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萃取”内容中如何讲题-选题 进阶地学习知识

教育   2024-11-12 18:31   福建  

【写在前面的絮语】

最近,给一些地区进行教师培训,原打算是讲“教、学、评”一体化内容的,毕竟,“教、学、评”一体化更加学术化,讲它显得比较…,但随着对不同地区一线教学的深入了解,越来越感觉到一线教学中用“试题”代替教学设计是常态,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试题的应用挺好,但站在教学研究的视角看,大多数教师的“试题能力”不足。所以,研究试题,提高“试题能力”很有必要。笔者关注知识、认识进阶很多年,对于试题的认识也是不断提升的。

关于“试题能力”的提法,我在专著中和公众号文章有说明(作业探索10‖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试题能力”),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些教师的高三复习课,没有实现从“做题”到“做事”的转变。试题的选择就在一两个层次上来回打转,没有通过试题达到知识、认识的进阶。基于此,今天就用讲座中用的其中一个点——“萃取”为例,讲讲怎么讲题-选好题的故事,此“故事”不只是故事,蕴含着学科的“试题能力”。

“萃取”内容中如何讲题-选题  进阶地学习知识

新版人教版教材中,必修教材的正文中已经没有“萃取”内容,仅在第二册教材p106的第5题习题中出现了用“含I2溶液”提取碘,得到“I2的CCl4溶液”,也就是说,“萃取”内容没有出现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在《有机化学基础》中有“萃取”内容及萃取装置,但内容比较精炼。鲁科版第二册在微项目“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溴”的“方法导引”中呈现了“萃取与分液”,并在“拓展视野”中呈现了“反萃取”方法。

基于现在教材的内容呈现,教学中如果没有应对的方法,学生对萃取、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方法的认识一定不深刻。今天仅谈谈高三怎么做,让学生的知识、认识进阶地增长起来。

对于高三教学,萃取、重结晶、蒸馏等提纯方法的识别不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难点在于当考试变换角度呈现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精心选择习题,进阶地引导学生学习该内容。

一、上课开始测试用题

上课开始,我会用下面这个曾经改编的试题,测查学生对萃取知识的理解程度。该试题就是教材萃取方法的再现,只不过将分液漏斗换成了试管,增加了学生对于萃取方法的识别难度而已。之所以用这个试题而不用有分液漏斗的试题,原因就是没有分液漏斗这个提示性装置,学生是否还能识别出这是“萃取”。如果用教材1-8萃取图,相当于提示学生识别问题的角度了。从学科能力指标看,用试管呈现该内容,学科能力达到第二层次水平“2-1概括关联”,而用分液漏斗呈现同样内容,达到第一层次水平“1-2辨识回忆”。也就是说,教学中我们要有给“知识”包装、“换脸”的意识,这个轻微的改变,能测查出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关于学科能力指标,可以看今天第二篇文章)

二、课堂解决知识“为什么”(选针对性典型好题)

课堂测试的试题,测试萃取知识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发“为什么”的萃取知识。【追问】为什么碘水中加入CCl4,分层,上层颜色变浅,而下层颜色变深(分析解释事实)?这个事实学生是知道的,但这个事实背后蕴含的学科知识学生真懂吗?当我们请学生解释该现象的原因时,很多学生并不能从CCl4和水是否互溶、碘在水和CCl4溶解性对比、水和CCl4密度大小三个角度完整解释,常常会丢掉一些角度。在此,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再进行辨识训练,可以呈现笔者命制的如下试题:

解读:该试题是“反萃取”法,只不过试题的设问角度变化而已,是对萃取原理的识别和再迁移。要补充“反萃取”知识哈!

三、高考考什么(选针对性典型好题)

仅仅有了上面的试题,还不够,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我们来看看高考试题吧!看浙江和山东考题,浙江考题呈现了反萃取法,而山东考题是用萃取法分离离子的,这个工业上很有用,这些试题要让学生见(你得让学生看到“猪”长什么样子),都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典型试题。教师要有选择好题的眼光、视角,做到“心中有题”,做不到就选高考原题,高考题的质量一般都很好!

北京2015年高考曾经在二卷考过反常规的知识内容,试题见下面,该试题严格说并不属于萃取的方法,只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等性质,与萃取原理具有相似而已,但对萃取知识的理解深入程度,对该试题一些设问解决有帮助。

应该还有一些好的高考试题,笔者想不起来,这几年讲高三备考少,没有对高考试题进行分类,“藏题”能力减弱不少。

教学提醒:选必3第一章第四节中介绍了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教材的文字表达并没有显示出两种方法哪种更重要,只不过大多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教学中常以液—液萃取为复习巩固的重点,对固—液萃取的例子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因为教材中只有一句话。笔者认为:萃取这种分离提纯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实际生活、生产中固-液萃取的事例远比液—液萃取普遍得多,学生对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的生活经验也要比液—液萃取丰富得多。工业上固—液萃取的应用更广泛,应该重视选择一些相关试题,让学生见识“猪长什么样子”!

提醒:关于“反萃取”内容,可看明天的文章!后续还会有重结晶内容。

【题外话】如果您觉得上面讲的内容对您有用,欢迎分享到教学群。如果您做发言、讲座,借鉴该内容或提到笔者命制的试题,希望能注明源自“梅子化学”,哪怕您是批评文章个别观点不对,我也愿意与您一起探讨。个别人受公众号文章或发表文章启发,用了笔者的内容,却不提及,提醒您要有学术规范哈!已经有人和我反映过“偷偷用”的情况!

这里要郑重感谢一个专家(我推测是浙江的同行),在讲到卤代烃取代反应时,展示了“梅子化学”的一个问题,并且展示原文图片(见下图)。其实,人家不提也照样能讲这个问题,但人家标识了,就是对他人研究的尊重。这里感谢您!尽管我们连微信好友都不是,但估计彼此都知道,我在苏州人教社的会议中见过、网络听过您几次发言。我对人的长相记忆不同于一般人,很多时候一面大概率就记住了,相对于脸盲的人这似乎是个特长。我应该是在一个群里看到讲座稿的,这里还想说,群里分享他人讲座稿、视频时,一定要经过作者同意,群不同于私信,什么人都有,有人拿着别人的讲座稿获取利益,真让你“大开眼界”

向所有尊重学术规范的人致敬!!


C3H3化学
欢迎关注推广。为大家提供高考化学复习,高中化学教学等最值得参考的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