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应因“村”制宜

财富   2025-01-01 23:32   北京  
干净整洁的街道、能跳舞的小广场、不再露天的厕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笔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有些地方在环境变得整洁的同时,似乎失去了些生活气息——“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
其实,村民长久以来饲养家禽是有其合理性的。他们利用剩饭剩菜喂养鸡鸭,产生粪便又可以用来堆肥种菜,既环保无污染,又能给村民增加一份收入。
之所以会出现“村中不闻鸡鸣”的情况,还是因为个别地方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过于急切,看到别的地方环境整治标准很高,便急于模仿,却忽视了本村的实际情况,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进一步提醒我们,环境整治中应该听取村民需求,综合考虑,因“村”制宜。比如养鸡养鸭一事,就可合理引导,让村民开辟专属小菜园,对家禽进行圈养,既能让村庄干净整洁,还能保留村民传统生活习惯。
环境整治不应要求所有村庄达到统一的标准。村村都有不同的条件,各村可以根据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保留住自己村庄的原始风貌,来改善自己村庄的环境。例如:兰陵县某村将田园风光与山村特色有机结合,根据自己村里有坑塘的情况,在改造过程中建起了水车,实现了坑塘闲置地再利用,成为村中一景。
此外,还可以组织老百姓到治理比较好的示范村去参观体验。好环境,谁都爱,相信村民回来后,都会自发去维护村庄环境。村民理解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也能减少整治过程中的阻力,更能降低后期管护成本。
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与村民生活习惯严重不符、群众反响强烈的硬性要求和标准,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美丽乡村”一定得是“农民眼里的美”,农村环境整治因“村”制宜,贴近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更好留住乡村风貌,打造出充满乡情味和烟火气的村落。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