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呼吸道以及部分肠道传染病高发。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其传染性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体弱多病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2.勤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外出佩戴口罩;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保持环境通风;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7.条件允许应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2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易在人群聚集的环境中发生。主要症状为发热、剧烈咳嗽,突出症状是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退热后咳嗽可持续1~2周。
预防措施:
1.加强日常防护,居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2.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对人群聚集性场所支原体肺炎的监测和分析,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常常一侧先肿大后另一侧也出现肿大,伴明显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等。
预防措施:
1.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按计划进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
2.室内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预防措施:
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办法;
2.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一旦发病,早隔离、早治疗。
5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瘀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
6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平均为14天,以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伴有较轻的全身症状为特征。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2.保持教室、宿舍内外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共用毛巾,勤洗手、勤晒衣被,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
7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也叫“冬季呕吐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触碰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不及时洗手,照顾病毒感染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等,这些都是导致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后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人发病后持续2~3天后可以自行恢复。
预防措施:
1.保持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含酒精的消毒纸巾、免洗洗手液无法杀灭诺如病毒和肠道病毒,不能以此代替洗手;
2.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及加工,蔬菜水果食用前要彻底洗净;
3.避免接触:处理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或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时,应使用含氯消毒剂,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4.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
来源:健康朝阳
转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