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淞看江北,望见新风景。即日起,龙虎网推出本网记者戴小淞个人专栏《小淞看江北》,独家策划、原创报道,带你看“拥江发展”新气象。本期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看“国家级中心”落地,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纸面”向“地面”转化。
戴小淞
龙虎网记者,深耕南京江北,擅长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先后获得江苏省好新闻奖、南京市优秀网络新闻评论员等,多篇新闻作品先后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荐、江苏省委网信办全省推荐。
“国家级中心”落地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
一个小小的芯片,能培育出什么?
规律跳动的“心脏”、勤勉代谢的“肝脏”、主掌呼吸的“肺部”、血液奔涌的“血管”……“借助微加工、3D打印、纳米自组装等技术,‘盖’出了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往里面输入相关细胞,就能‘长’出对应器官,获得器官芯片。”吴昊介绍。
10月26日,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44831-2024)正式发布。该标准就是由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完成起草。不久前,顾忠泽带着“器官芯片”技术进驻分中心,在此进行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器官芯片“涵养”着人体细胞组织,相较于实验动物具有人源性、成本低、培养周期短等特性,不仅可以模拟人体器官生理功能、成为药物研发的试验场,还能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用于精准治疗。
然而,把器官种在芯片上是一项“技术活”,在人体之外培养类器官其实并不容易,它涉及一整套跨领域的技术体系。在顾忠泽看来,药谷产业生态完善,上下游企业众多,能够为团队继续开展应用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边是科研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一边却是企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难在“最后一公里”。由于很多企业不了解器官芯片,团队没少吃闭门羹。
在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高水平建设推进会上,“器官芯片大厦”揭牌,并落户江北新区。在大厦内,可以进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也将吸引一批企业入驻,进行器官芯片的应用示范和产业转化。目前,“器官芯片大厦”的实体建设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底前可以实现基本功能的启用。
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有没有市场前景,十分不易,不仅要有相应的技术背景,还要有敏锐的商业眼光。找到这样的“伯乐”,对于迈稳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步至关重要。
11月初,在接受了知识产权、交易流程、法律法规、成果评价等多项专业知识的培训后,分中心19名技术经理人顺利拿到了初级证书。“这个月,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已经开班。”吴昊说道。
科技界的“明星经纪”,如何牵起技术和市场的“姻缘”?
“预计春节前,我们可以组建一批50人规模专职加兼职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未来,预计将组建一支200人的队伍,帮助科研团队克服从理论到实践的障碍。”吴昊说道。
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技术平台的支撑。吴昊介绍,通过倾听高校的需求,打造一个从高校科研产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再到小批量试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科研课题的选择和成果的开发,以“企业张榜、高校揭榜”的方式推动校企合作。
药谷在十余年的发展时间里,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了新药检测中心、质谱检测中心、基因测序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技术平台,服务了超1800家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服务能力,这些都为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所有平台的建设都是为了满足产业所需。”以AI制药平台为例,研究人员以往普遍采用高通量生物实验的方法筛选药物分子,这一过程犹如大海捞针。通过超级计算机的预测,可以将筛选范围大大缩小。从“大海捞针”到“对症下药”,新药研发时间也会随之提速。
“此外,我们还与华大智造探索共建多组学联合实验室,进一步丰富我们现有的多组学研究体系,服务高校的早期研发团队。”吴昊说道。
除了硬件上的支撑,资本“大胆”又“耐心”,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分中心推动科创成果转化的特色亮点。在资金与基金保障方面,充分利用科创引导基金、科创债等金融服务,支持高校与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进展,支持科技成果通过“拨投结合”等机制落地转化。
用创新破解科技成果的“不能转”“不好转”,用服务破解科研人员拥有科技成果却“不会转”“不敢转”。赋权激励、产研结合、专业服务,在多方探索下,一条条科研成果转化的“绳索”被去除。“接下来我们还将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以及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在江苏省医学会框架下,设立高校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通过分中心联合头部医院,帮助高校的项目更好地对接临床。”吴昊说道。
内容来源:龙虎网记者 戴小淞 通讯员 钱钰玲 石丽莹
图片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南京生物医药谷
编辑:朱丽敏
校对:王婉
责编: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