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精神
笃行报国之志
主题团日系列教育活动(第二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老一辈化学家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化学化工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传承科学精神 笃行报国之志”主题团日系列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化院青年汲取榜样力量,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袁翰青:心系家国、开创先河
——中国化学史与科学情报事业的奠基人
袁翰青院士(1905-1994)
袁翰青与化学的结缘源于一次化学实验。他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时,在当时罕见的中学实验室里上了一堂化学实验课:同学们在一块玻璃上面涂蜡,蜡上刻字,再在玻璃反面放个盘子,装进硫酸并加少许荧石,于是产生氟化氢,蜡被融化,玻璃上面就印上了字。那一次,他印在玻璃上的是“努力”二字。努力的袁翰青,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深造,学成归国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年,袁翰青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2年发表了"联苯的立体化学--光活性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联苯及其盐类的变旋作用"一文。他发现,在铜存在下,使1-碘-2,5-二甲氧基与1-硝基-2-溴-3-甲酯基苯进行缩合反应,然后对产物进行皂化,可制得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联苯。他研究了邻位上带有较大基团的光活性2'-硝基-6'-羧基-2,5-二甲氧基联苯的变旋作用,并用左旋的番木鳖碱、辛可宁或马钱子碱与这种联苯衍生物作用,制成它们的盐,经拆分后就可得到光活性的联苯衍生物,发现它的钠盐在水中的外消旋速率比游离酸在有机溶剂中的慢;以绝对乙醇为溶剂时,钠盐比游离酸容易消旋,从而发现了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
袁翰青以卓越的学识深入研究中国炼丹术和造纸术,为化学史注入独特的中国智慧,为后世科学发展铺路。
50年代,袁翰青开始进行化学史特别是中国化学史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尤其对炼丹术的研究较为深入。袁翰青认为,我国开始有炼丹术是很早的,据《史记》记载,战国时就有方士炼丹,但现存的最早的中国炼丹的著作则要算《周易参同契》,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因此,该书的作者魏伯阳应该是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炼丹家。从《周易参同契》的内容和魏伯阳所处的东汉时代背景,可以大体看出该书的意义。《易经》的思想具有辩证的动的观点,到了西汉末年,利用《易经》来预卜吉凶的所谓“谶纬说”大为流行,魏伯阳一面承袭了“谶纬说”,一面接受了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炼丹术。他认为易经、道家哲学和炼丹方术三者是统一的,因此就写出了三位一体的《周易参同契》,成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在这本书里,记述了中国最早的化学知识,例如汞容易和硫黄化合,生成硫化汞;黄金不易被氧化(“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等等。
袁翰青认为,晋朝的葛洪是一位更杰出的炼丹家,是中国炼丹术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不但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世界研究炼丹史的学者也很注意考证葛洪的生平和著作。据袁翰青考证,最可靠的文字资料是葛洪本人在《抱朴子外篇》一书里的自叙,加上《晋书》里的《葛洪传》。葛洪炼丹的基本理论是认为一切物质都可以变,这一点与现代化学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他认为,在诚心的要求和适当条件下,就可以变出最宝贵的仙丹和黄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炼丹时做了许多化学实验,制作了不少原始的实验仪器,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例如,他发现了“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指蓝铜矿或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把它涂在铁的表面,便呈现赤色,犹如铜的颜色一样。按现代的概念,就是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金属铜,葛洪在1500多年以前就具备这样的化学知识,确实属于化学界的先躯。
1940年前后,袁翰青奉命调往西北兰州,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到了甘肃科学教育馆以后,他把建馆宗旨确定为普及民众科学教育。到任后,他主要做了4件事:设立科学陈列厅、放映科技知识电影、举办通俗科学讲演、进行学术巡回教育。
1946年后,袁翰青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科学普及局局长。在此期间,袁翰青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袁翰青在担任局长期间,强调要“把科普工作作为科学界的群众性工作来搞”,他认为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是普及,普及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
青年袁翰青
2023级硕士研究生第四团支部在化学楼H201开展了“传承科学精神 笃行报国之志”主题团日活动。在学习了袁翰青院士的传记后,支部成员都感到深受启发。袁翰青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者。他的人生传记不仅是对化学领域的贡献记录,更是对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袁翰青院士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于探索未知的一生。他对于化学的热爱和执着,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通过学习袁翰青院士的传记,支部成员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学习他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习他那种心系国家、服务人民的情怀,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人生理想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览馆——星光璀璨院士墙https://historymuseum.nju.edu.cn/ndjy/xyyh/20080928/i164737.html
2. 袁翰青:探源中国炼丹史 考证造纸发明人
https://news.pku.edu.cn/bdrw/137-111519.html
排版 | 李晓菲
责编 | 尹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