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精神
笃行报国之志"
化学化工学院
主题团日系列教育活动
(第四期)
前言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老一辈化学家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化学化工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传承科学精神 笃行报国之志”主题团日系列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化院青年汲取榜样力量,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01
人物形象
陈家镛:从不摆架子的学术大家
陈家镛院士(1922—2019)
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品倾销,在小学五年级时,他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他在冶金技术上另辟蹊径,一生勇于创新,使我国冶金效率大大提高;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是学生心中平易近人的谆谆长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就是我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奠基人、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
02
事迹经历
01
实现化工技术新飞跃
虽“转攻”湿法冶金研究,但深知化学工程作为学科基础重要性的陈家镛始终没有放松对化学工程的探索与创新。他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学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为研究所开展化学工程学研究的基础。
1981年陈家镛首次提出环流反应器的分区模型,证实了分区分析的有效性。上世纪90年代,陈家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新的思路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大大推动了多相反应器模型化的研究工作。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陈家镛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决定开展抗生素新萃取体系和生物产品分离强化方面的研究,在青霉素、林可霉素、去甲基金霉素等抗生素的提取分离方面发现若干卓有成效的混合溶剂体系,在生物医药产品的提取分离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1962年,陈家镛(中)在东川与中试车间部分
工作人员合影
此外,陈家镛在材料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考虑到化工冶金所的学科基础及学科发展,陈家镛等人制定了“涂层复合粉末—超细粉末—陶瓷粉末”的制备和应用研发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协同攻坚,镍包铝粉、钴包碳化钨、镍包石墨粉、铝包空心玻璃球等复合粉末材料和镍粉、钴粉、铜粉、氧化物等超细粉末均研制成功,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
陈家镛经常教育青年要“学然后知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心存侥幸”。他谦虚谨慎、严格求实的作风是留给后辈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02
在海外工作始终心系祖国
青年时代,陈家镛留学海外,在科学知识、科研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博士后出站后,陈家镛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他不想留校教书,而是打算去企业工作,想更好地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毕竟科研教学与工业生产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回国后要面对的实践问题比较多,陈家镛最终选择离开伊利诺伊大学到美国杜邦公司去工作。
“陈先生在杜邦公司工作时始终心系祖国,1956年他携家人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决然和郭慕孙院士同船回国,全力投入到化冶所(过程工程所前身)的筹备工作中。”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锁江说。就在他们起程前的傍晚,家里却闯入了不速之客。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所谓调查员,借到他家访问之名,以挑衅的口气盘问:陈家镛是不是接触了美国的国家机密,要带什么东西回中国,为什么要回到中国去。面对一系列挑衅性的盘问,陈家镛和夫人刘蓉坦然地逐条回应,严正表明态度和决心:没有在美国从事机密的技术研究,此番全家一同回国。
为解决国防急需,陈家镛在我国最早利用湿法冶金的原理和技术开展金属粉体制备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适合不同需要的复合金属粉体,如镍包铝、钴包碳化钨、镍包石墨粉及铝包空心玻璃球等,解决了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
针对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问题,他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要求对湿法冶金用水要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对废渣要合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陈先生在六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个概念,更具有前瞻性。”张锁江强调。
陈家镛和夫人刘蓉及子女
03
一生践行科教融合
陈家镛一生践行科教融合的理念,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先后培养了34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
他对所有学生全心投入、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始终未变,始终坚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生以及学术后辈的心中,陈家镛是一位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的学术大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政昌在回忆与陈先生相识时表示,先生平易近人,具有“大家”风范。“他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后辈,他一生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爱国胸怀,是后辈学习的榜样。”沈政昌说道。
陈家镛的学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卢立柱说:“在我多年的科研和开发中始终得到先生的教诲,让我品尝着成功时的滋味;在我探索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总能得到先生的指点和激励,继续前行;是陈先生相信我,让我陪同他到加拿大和美国访问;当我因工受伤时,先生还亲自到家中看望。” “我们要学习陈先生高尚的品行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是笑容满面,毫无大学问家的架子。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祥的老者。在怀念他的同时,我们今后也要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谈了自己心中的陈家镛院士。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局长王笃金谈到,陈先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湿法冶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青年一辈可以从陈先生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家精神,秉承前辈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学风。”
陈家镛著作
03
活动掠影
2022硕4班第二团支部同学通过线上方式认真学习了陈家镛院士的事迹。陈家镛院士作为著名化工专家,他辛勤耕耘,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他坚持不懈,使我国的湿法冶金在很多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陈家镛先生一生都在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用科学家特有的一种非常纯粹的方式表达在自己的言行中,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同事、教育着学生,是真正的“大先生”。
通过学习陈院士的事迹,支部成员纷纷表示要学习和传承好陈家镛院士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和科学家精神,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排版丨陈艳楠
责编丨尹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