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黄帝内经》
春天,正是「护生」的季节,一切都在萌生,孕育。养生本就是要顺应天时的,吃太多肉,有悖于春天「生」的本意。
因此有立春之后七不碰之说,是哪7不碰呢,一起来看看。
不碰辛辣刺激食物
冬天我们为御寒都吃的比较多,吃肉、吃热性的食物比较多,所以一冬天积攒下来的火气往往不小。
如果在北方,还要烧暖气、火炕,若家里人不知调理,到了春天非常容易上火。这个“火”实际上就是冬天积攒下来的,来源于食物以及外界的火气,遇到春天少阳出升,其气在身体中发作。
这也是春天大人小孩易生病的内因,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在饮食上注意。
春天不建议吃羊肉
羊肉属于发物,性温。中医讲春天属木,本就是一个生发,生长的季节,如果再吃一些羊肉,特别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实热的表现。
春天不吃鸡肉
中医认为:鸡,属于东方木畜,有风木之性,像风一样,有动的性质,有发散的性质,能煽动人体的阳气。
鸡的好动是它极大的特性,徐文兵说它比羊肉还要热,现代人身体常常有虚火,吃了鸡肉,很容易就动风生热,煽动肝火。
如果有湿疹,有咳嗽等老病根,也很容易被煽动出来。
春少吃酸,多吃甘
酸为肝之味,春与肝气通,食酸本可助肝,但若春季食酸过多,易导致肝木过盛,克伐脾土,影响脾胃功能。此外,酸有收敛、固涩之性,过食酸会影响气机运行,不利于气机升发。
正如《素问》言:“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而甘为脾之味,甘能补能和能缓,食甘既可缓肝气,又可补益脾胃。
“春吃甘,病不沾”,春季应少吃酸味食品,适量增加甘味食物(比如枸杞、大枣、蜂蜜)的摄入,以补养脾胃。
立春后不吃寒凉食物
冰镇饮料或生冷食物易伤脾胃阳气。此时人体如同初生嫩芽,过早接触寒凉之物,容易导致腹泻、消化不良。
春天要注意少吃寒凉、油腻、难消化的食品。
春不吃发物
春容易上火,所以,此时不宜多吃荔枝、龙眼、榴莲等性热的水果,少吃咖喱、辣椒、胡椒、花椒等辛辣助火的食物。
菊花、苦瓜、苦丁茶等苦味食物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当食用可以去去火。
入春少吃腌制品
立春后就不太适合吃腌制的食物,腌制食物味道重,对于一些喜好重口味,好吃咸食的人来说,是很美味。
不过很多腌制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含有亚硝酸盐,不利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会增加人体肝脏的负担。
适合春季吃的食物
性温味甘的食物必然选择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
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
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
黄豆芽,老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要吃芽,近年发现豆芽中含有一种干扰素诱生剂,能诱生干扰素,增加体内抗病毒的能力。
吃韭菜,韭菜可以长很多年。冬天营养回流根部,在北方的冻土里深埋一冬,一开春就顶着残雪长出苗来。
头一茬韭菜在越冬时得到了地气的充分滋养,初春时又最早受到天气的温煦,所以特别补人,还不容易上火。
吃荠菜,春季正是各种野菜旺盛生长之时,荠菜不仅口感独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的功效,非常适合在春季食用,帮助身体排除冬季积累的毒素,迎接新的一年。
荠菜的食用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
野菜生长在郊外,污染少,营养丰富,清新可口,食用对身体有好处。此外,还有一定的抗病作用,所以应该不失时机地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