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度,15.8毫米,100天;45度,9个月 ,61名。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公司开展全自动焊练兵成效的缩影,是CCUS焊接技术的积极探索,是记录大坡度山区自动焊接难题的破解见证,更是全自动焊培训从做到,到精进,再到“技术”“设备”“人员”完善的轨迹。
从“难”到“易”的蜕变
2024年3月,公司启动山区自动焊的技能练兵。正当学员们对提升技能的机会满怀期待时,新购置的全自动氩弧外根焊设备带来的困难,却也在考验着教练、学员。从设备安装到调试,再到实际操作,难题不断,问题不断,每一环节都有新问题,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像是经历一场“人”“机”闯关之旅。
“刚开始,我们面对新设备操作生疏,参数设置错误百出,焊缝成形效果差,外观差强人意。”学员巩连杰道。
面对重重困难,培训教练胡钧勇没有丝毫退缩,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埋在资料堆里,仔细研究设备使用手册,绞尽脑汁寻找优化焊接参数的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他和他的团队终于能够精确控制电流、电压、气体流量等关键参数,使焊缝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培训过程中,他们还攻克了熊谷A-305T全自动氩弧打底根部易烧穿的难题、CPP900-TWR自动氩弧焊设备出现的送丝机矫直器送丝弯曲等问题。
“面对6G位置轨道防滑未达理想状态的问题,我们会继续探索。”胡钧勇表示。
从“想”到“做”的提升
公司自有的CPP900系列管道自动焊设备有28套,但要完成6G焊口的焊接难度非常大,要想焊接6G焊口只能购买或租赁其他型号设备。
“那能不能改进焊机,模仿人焊接6G焊口时控制熔池的状态,实现45°倾角焊口的焊接要求呢?”孙洪业和团队成员大胆创新,对CPP900自动焊小车底盘机构进行优化改造,在行走机构上加装旋转机构、自主设计制作多维焊枪调整组件,实现焊枪的角度、高低和长短的调整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攻关,难题最终解决,CPP900自动焊不仅能够满足山区、坡地、丘陵施工,扩大了设备的焊接应用范围,还节省了几十万设备采购或租赁资金实现降本增效。
在培训练兵过程中,学员们反映钨极夹和钨极从焊炬里提取出进行更换修磨时,钨极夹有时候会掉落到焊炬里,需要把焊接小车从轨道上拆卸下来才能取出,安装时还需托住钨极再进行调整紧固,不仅繁琐,还增加焊接时间。
“钨极锁紧机构可否由原来的分体式改造成一体式结构?”有了这个想法,何江涛和团队的成员积极投入到试验中。
重视小问题,创造大成效。将钨极夹和锁紧机构连接处加工丝扣,分体式改造成一体式结构的“金点子”不仅减少了材料费用,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效,而且改进后的锁紧机构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焊接设备的应用。
从“无”到“有”的突破
2024年10月,公司首次尝试将360°圆周全自动焊氩弧外根焊技术应用于CCUS管道中等口径厚壁全自动焊培训计划。这项高效根焊技术相较于手工氩弧焊根焊技术,速度提升近2倍。然而,如何与CPP900系列管道自动焊设备实现完美“适配”,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挑战。
对于熟练操作半自动焊机的CPP511机组电焊工、培训教练来说,破解“隔行如隔山”的技术瓶颈,他们并未退缩,不仅借助设备厂家对设备的焊接原理、焊接要点、工艺参数进行的详细解读,还邀请专业技术、技能专家的现场专业指导,让培训练兵注入强劲动力。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面对如此高焊接技术要求的操作,大家不免茫然无措。为了取得360°圆周全自动焊氩弧外根焊+单焊炬实芯向下自动焊相关焊接数据,学员们反复调整焊接电流、电压以及焊接速度,力求找到最佳的焊接参数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切磋,共同分享失败原因,经过数百次试验与调整,学员们攻克了管径457毫米、壁厚15.8毫米、坡口角度14.5度的焊接难题,固定了0至180度之间6个区间的焊接参数,认真总结了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环节,实现了CCUS管道焊接工艺技术的储备,为公司更大程度参与新能源项目施工提供技术、人员上的保障。
行致远,厉兵秣马;练精兵,再创佳绩。
——推荐阅读——
图文|李杰 曹云鹏
编辑|沈毅芹
排版|马亮
审核|劳火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