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父亲都是我的“学长”

教育   2024-12-08 17:01   江西  
   


风自青蓝湖畔吹来,带着历史的温度,拂过静湖垂柳。新与旧的更迭,父与子的传承,三代人的航船在同一地点鼓动风帆,驶向未来。

六十八年,从江西师范学院到江西师范大学,有这样三代人见证了她的成长,看着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看着她从青山湖走向瑶湖。

金秋九月,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新生曾梓豪来到了这个他无比熟悉的校园。原来,他的爷爷曾昭国与父亲曾奇也毕业于师大,不仅如此,曾昭国还曾是化学系的副教授、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曾梓豪爷爷曾昭国的毕业文凭)


(曾梓豪父亲曾奇的毕业证书)


(曾梓豪的新生录取通知书)


结缘之始

曾昭国出生在广东潮州,1956年由潮州市金山中学考入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是化学系的学生。



(曾昭国在江西师院校门前的留影)


曾昭国今年已经89岁,但是依旧精神饱满。他回忆起初入师大的故事,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我入学时,当时学校只有六系一科,我是化学系本科招生的第三届。”

毕业后,曾昭国选择了留在师大工作,从助教一路做到副教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实验室里,埋头科研……就这样他陪伴师大走过一年又一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师大。

曾昭国回忆起他在师大的工作经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的时候,“大约是1962年吧,我担任了郭仲熙(时任化学系主任)的助手,协助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这期间,他们从蓖蔴油中提取癸二酸,并将其转化成癸二酰氯,再利用癸二酰氯和癸二胺经过界面缩聚制得尼龙-1010。这篇论文于1964年发表在《科学与教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前身)。每当涉及到这些专业知识,他就化身一个可亲的老学者孜孜不倦地教导他的学生。

你走过的每一段路,我都曾留下足迹。20世纪70年代初,曾昭国亲身经历了学校“拿山行返”这一历史时期。“当时我在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曾在1969年迁往井冈山,并更名为井冈山大学)给第一届工农兵授课,大部分学生基础差,除了正常上课还要给他们补课。到后来72年就随校回到南昌继续搞科研。”


(实验室里的曾昭国)


“当时为新校区选址,我作为民主人士也参加了瑶湖校区的勘察”,曾昭国回想起当时的瑶湖校区,那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这里已绿树成荫,人声鼎沸。“我有时也会去那里走走,”他说道。


与师大共成长

他从父亲手中接过赓续师大精神的接力棒,不知不觉间也影响着自己儿子的选择。得知儿子也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后,他感叹道:“我感到比较意外,志愿是他自己要填的,他小时候在师大附小读过书,爷爷和爸爸都是师大的,对师大有一种情怀吧。”

他就是曾奇,曾昭国的儿子,曾梓豪的父亲,是师大教育传播系87级的学生。

曾奇自小生活在青山湖校区的校园里,这使他对师大充满了亲切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师大,尽管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的年代。“我们那个时候填志愿并不是像现在一样知道分数后才填志愿,出于对师大的熟悉,我首先填了师大。”曾奇说道。最终,他以超过当年录取分数线27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被师大录取。


(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照片)


曾昭国夫妻用行动诠释教育,以身作则,深深影响着曾奇的成长。“在其他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曾奇吃完饭就开始看书学习。”在曾奇小时候,曾昭国会给他出智力和算术题目,接受良好的早教,使他在同龄的孩子中脱颖而出。


(曾昭国和曾奇合影)


回忆起在师大的生活,曾奇最怀念的是幼时与自然为伴的时光。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他对师大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会在校园里开辟的农田种菜、嬉戏;在酷暑时分,在水塘里游泳、捉鱼……这些构成了他幼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曾梓豪来到师大,作为家中晚辈的他又添上了“学弟”这一重身份。“因为爷爷已经非常优秀了,我能做的只有把我每一分每一秒,争取向爷爷靠齐,不让家里人失望吧。”当被问到未来期望时,他说道。


(曾梓豪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校门前)


三代师大人的筑梦之旅


青山一道同风雨,六十八载情悠悠。三代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师大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一代代师大学子与师大并肩同行,又各奔东西,与师大的情缘却仍在滋长,她的美由每一位学子共同执笔书写。


END


☟点击下列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获奖+5

我想在师大看看你

12月7日来师大正大广场看摄影展!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图片 | 均来自受访者

大通社记者 | 张宏秋 占贤烨 李雅茹

值班编辑 | 周启璇

责任编辑 | 刘依然 赖江华

审核 | 刘小明 曹琪 钟雪艳

我知道你在看


江西师范大学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