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历年1月大事记
1968年1月4日 中央军委决定,基建工程兵大队以下停止”四大“,转入正面教育。
1971年1月 第61支队奉命调往湖北宜昌,参加葛洲坝水电站二江泄水闸工程建设。
1974年1月 第851大队开始进驻青海格尔木,承担青藏公路改建任务。
1975年1月13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命李人林为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 。
1975年1月31日 国家建委发出《关于基建工程兵各部办公室编制的通知》,基建工程兵各纵队办公室改称基建工程兵××部办公室。
1977年1月22日一2月8日 基建工程兵办公室召开基建工程兵工作座谈会,研究总结基建工程兵10年来的成绩和经验。2月7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余秋里、谷牧接见了与会的代表。
1978年1月21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转发《关于成立基本建设工程兵领导机构的报告》。4月1日,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正式成立。
1978年1月 北京市二环路开工,第6、第7支队承担该工程建设任务。
1979年1月9日 基建工程兵组建第2、第3技校。基建工程兵学校改为基建工程兵第1技校。
1980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中共中央委员、北京市市长林乎加等同志视察基建工程兵某部“雪山铁九连”。
1980年1月30日 朱光任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兼霍林河矿区指挥部总指挥。
1982年1月13日 中央军委对在1981年抗洪救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建工程兵第303团、第622团通令表彰。
1982年1月23日 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总参谋长杨得志向基建工程兵党委传达中央军委关于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的决定。
1983年1月6日一12日 基建工程兵党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部队撤销改编工作。12日,国务院代总理万里、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接见出席会议的全体人员。
1983年1月9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冶金工业、基建工程兵《关于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撤销改编方案》。
1984年1月31日 总政治部批准黎原为基建工程兵善后领导小组成员、临时党委委员 。
1985年1月 总政治部批准,成立基建工程兵善后工作办公室和临时党委,归总政治部领导。
对于撤销铁道兵、基建工程兵这段历史,原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1982年1月30日,正月初六。星期六,虽说春节已过,但是北京城里,还有不少单位的大门口,依然张灯结彩,从一些胡同街角,还不时传出零星的炮竹声响。为了进一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体制改革的讲话,研究部队当时的情况,我召集在京的铁道兵领导、顾问开会。上午九点,会议一开始,大家就谈到节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有的听地方来拜年的同志说,铁道兵要与军委脱钩,要脱军装。有的听下面部队反映,说要撤基建工程兵;有的听总部机关和兄弟军兵种的同志说,铁道兵这次恐怕保不住……众说纷纭,然而有一点似乎是一致的:铁道兵不外乎转、撤、并。但是,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道听途说。因此,我带着一种不相信的口吻对大家说,不要瞎传,要安心工作,稳定部队,不要轻信小道消息。体制变动这么大的事,如果真变,总会给我们一二把手打个招呼吗!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办,不能风吹草动就瞎起哄。但是大家反映的问题,说得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也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虑。
第二天,我前往杨得志同志住地。我到他那里时,正遇上他送一位客人出来。当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办公室后,我直截了当的问他:“大家都传铁道兵这回要脱军装,和军队脱钩,有没有这回事?”
总参谋长若有所思,略顿片刻,点了点头说:“是的。”听完他讲的情况后,我内心很不平静。这种不平静,一方面是因为部队要集体转业脱军装;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一个大单位的领导班子掌握的情况,居然没有小道消息准确。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竟无密可保,无事不传,小道消息满天飞,而且又快又准,致使工作十分被动。而且我发现,那些被人称为“出口转内销”的消息,都不是一般人能杜撰的。2月1日上午,我们召开常委会,继续1月30日会议的议程。当时,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把确实的消息告诉大家呢?告诉,但是上级并没有正式通知,具体要求也不知道;不告诉吧,看见这么多高级干部坐在这里被“小道消息”搅得不安宁,心里实在难受。同志们发言时,我不时站起来,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直到会议快结速时,我才决定。不全透,透一点。于是我在小结发言时说:“有的话我也不敢讲,因为还没有找我们谈,但是我知道。”我讲这句话时,正在专心记录的蓝庭辉副司令员抬起头,凝视着我。好几位同志面面相觑。看得出来,大家听出我话中的意思了。连续两天,我一直陷入沉思。摆在面前的问题,绝不是个人下一步怎么安排的问题。1980年12月,我就给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写了报告,要求退下来,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担当重任。一年来,我多次询问,答复只是一个:中央有统筹考虑。个人问题很简单,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但是一个二十余万人的兵种,怎样稳定?怎样保证在大变革中圆满完成任务?面对这些问题,我考虑应当把情况抖给常委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先从稳定我们这“一班人”做起。1982年2月4日上午。我们再次召开常委会、除吕正操在外地休息以外,有铁道兵党委常委委员及其他领导同志十五人参加。会议一开始,我就对大家说:“小平同志最近已经拍板,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尽管大家早已从别的渠道知道这个消息了,但是,这一次毕竟是第一次正式确认,所以大家仍然感到震惊,会议出现了短短的一阵静默。这种静默使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我说了一句:“今天主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便结束了发言。可是看得出,在座的每个人都在思索、体会。接着,同志们一个一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偶尔有同志相互低头耳语,但整个会场气氛出人意料的平静。会议开了一整天。常委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发了言。同志们都很冷静。一位政委说:这是自讨论体制改革以来,开的最好的一次会。会议决定了三条:第一条,我们个人的安排,是党考虑的事情,我们无条件服从组织,叫干叫退,都不讲二话。第二条,铁道兵的体制问题,只要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了,我们就坚决执行。要切实落实小平同志关于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当前,要一如既往的抓好稳定部队的工作,抓好施工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兖石线、引滦入津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绝不能丝毫放松。第三条,建议司令员、政委集中常委“一班人”和铁道兵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就铁道兵体制改革问题向军委邓主席做一个详细的汇报。对于第三条,我感到有些为难。战争年代,我长期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我清楚,小平同志有一个特点,考虑问题时,总是要深思熟虑,洞观幽微,一旦下了决心,则绝不动摇。所以我想,小平同志既然已经拍板,那就说明他已对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下了决心。汇报不汇报,出入不会太大。但是从一级组织来看,在服从上级的前提下,有什么看法,就应光明正大提出来,这不仅在党的纪律上是允许的,而且也是下级向上级负责的表现。从这点上讲,同志们也没有错。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明天张震副总参谋约我谈话。主要内容是关于铁道兵体制变动问题。我建议请吕正操、旷伏兆两位政委也参加。第二天上午,张震副总参谋长代表军委、总部向我们传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我们汇报了铁道兵党委常委讨论的意见,并将以司令员、政委名义写给邓主席的报告,交他转呈。1982年3月25日下午,军委杨尚昆秘书长召集我和两位政委以及铁道部刘建章、刘林祥同志开会,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尚昆同志说,撤销铁道兵建制,已经决定了。铁道兵脱离军委,脱军装,合到铁道部。我们把你们的意见向军委邓主席作了汇报。说到要求保留铁道兵时,邓主席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当汇报到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时,邓主席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实行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为了做好交接工作,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交接工作领导小组,由吕正操、陈再道、旷伏兆、刘建章、陈璞如、邓存伦、何正文、朱云谦、范子瑜同志组成,吕正操为组长,陈再道、刘建章同志为副组长。”铁道兵、铁道部也分别组成了交接工作班子。铁道兵移交工作由蓝庭辉、李际祥、尚志功、席华亭、雷铁鸣等五同志组成。从此,铁道兵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便转入部署实施并入的阶段。1982年5月,铁道兵召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研究部署并入的具体事宜。会议中各单位领导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如定点落户、福利待遇、干部安置、战备任务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后来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为了更好地落实并入决定,顺利完成交接任务,党委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此时的铁道兵,沉浸在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之中。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火热沸腾的工地,指战员们总是以人民子弟兵的光荣自豪感激励自己献身祖国献身人民。部队在八一军旗下发展壮大,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中品尝胜利的欢悦。指战员们热爱军队,他们的躯体里流淌着军人的热血。现在,他们就要告别军旗,摘下鲜红的领章帽徽,脱下那身使他们甘愿赴汤蹈火的绿军装,他们心里那种深深的失落感,那种难以驱除的沉重感。是不难理解的。我曾收到许多指战员的来信,要求保留铁道兵,有的甚至质问和责骂我们铁道兵领导。铁道兵工程学院一些新入校的本科生。集体来信,要求保留军籍。他们中许多人,高考分数足以被清华、北大录取,但是他们毅然选择了铁道兵工程学院,因为他们渴望成为志在四方、光荣豪迈的铁道兵战士。在铁道兵机关,不知谁拿出了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铁道兵”三个字的巨幅手迹,摆在礼堂门口前,一批批干部战士拥到这里,摄下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纪念照。但是另一方面,广大指战员又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他们没有沉溺在伤感之中。此时此刻,在作为军人的最后岁月里,铁道兵部队再一次体现出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忘我牺牲的优良作风。从机关到部队,从兵党委常委“一班人”到新入伍的年轻战士,所有的人都在夜以继日,勤奋工作。他们用行动表明,铁道兵不愧是一支经久考验,觉悟高,素质好的英雄部队。它有着充满功勋的历史,也有着与党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今天。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即1982年35号文件。《决定》首先肯定了铁道兵组建以来所取得的很大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决定》指出:“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为集中统一领导铁路建设施工力量,加速我国铁路建设,党中央决定将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等并入铁道部。”为了搞好并入移交工作,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三总部的指示。分别成立了两个班子,一个是铁道兵指挥部(1984年1月1日改名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铁道兵承担的全部施工任务和办理移交工作。指挥部指挥由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尚志功担任,原铁道兵副政委李际祥任指挥部政委,王功、姜培敏、刘毓珊等任副指挥,刘秉顺为政治部主任。另一个班子是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由原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彭海贵,原副政委郭延林以及梁其舟、孙兴发、王功等六同志组成,郭维城任组长,彭海贵、郭延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处理铁道兵的善后工作和遗留问题。1983年2月1日,两个班子正式运作。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84年2月1日,所有移交并入铁道部的机关、部队和院校,都脱下了军装,降下了军旗。铁道兵指挥部正式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各师均改为铁道部工程局。铁道兵长期积累的近三十亿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绝大部分也随部队一并移交。铁道兵善后领导小组在妥善安置两千五百余名离退休干部,处理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整编编撰了大量铁道兵史料之后,与1986年12月底撤销。铁道兵撤销时,我正在外地,未能与铁道兵的同志们共度这一特殊的日子。据反映,许多部队举行了告别军旗仪式。当军旗徐徐降落时,指战员们泣不成声,以至驻地附近的地方干部和群众也被感动得纷纷落泪。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只能在我军、军战史中找到了,但是作为一个战斗集体,它还存在。我欣喜地看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雄风不减,贡献突出。铁道兵,它的功勋,它的精神,与祖国的高山大河同在,与我们光荣的八一军旗同在!