目负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2023级项目成员何乔也早早就与赛事结缘:“早在2023年12月,我就以观摩成员的身份跟随学院团队前往天津,见证了陈奕璇学长‘地巡科技’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斩获国银的精彩表现,这也成为了我创赛生涯的重要开端。然而,在我真正开始负责项目时,却依旧遇到了重重阻力。‘智隼科技’项目与学院甚至全校大多数已经成熟的项目截然不同,初创时并没有完整的商业计划和可行的项目阐述,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选择产品应用场景的过程痛苦而折磨,我们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和指导老师、学长深夜讨论无数次,尝试过APP、矿山巡检等方向,却都被指出有严重的逻辑问题。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才‘不安’地确定了‘智慧工地’这一应用领域。”2021级项目成员陈楷夫在采访时说道:“在我初入大学时,对挑战杯、互联网+等高含金量比赛充满憧憬。在大一下学期,我开始规划参加这些比赛,并在程卓老师的推荐下加入了团队。然而,那时的我对这类比赛的认识还停留在准备材料的层面上,甚至一度认为它们只是PPT比赛,而且在修改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本科生能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学长毫无保留地分享与自身的探索中,我才发现它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汗水。尽管在获奖团队中并未承担主要工作,但我仍旧对比赛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在其中去体验,去不断成长。”

但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埋头苦干成功地打开局面。何乔在采访中说到说道:“我们团队前往多个工地和厂房洽谈合作,不断在各种比赛中路演项目,希望能获得外部融资。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主动联系辅导老师,与他们沟通项目改进方向。程老师也让我参加他们的线下组会,提前学习机器学习知识。通过不断努力,我们逐渐找到了项目的亮点,成功破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打磨了创赛项目,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陈楷夫也谈道:“大二上学期,我迎来了担任负责人的机会。在与程卓老师和黄田野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我萌生了一个创新的想法。程卓老师曾做过一个海上钻井平台救援平台项目,我们决定将其中的思维和技术内核应用到地质领域更传统的场景中,用新技术解决传统场景的难题。这个想法成为‘定能安芯’团队的起源,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智慧矿山’的大背景下,我们致力于用高精度、全区域、多功能的矿区安全系统保障每一位矿区工人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迷茫,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比赛中。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打破传统束缚,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果。”


征途漫漫,道阻且长,在不断应战中悄然成长




在创新创业的征途中,挑战与磨砺是成长所不可避免的。陈楷夫在采访中表示:“在比赛中,我带领团队面临了许多挑战。首要的是,将不同背景的成员凝聚起来共同撰写专利和完成从未涉足的任务,这需要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其次,将我们的成果展示给评委和观众时,我们也遇到了困难。一遍遍修改PPT和讲稿,作为路演人,我经常熬夜到深夜背诵。同时,学业与比赛的冲突也让我倍感压力,我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为应对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个庞大的问题库,这无疑增加了准备比赛的难度。”郭翰林也提到,“准备创赛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打持久战’。从最初对商业计划书一无所知的新手,到能够站在省赛舞台上从容不迫地展示,项目经历了许多挑战。PPT从初稿到最终版,守着空荡荡的教室,历经了数十上百次的修改,为了获取一张关键的图片素材,团队甚至不惜乘坐一整夜的火车。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努力。”

关关难过关关过,回看备赛过程他们发现在这些困难和磨砺中自己也在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何乔说道:“进入省赛后,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挑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评委导师,一遍遍地路演、答辩和交流问题,但我们依然坚持下来。最终,我们连续两年在此比赛中拿下湖北省金奖,成为继‘地巡科技’之后第二个有望站上全国总决赛舞台的本科生项目。这段经历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郭翰林同样表示:“在准备创赛的过程中,团队不断成长。从最初遇到问题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团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的修改和打磨,都让PPT更加完善,也让团队的答辩更加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学会了‘外部开源,内部节流’的必修课,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协作和沟通。这些经历不仅让团队在创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为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往,逐梦未来,感谢师恩携手共铸辉煌




回望科创赛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离不开自己的勇敢逐梦更离不开学院老师们的大力支持。陈楷夫表示:“回顾我的创赛历程,我收获颇丰。在个人能力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作为团队领导者管理团队和对接资源,并打开了从知识到创新再到产业化的更高视野。在成果上,我在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三项大赛中均获得了国家银奖,发表了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在此过程中,我非常感谢程卓老师、黄田野老师、沈传波老师、王亮清老师以及吴迪书记、丁钰峰老师、杜育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挑战杯国赛的前一天,吴书记风尘仆仆地从武汉到西安,与丁老师一起在几个小时内把我们的问题、路演都给我们再过了一遍。未来,我希望进入华科光电学院读研深造,计划从事光芯片的研究,争取能在这个新兴领域为国家做出科研创新与产业化的贡献。”何乔说道:“回顾整个创赛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配得感和决心的重要性。这些看似有些‘不要脸’的态度,却让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追求梦想。正是这些品质,让我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我要感谢程卓老师、陈奕璇学长、陈楷夫学长以及所有团队成员的支持与帮助。是你们的陪伴与鼓励,让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智隼科技’定能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截至目前,2024年的系列赛事已经接近尾声,总结回顾参赛经验的同时,团队也已经瞄准2025年的比赛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项目指导老师程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学院将创赛训练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使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们脱颖而出。这个过程中,大家能够跳出专业知识固有框架,以人类社会需求、国家战略方向、行业发展趋势的视角审视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的价值,将专业竞赛成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科研训练学术成果重构为更具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是我们学院创赛团队近几年虽多以本科生为核心,但团队自驱力强,自有成果丰富的原因。相信在创新创业训练中获得的产品思维、商业逻辑、创新方法、拼搏精神将引领大家在专业领域大放异彩。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通过创赛训练实现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道固远,笃行可至

事虽巨,坚为必成

在科技之路上,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以梦想为帆,以智慧为舵

在广阔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愿每一位机电学子都能在科技之路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小电鸡媒体中心

图文来自于团队

文案编辑|王星宇

责任编辑|瞿鸿旺

实习编辑|任怡萱

审核|丁钰峰 石雯源

#点个“”和“在看”再走吧#

地大机电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