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棵虬枝盘曲的枫香树,三两幢白墙黛瓦的小洋房,整齐的竹篱笆,生机勃勃的小菜园……1月8日,顶着轻轻柔柔的山风,行走在罗田镇马头社区燕湾院子,烟光日影浮动于疏枝繁叶之间,几位老人站在一棵枫香树下,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你一句我一嘴地讨论着院子四周展现乡风民俗、感恩奋进、法治文化等内容的墙体画,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这,仅仅是罗田镇充分利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源,用文化赋能,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一个缩影。
以文塑形
让山旮旯里的院子都“内外兼修”
“以前,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生活配套功能不全。”年逾七旬的杨秀福提起用坪传统村落的“变脸”,感慨良多:近几年,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黄甲大院为原点的用坪传统村落逐渐恢复生机。
不仅仅是金黄甲大院,目前,罗田镇已打造了较场坝院子、燕湾院子、跳蹬桥院子、卡门院子等多个“开窗看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美丽农家院落,让村民感受“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乡村生活,让每个山旮旯里的院子都“内外兼修”。
同时,为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形象,以文化墙、《村民公约》等为切入点,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庭院“小美”助力小山村“大美”。
“环境要整洁,码放要有形……助人为乐好,宽厚感情增……”杨秀福指着挂在墙上的《村民公约》“顺口溜”对记者说,现在,邻里之间吵架斗嘴的少了,婆媳之间不和谐的声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以文兴业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含金量”
为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罗田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
通过大力发展果树、药材、烤烟等绿色产业,将荒山坡地“盘活”:发展高山大米2万亩、高山蔬菜2000亩、高山水果2200亩、中药材1350亩、仿野生石斛特色产业近100万丛、提前建成“万担烤烟镇”。并通过深度挖掘“贡米文化”“石斛文化”等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以文兴业,积极开发罗田石斛、罗田大米、金丝皇菊等旅游商品,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助力乡村振兴。上千户村民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文铸魂
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罗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同频共振,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该镇依托全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挖掘展示特有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定期对金黄甲大院、普济桥、石钟坝院子等文物古迹开展排危修缮,守好文化根脉;建成罗田镇乡情陈列长廊、天生社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和罗田历史文化浮雕墙。
同时,为彰显发展“特质”,花大力气举办“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耕读文化节及“清凉一夏 畅享时光”等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文化活动,滋养文明幸福花;通过拍摄《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MV,推介罗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好山好水;邀请区内知名书法家书写“普济入画 桃源似梦”在天然岩石上进行文化植入;将儒家文化、教学文化、历史文化、公益文化等植入长堰村郎家河院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编纂《中国传统村落——罗田镇用坪村志》,梳理文化遗存,构建文化图谱,传承乡土历史文化血脉。通过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图文|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刘冬生
编辑|刘欢欢
来源|看万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