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名师 | 赖大仁:润物无声,师者仁心

教育   2024-11-06 11:07   江西  


从教40多年,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成为江西省教学名师和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3次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得主,这些构成了一位老教师的人生足迹。

作为一名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承载着师者仁心;润物无声的滋养,体现着教书育人的价值;守正创新的奉献,成就着宁静致远,点滴中凝聚的一个个平凡故事,正是一位普通老师的真实缩影。












赖大仁,男,1954年7月生,江西吉水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组评委,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第三、四、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全国第七、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曾任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197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81年参加全国高校“文学概论”教师进修班学习。40多年来一直坚持本科班教学,讲授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美学、文学评论写作等课程,任教《文学概论》课程曾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参加编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文艺批评学教程》等。在《光明日报》《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发表教学研究系列论文8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评为江西省教学名师、省模范教师,2006年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当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等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其中获“优秀”等级结项3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5项。出版《文学批评形态论》《魂归何处——贾平凹论》《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当代文学理论观念的嬗变与创新》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发表论文和文艺评论28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等转载10多篇。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3项,省级社科成果奖10多项。2008年评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2年评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






 严谨治学,守正创新

近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指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赖大仁在会上发言,阐述了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问题的思考”,这是他数十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种体现。


(第一排右起第三位为赖大仁)


早在1981年参加全国高校“文学概论”教师进修班学习时,赖大仁就萌生了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想法。在这次进修班上,李泽厚先生讲授了马克思1844年手稿美学思想以及文学理论问题相关课程,他颇感新鲜,于是跑到新华书店购入了刘丕坤翻译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此时读不太懂,但还是感到有所收获。此次进修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倍增,他从图书馆借来《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列宁《哲学笔记》,埋头苦读。后来,选择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也正是因为当时人大中文系的马列文论研究在全国影响很大,契合他的求学愿望。到了1986年,赖大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他深受陆贵山、周忠厚和蒋培坤等老师的马列文论课程启发,加之前期的研究兴趣使然,再次系统学习了一批马列文论著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思考。

如今,赖大仁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发表的长篇论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路径与阐释路线》具有较大学术反响;论文《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获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获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面对这些已有成果,他也只是淡然表示“我的马文论研究做得不够,比前辈和同辈学者差得很远”。


(2023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目录)

(2013年11月,赖大仁获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赖大仁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以及当代文论研究。他说:“我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以及对当代文学发展趋向的关注相关联的。”在参加文学概论进修班学习后,他不再局限于过去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和观点,转而开始关注当下的现实发展和文学变革,并且尝试进行自己的思考探索。198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他对新时期文学发展与文学理论观念变革问题继续保持关注,经过两年的学习思考,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发表《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再认识》论文,随后在导师陈传才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题为《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与重建》的硕士论文。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回到江西师大任教,把硕士论文中讨论到的当代文论观念变革问题,逐一扩展、钻研撰写成系列学术论文发表,主要围绕着“文学本体论”“文学主体论”“文学价值论”以及“文学文本论”“文学接受论”等理论问题展开探讨,然后形成三万多字的《当代文艺学体系论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随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反响。


(1995年9月,赖大仁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对当代文论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后,近年来,他将学术目光投向了当代文论学术史的观照和反思。日前,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结项情况公示,赖大仁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40年文学理论问题论争研究与文献整理”(项目批准号:19AZW002)鉴定为“优秀”等级。该课题2019年获批立项,六年深耕,他紧紧围绕当代文论学术史方面的研究,把新时期以来一些重要文学理论问题论争,放到当代文学学术史视野中来,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可以看出,他多年来以关注和研究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主,适当关注前沿性学术热点为辅。对于这一研究思路的选择,他表示:“所谓前沿性学术问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时代变革发展,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现象,以及许多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它们便成为前沿性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原本是某个学科领域里面的基本问题,但在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和历史语境中,它遇到了新的现实挑战,那么它也就成为前沿性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研究和回答。比如文学本体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主体论等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在不断以各种话语方式被学者讨论。我认为,在当代文论研究中,这两种情况都有,都值得关注和研究,都同样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二者不应偏废。”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


潜心教学,教研相长

赖大仁作为专业教师始终重视课堂教学,坚持把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统一起来。纵观他的专业工作历程,不论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还是始终关注当代文艺理论问题,无不浸润着他对“教师以教学为天职和本分”的初心坚守。

1977年底,赖大仁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分配在文艺理论教研室教文学概论课程。“那个时候作为青年教师也没有很自觉的学术研究意识和目标,当时只有一种朴素的想法,既然要教文学概论课程,那就自己先把这些文学理论问题搞懂,才能够把这门课程教好。”凭借着这份朴素的初心,他从教好文学理论课程开始,重新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除了认真细致地钻研当时使用的蔡仪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之外,他还把当时图书馆能找到的各种文学理论教材都找来参考,包括1950年代苏联专家编著的教材和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在参考各种教材的基础上,他仔细地备课、认真地讲课,同时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直到去人大读研,他已经教了五六年文学概论课程。


(赖大仁工作照)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教这门课程,并且主要使用蔡仪、以群等主编的教材,赖大仁在努力去理解和讲授教材的内容观点之外,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困惑。随后经过进修班的学习,他逐渐产生更为明确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教文学理论课程,不能只是埋头按照教材内容和观点讲,应当结合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当代文学观念变革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和理论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修回校以后,他自觉加强了这方面的思考,努力把这些新东西运用到教学之中,希望这门晦涩难懂的《文学概论》课程能够得到学生喜爱。


(2004年9月,赖大仁获“江西省教学名师奖”)


赖大仁198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学校任教,领导要他承担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学任务。于是就和当初讲授《文学概论》课程一样,他又一头扎进了系统、深入地研读马列文论著作的工作中,他反复研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写作和发表了《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以及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美学的论文,然后逐渐扩展到对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论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

科研反哺教学的另一方面,是参与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在陆贵山等老师的提携鼓励下,他参与了《马列文论导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等教材编著工作。他还参加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编著工作,作为该课题组成员完成了教材第2章编写,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这些重点教材的编著经历,使他的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学不断得到提高。


(第一排右起第四位为赖大仁)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赖大仁一方面坚持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关注当代文学发展趋向,经常阅读文学经典和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积极参与当代作家创作和文学作品的评论,以及参加文学界的各种评奖活动等。在课程教学中,他密切联系当代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来进行分析阐释,既使理论课程不那么枯燥,同时也引导学生联系文学现实来理解和思考所学的理论问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起到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增强文学评论能力的作用。


(2003年11月,赖大仁的论文《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的思考》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

(2015年,赖大仁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回顾自己走过的学术道路,从最初的文学理论研究、马文论研究到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他觉得都不是自己事先选择和有意计划的,而是随着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的需要慢慢做起来的。先是为了把课程教好,再从课程教学中摸索出一些问题,并且联系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变革发展的实际进行探讨,逐渐走出了一条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相互促进的专业道路。


仁心育人,润物无声

“师者,明德惟馨,因仁而贵,因仁而初心如磐。”赖大仁从教40多年躬耕不辍,他始终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职业追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本分,再误不能误教学,再亏不能亏学生。这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境界。我愿为此而努力。”

赖大仁自2002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招收指导博士生6人,均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起,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指导博士生16人,现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4人,2人在读;1995年起,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招收指导硕士生46人,全部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招收指导在职研究生8人,全部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赖大仁和学生合影)


赖大仁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一理念深以为然,他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持续塑造着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保护着学生丰沛的研究兴趣、鼓励着学生坚持理想的勇气。他指导的博士生屈冬和周莉莉在读博之前,都是外语专业学习背景并且是外语专业高校教师,他根据学生专业特长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当代西方文论专题研究,将攻读学位与专业工作结合起来。他经常跟学生共同研讨,他记得很清楚,屈冬读博那几年总是在名达楼文艺理论教研室外的楼梯“堵”他,等他上完课以后跟着到工作室讨论问题,这也迫使他一起去思考、探究,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屈冬的博士学位论文《哈罗德·布鲁姆“新审美”批评研究》,获评为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周莉莉的博士学位论文《韦恩·布斯小说伦理学研究》,获评为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周莉莉曾在其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的论文从选题到构思,从开题到定稿,从段落的逻辑到语言的流畅,都融入了赖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悉心教导。老师对学术的认真态度、对学生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指引了我以后做科研、做老师应该朝之奋斗的方向。”


(赖大仁指导的屈冬博士学位论文《哈罗德·布鲁姆“新审美”批评研究》,获评为2017年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赖大仁指导的周莉莉博士学位论文《韦恩·布斯小说伦理学研究》,获评为2019年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多年来,赖大仁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逐一建立了学习档案,既有每个学生的电子文档,也备有专门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每个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学生的读书笔记、往来邮件、回答问题情况,以及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记录等等。这些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指导意见,能够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赖大仁在名达楼教师工作室)


文学是“人学”,从“人学”的意义来理解文学,探究文学的意义价值与功能,是赖大仁在严谨治学和潜心育人两个维度始终不变的理念追求。“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他毕业留校任教以后,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从文学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教书育人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坦然面对,不懈努力。他也想把这种理念追求传递给学生,努力通过借鉴转“知”为“智”的哲学理念,不断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的意义价值,坚定文学信仰,进而理解社会与人生的丰富意义,不断涵养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也是他带给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年井冈学者苏勇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求学阶段均在赖大仁门下,他曾说:“赖大仁先生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我许多关怀和帮助。在学术上,先生对我启发很大。先生的学术领域,我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批评形态学、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当代文艺理论问题研究。这三大领域对于我的研究既有方法论的启示,也有价值观的引领,我的专著《解构批评的形态与价值》就是在先生的批评形态学和人学价值论的启发下完成的。先生尽管没有太多精力将他的主张用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但他对于文艺本体、本质、性质、价值等的相关论述对我影响深远。”


传承发展,宁静致远

近年来,在国家推动新文科建设这一宏观战略背景下,在江西师范大学致力于积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力求实现“双一流”突破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秉持优势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理念,在学科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学科作为江西省高校“八五”至“十三五”重点学科,2017年、2021年两度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现已成长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全国四星级学科。经过长期积累和建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大先生”之引领——20世纪如胡先骕、王易、姚名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名师,而21世纪的新篇章则正是由傅修延、赖大仁等赓续中文学科传统的“后辈人”所书写。

赖大仁在1996年11月至2012年7月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带领学科团队申报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申报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申报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申报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申报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2012年);申报获得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在以“赓续历史传统,书写后辈新篇——江西师大中文学科的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校史院史讲座中,赖大仁表示,作为中文学科的“后辈人”,管理者应当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注重学术积累;教师应当从“修身、治学、教书、育人”四方面培育和践行中文学科优良的师德风范;学生要从“学为好人、志存高远、知行合一”三个方面传承发扬好中文学科的求学精神。


(赖大仁在以“赓续历史传统,书写后辈新篇——江西师大中文学科的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校史院史讲座)


近年来,赖大仁作为老教师仍然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2017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申报并获得了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潜力发展学科层次,2017-2021);2021年,参与申报并获得了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层次,2021-2025),为该学科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2022年11月,赖大仁参加江西师范大学省一流学科建设“揭榜挂帅”项目推进会暨“新时代文学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高层论坛)


40多年前,赖大仁留校做了一名大学老师,那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分量和意义,他只是觉得,自己热爱读书,能够留在大学里教书,同时又有机会尽情地读书,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40多年来,作为一名江西师范大学的“中文人”,在这片改革与创新激荡交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精神血脉不断传承。时代变迁,学生轮换,不变的是“师者仁心”的信念,“润物无声”的坚持,“宁静致远”的追求。


(赖大仁近期生活照)


“立教之道,弘扬为要。”正如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加文所言,“斯文在兹,一辈子究专学,成就为大先生”,青年人才要以傅修延、赖大仁、方志远等名家名师做榜样,立德修身,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 点击下列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

师大er专属·桂花絮语

今日《江西日报》:江西师范大学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江西日报专访吴永明: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记者 | 李雅茹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值班编辑 | 夏晨冉

责任编辑 | 刘依然 赖江华

审核 | 刘小明 曹琪 钟雪艳


我知道你在看


江西师范大学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