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国大印”作为见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标志性符号,曾与“国旗”“国歌”同行,它们共同见证了伟大新中国的诞生,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符号。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筹备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的常务委员会,秘书长为李维汉,副秘书长为余心清、齐燕铭等。
在筹备会为筹建新中国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刻制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印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当时,周恩来委托陈叔通邀请治印名家参与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治印事宜。但因陈叔通工作繁忙,齐燕铭副秘书长便为治印的筹划花费了更多的精力。齐燕铭邀请了国内治印名家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共同探讨,但只有张樾丞擅治铜印,所以刻制国印的重任就落在了张樾丞的肩上。
1949年8月19日,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张樾丞等14人出席。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政府印信的“型式”“字体”“质料”“字文”等印铸问题,同时修正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铸局组织条例”。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以合乎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印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随之被最终正式确定。
为了刻好国印,精于刻铜艺术并篆刻技艺卓绝的张樾丞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翻资料,找印谱,画出了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的印样。随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审阅。为了让群众都能看得懂,毛泽东最终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
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时,齐燕铭将镌铸中央人民政府暨所属各机构印信报告附设计说明上报,并预计中国人民印刷厂月底完成刊铸工作。同日早上,周恩来和毛泽东批示后,首批印信即交付刊铸。
国印最终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上午九时,并被使用。印玺为方形圆柄,国印实物印面边长9厘米、章体厚2.5厘米、柄长10.9厘米,使用质地坚硬耐磨的铜胎铸字。整体造型有气势,15个字的宋体印文搭配对称、严谨,印痕字迹隽秀清晰、美观大气。
在新中国诞生初期(1949年10月—1954年9月)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开国大印”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任命书均钤有开国大印,同时这枚国印也是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如今,开国大印被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馆内,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来源 | 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