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秋意已浓。我们不由想起87年前,面对日军逼近南京城,二十多位勇敢的外籍人士留守至暗时刻的南京城,设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多难民的感人事迹。
为了感恩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外籍人士挺身而出,保护难民的大爱义举,今年我们将于11月16日(周六)上午举办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传媒学院10所在宁高校,每校10名学生共同参与现场徒步,重走南京安全区,走读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1937年11月,在日军即将进逼南京的态势下,仍有一部分西方人士决定留下来。他们不约而同提出仿效上海南市难民区的先例,在南京设立难民区的设想,希望帮助留在南京的难民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1937年11月17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魏特琳女士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Peck),建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域,以保护难民。同天下午5时30分,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美籍教师米尔斯、贝德士、斯迈思三人相约来到佩克家,就设立安全区问题与佩克进行商谈。
11月18日,米尔斯和贝德士等人积极联络各方人士,并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积极推进南京安全区的设立。22日下午5时,国际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了委员会起草的有关建立安全区的建议,并于当天通过美国大使馆电台发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再转交日本大使。29日下午,国际委员会成员在北平路中英文化协会召开会议,时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出席会议,当众宣布南京国际安全区成立。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委员会于1937年12月2日迁入宁海路5号办公。在积极同中日军事当局沟通、争取尽快获得双方承认的同时,委员会夜以继日全力筹设安全区。
国际委员会在筹建开始就明确将南京城内的西北部设定为安全区,该区域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南京城区面积的八分之一,其具体范围为:“东面:以中山路为界,从新街口至山西路交叉路口;北面:从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划线至西康路;西面:从上面提到的北界线向南至汉口路中段,再往东南划直线,直至上海路与汉中路交叉路口;南面:从汉中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起,至新街口起点止。”
12月8日,日军攻至南京近郊。当天,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公布了《告南京市民书》,告知市民可以进入安全区,国际安全区正式对难民开放。此后,大批市民和难民开始涌入安全区。南京大屠杀期间,安全区内25个难民收容所总计庇护了25万多难民,温暖了瑟瑟寒风中绝望的心。
欢迎大家积极踊跃报名。我们将提供徒步装备及和平纪念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2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