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
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2024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2024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202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4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2日04版)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
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
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
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来源丨中国文明网
编辑丨朝鲁门
初审丨白 灵
终审丨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