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段修栋,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流控单细胞分析技术。自2015年,他在以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为特色的地大沉浸了九年之久。
在学术科研方面,他秉承攀登精神,前后发表SCI(T1,TOP)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4篇,T2论文2篇,T3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他注重全面发展,曾荣获湖北省飞盘锦标赛季军,地大研究生篮球赛冠军,湖北省创青春、挑战杯大赛铜奖2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4次,前往韩国汉阳大学访学,获伦敦大学学院(QS全球前10)全额奖学金。
明德:心系国防,投身公益
矢志国防终不悔,绿色军营献青春。高中毕业时,段修栋毅然携笔从戎,加入了国防生队伍。从分列式的排头兵,到入选体能特训队,每一天早晚不休的训练,每一处酸痛流血的身体,换来每一次考核全优的成绩。凭借过硬的体能素养和优异表现,他荣获“优秀国防生”称号,被授予一等校长奖章,并在华中地区国防生暑期基地化集训中被评为军事训练优秀个人;而后作为新生军训教官,将强军梦、中国梦付诸实践,切实弘扬爱国强军精神,驻训方阵荣获分列式第一名。
四年的国防生经历,培养了他正直的作风,锻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历经半年的封闭训练以及比赛的层层淘汰,在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中获得第四名,并志愿加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被国家应急管理部授予“全国骨干社会应急力量”称号。疫情期间,作为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志愿者,在海拔4000+高原恶劣环境中,风餐露宿,坚持日工作10h+,累计观测、记录和研究野生动物700余只,身体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博士期间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围绕“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主题,聚焦“思想赋能、组织赋能、科研赋能”,以学院“我的大学我的成长季”为依托,形成了“本-硕-博”党员成长经验分享常态化机制;通过开展“前沿科技论坛”、“年终学术成果比一比”等系列活动,全面增进学科间相互交流,支部成员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4篇,获批专利10项。近年来,支部荣获校“先进学生党支部”,1人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3人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治学:学有所长,兼容并包
五年前,在机器制造的实践课程中,段修栋发现使用锯床手动进料和加工圆钢材料存在效率低下和浪费的问题,并由此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基于普通锯床的定长自动进料装置。该装置采用了平行四杆机构和V形块夹紧,实现了多根杆同时输送和定长自动进料。该项目发表了1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并授权了2项发明专利。这个创造性思考的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他探索求知的强烈意愿。他的学术之路由此启航。
跨专业保研至有“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之称的体育学院后,在原院长董范教授的支持下,他积极将机械和体育工程进行跨学科融合,在户外运动领域大胆尝试,做出了例如一体式冰锥组件、模块组合式绳索保护器,动态包裹的快拆式战术背心等多项创新设计,获得老师、从业者的广泛认可。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湖北省创青春、挑战杯大赛铜奖2次,参与编写专著1篇,提前1年完成硕士学业。
摒却舒适自升华,遍经苦寒酝花香。他勇敢地跳出舒适圈,跨学院提前攻博,继续攀登学术的高峰。他研究的课题--微流控,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将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复杂的生化处理程序集成到微芯片中。面对相关知识匮乏的挑战,像登山者一样,他以坚韧的特质在学术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从0开始,阅读前沿文献,学习实验技能,提炼研究问题,梳理研究思路,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和探索,前后发表SCI(T1,TOP)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4篇,T2论文2篇,T3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共7项。
导师宋潮龙教授在科研指导上一直鼓励他打开国际视野,开展前沿研究,就像攀登不仅仅是征服山峰,还要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感悟不同的壮丽景色。他在全国、国际顶尖会议中累计作报告4次,积极展示,虚心交流;在机电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赴韩国汉阳大学(Top 5 in Korea)交流访学,观世界之大而知小我,不断开拓学术眼界,锤炼创新思维。2024年,经过筛选,他斩获伦敦大学学院(QS排名全球前10)全额访问奖学金。
笃行:下海登极,勇于攀登
自2015年本科录取以来,段修栋在以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为特色的地大沉浸了九年之久,“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润物无声般地与其产生了深刻的连接和共鸣,他深深地感受到生命即是一场探险与攀登。
课余时间他广泛尝试,全面发展,获湖北省飞盘锦标赛季军,地大研究生篮球赛冠军,PADI进阶潜水员,国家中级户外指导员等;作为昆山市、武汉市等市级运动会项目负责人,其组织的全民健身运动和户外运动活动,有超过1000名群众参与其中,获得了广泛的媒体报道;作为营地导师,他累计到访西安、厦门、深圳、惠州、杭州5个城市,与700余名青少年一起吃住行学,点燃智慧,蕴泽人格。
在过去的2020年8月,他登顶海拔5355米的四姑娘山。如今,站在山脚的大本营,他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登上学术和人生的高峰。
EN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研工部官方微信平台-
来源|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校研究生会
排版|冯柯欣 袁林
投稿邮箱:cugyjshx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